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要点总结: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
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等。
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人造卫星、宇宙探测器、太空垃圾等。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组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按照层次从高到低可分为四级,分别是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太阳系:八大行星以及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
(1)宇宙环境(外因):①稳定的光照条件;②安全的运行轨道。
(2)自身条件(内因):①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产生了适宜的温度;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产生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③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产生了液态水。
二、图表说明:
-3(课本第8面)太阳系示意
按照距离太阳由远及近的顺序找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地球的左邻右舍,明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了解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即类地行星轨道与巨行星轨道之间(火烧木头灰渣多)。
认识彗星的特点;扁长的椭圆轨道,彗尾的长度与其距离太阳远近有关(近长远短)。

(1)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除地球外最有可能产生生命的行星及原因。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间放射的能量。
、可见光、红外光三部分。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
,广义的太阳能不仅包括太阳辐射能,还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等。
:(1)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农业生产光合作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晾晒衣服、粮食);(2)为人类提供矿物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3)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风能、水能)。
5.(1)四川盆地是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少的地区,原因是: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
②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少。
(2)青藏高原是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原因是: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的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是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色球、日冕。
:(1)光球:黑子;(2)色球:日珥、耀斑;(3)日冕:太阳风。
:
(1)周期性:太阳黑子数目的变化,大体上以11年为周期。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黑子数目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低峰年。
(2)整体性: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这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
(1)影响气候,使降水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呈相关性。
扰乱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
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在高纬地区产生极光。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概念: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北逆南顺)。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稳定,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周期
地球自转的角度
长度
意义
太阳日
360°59′
24小时
昼夜交替的周期
恒星日
360°
23小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角速度:全球除了南北极点之外都为15°/小时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约为赤道的一半。赤道上线速度约为1670千米/小时。
注意:南北极点由于相对地球自转来说是静止的两个点,所以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不停的自转。
昼夜交替的周期:24小时
昼夜交替的意义:①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使地表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②使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晨昏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概念: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方向:面向物体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
判定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大拇指张开约45°角,四指对准物体原运动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即为物体水平运动的偏向。

概念: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
计算
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时间差
加减号的用法: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侧用加法,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侧用减法;东西的判定:如果两地都位于东经度,那么度数大的在东侧,如果两者都位于西经度,那么度数小的的东侧,如果两地一个位于东经度,一个位于西经度,那么东经度在东侧,西经度在西侧。
时间差由所求地与已知地的经度差来计算: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时区: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全球按经度分为24个时区,每区各占经度15°。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的时区为零时区,由零时区向东、西各分12区,东、西12区都是半时区,共同使用180°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为120°E,东八区就采用120°E的地方时作为这个区域内统一采用的时间。
计算
已知时区序号,求中央经线度数
中央经线度数=时区序号×15°
已知经度,求时区序号
时区序号=经度数÷15
结果四舍五入后即为时区序号。
已知某一时区的区时,求另一时区的区时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时区差

日期分界线有两条
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经线重合,是人为划定的,并且是固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两侧地方时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西侧是新的一天,东侧是旧的一天。
0时经线:0时经线即地球上0时所在的那条经线,是自然产生的,太阳直射哪条经线,哪条经线就是正午12时,与其相对的那条经线的时间就是0时,那条经线也就是0时经线。由于太阳直射点是不断移动的,所以0时经线也是不断变化的。0时经线的东侧是新的一天,西侧是旧的一天。
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
概念: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公转,其路径叫公转轨道。地球公转轨道面叫黄道面。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北逆南顺)。
周期:
长度
意义
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四季更替的周期
轨道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两焦点之一。
速度:(1)角速度:约1°/天;(2)线速度:约30千米/秒。
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叫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点叫远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黄赤交角: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和公转轨道面黄道面的夹角。黄赤交角的度数为23°26′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变化:夏至日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计算公式:H=90°-纬度差
H表示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差为直射点和所求点的纬度差。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半年和冬半年: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就是哪个半球的夏半年,就是另一个半球的冬半年。
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其所经过的纬线分为两段,位于昼半球上的一段即称昼弧,而位于夜半球上的一段则称夜弧。某地昼长=该地昼弧所跨经度÷15°。
昼夜长短:
北半球夏半年,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冬半年反之。
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大于夜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
(1)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
(2)划分方法:①天文四季:以四立为起点划分四季,立春为春季的起点,立夏为夏季的起点,立秋为秋季的起点,立冬为冬季的起点。天文现象上看,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季的过渡季节。②气候四季: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26ˊ和南纬23°26ˊ之间来回移动。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才能见到太阳直射头顶的景象。这个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是全球最多的,称为热带。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地区,太阳高度很小,可以观察到极昼和极夜现象,得到的太阳热量极少,气温很低,称为寒带。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得到的光热介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气温也较适中,一年四季分明,称为温带。
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地球的结构
地震波: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形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分类
经过物质
传播速度
给人的感觉
横波(S波)
固体

前后左右摇晃
纵波(P波)
固体、液体

上下颠簸
地震波的性质: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现象。
地球的内部圈层: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课本第25面图
分界面:(1)莫霍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增加;(2)古登堡面: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莫比乌斯
  • 文件大小61 KB
  • 时间202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