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晏子对齐侯问.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晏 子 对 齐 侯 问
《左传》
晏子对齐侯问
《左传》
作品
简介
教学
重点
教学
目的
艺术
赏析
内容
述评
背景
简介
译文
补充
注释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退出
返回
“和”与“同”的关系。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和”与“同”的不同的分析。

孔子“和而不同”的命题是在继承春秋以前“和”“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经出现,《尚书》《周易》《周礼》《国语》《左传》等均有“和”“同”的记载。
《尚书· 尧典》:“协和万邦。”
《周礼· 冬官考工记》:“和则安。”
《周易乾卦彖(tuàn)辞》:“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
《咸卦· 彖辞》:“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周易· 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礼记· 月令第六》:“天地和同。”
“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史伯在《国语·郑语》中说: “以他平他谓之和”
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和”与“同”。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 “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
孔子则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集解》就认为,孔子这句话是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则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宋儒注重义利之辩,认为义、利水火不容,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刘宝楠《论语正义》:“和因义起,同由利生”
康有为:“盖君子之待人也,有公心爱物,故和;其行己也,独立不惧,各行其是,故不同。小人之待人也,媚世易合,故同;其行己也,争利相忮,不肯少让,故不和。”
孔子的两则语录,从两个层面对“和而不同”的要义作了理论概括:一是从思想认识层面,多样共存,多元并立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存在的现实状态,要正确认识,求取社会政治的和谐发展,不能像小人那样“同而不和”,无视矛盾的客观性,依附强权,屈从专制,压抑不同意见而把社会政治引向危殆。
二是道德品格层面。君子与人相处“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是在讲求道义的基础上谋取普遍的团结与长期的和谐,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而小人则“同而不和”“比而不周”,为利益驱使而朋比为奸,追求少数人的一时利益,不能容人,屈服于权势。
“和而不同”的君子修养,也便成为忠臣的行为准则;
“外圆内方”,可以说是忠臣义士“和而不同”的生动写照。
“外圆”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能不为之的。
“内方”自然成了为人的底线,报国的基础。
返回
作品简介
《春秋》及《春秋左氏传》
“春秋”:本是中国古代纪事史书的通称。
由于目前流传下来只有鲁国的《春秋》,所以《春秋》专指鲁《春秋》。
《春秋》的作者一向认为是孔子,说是孔子有感于自己的道义不行于天下,所以取鲁史所修《春秋》进行加工编撰,以表达自己的见解。
记事时间为公元前722~前481年。

晏子对齐侯问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分享精品
  • 文件大小675 KB
  • 时间2017-08-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