下载此文档

关于基础教育的工具性与功利性研究.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关于基础教育的工具性与功利性研究
内容摘要:教育的工具性比功利性更加重要、更加需要强调和引起重视,“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是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困惑主要是忽视工具性和过于强调教育功利性带来的苦果。只有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育环境,从学生、教师、学校,从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家庭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才能解决重功利性、轻工具性问题,推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走出迷惘的困境。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工具性功利性途径
大学扩招以后国家不包分配,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给专科生乃至高中毕业生打工不再是稀奇事,“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冲击着家长送子女读书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读了大学就有工作安排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令人怀念,但对于大学毕业生个人成长与整个国家进步来说弊端非常明显,人才流动性差、吃大锅饭,扼杀了个人进步的积极性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教育制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笔者就基础教育的工具性与功利性展开研究,希望消除公众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定位的错误认识,铲除“读书无用论”得以滋生的土壤。
一、工具性与功利性的含义
工具是借以实现目标的物质、手段、方式,功利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所?@取的积极结果。先秦时期孟子主张“食功”、“非食志
”,即应该根据贡献大小来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明清时代黄宗羲、顾炎武、唐甄等人倡导“功利”思想,主张“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强调“功利”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这些古哲先贤的眼里,“工具性”与“功利性”高度融合,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生活要靠辛勤劳动去创造。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教育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教育改革面临的困惑也越来越明显,家长不知道送孩子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教师不知道该怎样教学生读书,农村学校空巢、城里学校大班现象额愈演愈烈,支配财富多少与受教育程度高低不成正比等等,确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如何走出困惑,继续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管理者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关键还在于对教育工具性与功利性认知不清、区分不明的缘故。
工具性和功利性的概念来源于工具与功利的属性。教育是一种工具,具有功利性,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讲的都是这个意思;但教育主要是一种工具,笔者认为教育的工具性比功利性更加重要、更加需要强调和引起重视,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困惑主要是忽视工具性和过于强调教育功利性带来的苦果。
二、过于强调教育功利性的表现及其原因
上世纪九十年代,广东、海南的炒地皮之风刮到内陆省份的教育阵地,有人顺势提出“教育产业化”口号,一些教育管理部门欣然接受并积极推进。政府派专人组织教师集资南下炒地皮,公立学校划出所谓闲置的校产给私人办学“一校”并存“两制”,教师上完课就去开摩托车载客或兼职开饭店茶馆做生意,一时间
“教育产业化”之风愈刮愈盛;至今还没有完全得到遏制的“吃空饷”、“有偿补课”也是那股歪风的余波。波及学生,则是热衷于喝“心灵鸡汤”,不愿意“熟读唐诗三百首”,希望睡一觉起来就成名成家;课本上没有留下翻阅的手指印,学生忙于做各种辅导资料上面的****题匆匆忙忙应付高考。这就是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从校内到校外的重“功利性”轻“工具性”教育现象。
除了社会

关于基础教育的工具性与功利性研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actupq736
  • 文件大小106 KB
  • 时间2017-07-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