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与控制.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与控制.doc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与控制
【摘要】目的了解我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0~2006年我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病例男性于女性,:1。流行的主要菌群是黄疸出血群,主要流行形式是稻田型。结论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及按菌苗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预防控制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高热、全身酸痛、乏力、球结合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和明显的腓肠肌疼痛。重者可并发肺出血、黄疸、脑膜脑炎和肾功能衰竭等。
一、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钩体的宿主非常广泛。家畜如猪、犬、牛、羊、马等。野生动物翱鼠、狼、兔、蛇、蛙等均可成为传染源。但主要传染源为鼠、猪和犬。钩体在动物的肾脏内生长繁殖,菌随尿排出,污染水及土壤。箩菌期猪排菌可达1年,鼠、犬排菌可长达数月至数年。
人尿为酸性,不适宜钩体生存,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二)传播途径
主要为间接接触传播。人们在下田割稻、接触生活用水、抗洪、泅渡、开荒生产、饲养家畜、宰割病畜及坑道井下作业接触被污染的疫水或土壤均可受到感染。病原体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体内而受染;患钩体病的孕妇可经胎盘传给胎儿;进食被钩体污染的食物,可经消化道感染。实验室操作、处理含菌物或感染动物也有受染可能。
(三)人群易感性
人们对钩体病普遍易感。非疫区居民进入疫区,尤易受梁。病后对同型钩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但对其他型钩体仍可感染。钩体以体液免疫为主,型特异性抗体可保持多年。
(四)流行特征
、洪水型及雨水型。我国南方各省以稻田型为主,主要传染源是鼠类,以黑线姬鼠为主。北方各省呈洪水型暴发流行;平原低洼地也可呈雨水型,主要传染源为猪。当南方各省发生洪水暴发流行时,猪也是主要传染源。
,以7~9月份为高峰。在双季稻区有2个高峰。洪水型发病高峰与洪水高峰一致,常在6~9月。
。20~40岁组占病例总数40%左右。疫区儿童常下河洗澡、嬉水,亦易感染。性别与职业的发病情况常取决于与传染源及疫水接触的频度。农民、渔民发病率较高,畜牧业及屠宰工人常与病畜接触,亦易发病。
二、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在本病流行地区与夏秋季节,于l~3周内有疫水接触史或病畜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可归纳为“寒热酸痛身乏、眼红腿痛淋结大”。
三、预后
本病预后相差悬殊,与治疗的早晚、个体差异、疾病类型有关。起病48小时内接受抗生素与相应治疗者恢复快,很少死亡。但如迁延至中晚期,则病死率增高。低免疫状态者易演变为重型,肺弥漫性出血型病死率可高达10%~20%。葡萄膜炎与脑动脉栓塞者可有后遗症。四、预防
开展群众性综合性预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与控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0 KB
  • 时间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