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读张爱玲《烬余录》有感.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读张爱玲《烬余录》有感 】是由【凹凸漫】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读张爱玲《烬余录》有感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读张爱玲?烬余录?有感
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战争、革命、政权更迭一齐发生的乱世,用张爱玲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举目四眺,世界满目疮痍〞。正是这样空前险峻的压力和幽暗的背景,给?余烬录?奠定一层末世的基调,而张爱玲正是靠着对末世视景的洞悉,才能在残酷的现实下观察包括她在内的芸芸众生在战争中真实的人生百态,洞悉人的本质特征,复原他们的真实本性,对世间众生注入无限的悲悯情怀。
在?余烬录?里,张爱玲是带着惯常保持的间隔、审美的心态去对待战争的,因此在文章中对战争印象模糊——“终究防空员的责任是什么,我还没来得及弄明白,仗已经打完了。〞却对一些“不相干的事〞历历在目:学生们都下山避难,同学苏雷茄不管众人苦口婆心地劝阻,硬是要在炮火下设法将装有昂贵衣物的大皮箱带下山去。困在香港没事做的外埠学生,成天就只买菜、烧饭、调情;医院的院长在战争期间及其担忧的竟然是“战争小孩〞的可能性;香港重新发现了吃的喜悦,社会只剩下饮食男女这两项本能;缺乏消遣与工作的人们不得不提早结婚……她采撷末世生活下琐碎而平凡的题材,精细描摹市民阶层的真实的生存境遇,没有“庙堂气〞,没有“英雄气〞,只剩“烟火气〞。这就使得其笔下的香港充满着无可言喻的凡俗性与非神行,带有浓烈的入世情趣。
而除了描摹凡俗的琐碎生活,张爱玲不惮于将锋芒直指人性:人们的孤独与自私。孤独,简直成了除爱情和死亡之外的人生第三大主题,它几乎是人们的生活常态,一个人的单独是一种孤独,一群人聚在一起也不过是一群人的孤独。?余烬录?是这么描绘的:“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人们受不了无牵无挂的虚空和绝望,急于攀住一点踏实的东西,因此结婚了,看香港报上“挨挨挤挤〞结婚广告就可知道;生了蚀烂症的病人整夜叫唤姑娘,教日文的俄国男人上课时公然调戏女学生,人们暧昧、调情以致于轻易结婚,恰恰证明生活越是喧嚣,人们越是孤独。而除去孤独之外,自私也在文章中被***裸地拨开来,张爱玲是毫不避讳地说自己是自私的、没有同情心的:“我不理。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没良心的看护。〞、“这人死的那天我们大家都欢欣鼓舞。〞、“鸡在叫,又是一个冻白的早晨。我们这些自私的人假设无其事的活下去了。〞她并不执着于宏大的叙事话语,反而是极大地消解了理想文学传统中关于人的神性的童话,试图复原人们“最自然、最根本的功能〞。她不回绝、不撇清、不矫情、不卑不亢地揭露出人们的生存状态与普泛性的人性,这就又是一种上帝的视角——带有出世的清醒考虑。
在我看来,?烬余录?的最大特色正是在于张爱玲以出世之视角悲悯入世之情态,换句话说,她早已深化洞悉人性却仍能对世界众生寄予同情,给予怜悯。正如她自己所说:“最可恨的人,假设你仔细加以研究,结果总发现他不过是个可怜的人。〞文章从一个女性的真实体验和内心情感出发,看到战乱时代人们求生的渴望与生命的执着,感知人们对生活中微小乐趣的追求,处处无奈,又处处现实。?烬余录?里没有大是大非,这也是张爱玲惯用的“参差对照〞的写法:40年代的香港不是桃花源地,也并没有沦落到人间炼狱;同学、教授还有舍监这些人们远没有到达超越世俗生活的神圣道德标准,却也从未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进犯别人利益的事情。文章的主色彩不是纯黑,也不是纯白,而是灰色,因为假设我们把纯白比作大是,纯黑比作大非,那处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反而是更接近于事实的颜色。而什么是事实?事实就是“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事实就是出世之理想与现实之窘困之间的差距,事实就是生命中很多莫可奈何的
局部。天意难以战胜、人性又难以纯粹,就算拼命努力也没有方法做到百分之百,这些就是莫可奈何。
而张爱玲正比别人更懂得这些莫可奈何的苦痛,所以她才学会慈悲。假设得其情,那么哀矜而勿喜。这句话本意是说假设统治者可以体察到百姓真实的生活,就应该怜悯他们,而不是自鸣得意。放在今天,我把它翻译成:假设我们知道一件事情的内情与人物内心的曲折,就应该怜悯他们而非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暗自窃喜。所谓宽容与怜悯,并非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当事人犯下的错误做事后圣人似的原谅,而是选择站在当事的角度人进展重新审视,去看到他们的莫可奈何,并对其怜悯与包容。张爱玲正是如此,即便深化地认识了时代下人们精神的苍凉和虚无,她仍然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这一切,为他们说话,描摹其得意的一面,为战乱的末世注入一股世俗的活力,使得“生命的欢悦〞越发楚楚动人。
跳出?烬余录?,我们再来看张爱玲自己的同情与悲悯也无处不在。她在?我看苏青?中说到:“她会变得暗哑,整个地消沉下去〞,她说到苏青感情的困苦,说到她为家庭的操劳。她怜惜苏青,认为苏青身边太多的琐碎小事要她自己去照顾,她身边缺少一份统一的感情,怕她会永远地消沉下去。还有她笔下的不讨人喜欢的女性人物:如?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半生缘?中的顾曼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等等,她可以敏锐地体验的是人在某一时刻的某一特定心境,对人的存在状态进展特别的关注,从而观照出人类的莫可奈何与脆弱,并认为他们也是可怜得意的,这是她超出常人的一面。
假设得其情,那么哀矜而勿喜。张爱玲懂得人性,却仍对他们的自私、孤独与虚荣抱有最大的慈悲,也正因为慈悲,她下笔总是温情。

读张爱玲《烬余录》有感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