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师学生互为主体.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师学生互为主体,在课堂中如何成为可能》
——对话主义哲学下师生角色定位
汉中中学李旭山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只是一个改革模式,远不是成熟模式,所以我们应该在对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将课堂中师生关系确定为“师生互为主体”关系模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定位,不仅没有真正解决传统课堂“教师中心”的问题,而且无法处理教改后新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实践证明,老师如果积极主导,就有使课堂重新回到传统老路上的危险;如果消极主导,老师只带学生来到渔场,就缺少和学生交流的热情。
 实践中的这种尴尬,源于理论上的粗糙。改革历来是寻求实践的出路,而非寻求理论的科学完善。急于推进改革实践的理论,难免存在一些逻辑上的问题,一些命题式表述往往经不起仔细推敲。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逻辑角度看,“主导”的对立概念是“跟从”“响应”等,“主体”的对立概念是“客体”“边缘”等,因而“主导——主体”的结合,显然是一个混搭,存在严重逻辑缺陷的混搭。假如这里的“主体”是“客体”的反义词,那么老师就成了课堂中的“客体”了;假如这里的“主体”是“主体工程”里“主体”的意义,那么它的对立概念自然是“边缘”“附属”“附件”,看来老师真成了附属了。
“主导”与“主体”这一不伦不类的混搭,弱化甚至排除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倾诉与倾听、表现与欣赏的关系,在老师和知识面前,显然知识被看得重是目的性的,老师被看得轻是手段性的,只要学生会学老师就可以不教。 “‘教’就是为了‘不教’”的新观念将老师逐出了交流的核心位置。 “情景教学”也好,“抛锚式教学”也好,老师已由授予学生鱼、渔技转变成带学生来渔场了,学生一定会有兴趣也有机会捕到预料中或预料外的鱼虾,那老师我也就可以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晒太阳的老师还有和学生交流的热情,交流的必要吗?把学生带到渔场,自己晒太阳的老师,还需要很高的学识水平吗?那些校长胆子大,老师水平低的教改名校,如何可持续发展呢?跨学科代课而出成绩的神话,还能一味颂扬吗?
因此,我们必须在理论上纠正“主导—主体”的混搭关系,建立新型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学生既与知识互为主体,又与老师互为主体,是平等对话中的二重主体。
 “师生互为主体”,在课改实践中也逐渐成为可能。
“谁提问就谁受益”,并不仅仅意味着“叫唤的孩子多吃奶”,而且在于“叫唤”本身的意义,即“谁提问就谁主导”就成了可能,大量隐性问题被学生托出水面,大量生成问题被学生充分利用,将“谁提问就谁主导”变成现实。连续几节课,就某一篇文章让学生整堂提问,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或组织讨论带来的巨大收获,在一定情境中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老师则成为解答讨论的主体。
 问题不是先天的,也不是先验的,它是以学生的探索创造为条件的。无探索无创造的问题,解决得再好,都有可能“与我无关”。问题无法也没必要全部预设,真正对本课堂教学有价值的问题,总是
“意外地”产生于正在进行的课堂中。学生是生成问题的主体,生成问题又主导着课堂,而课堂的质量往往决定于提问者能否主导课堂。
在教学设计中预留若干个隐性问题,让老师在积极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下,能自己提出这些问题或其他问题。就教材或补充阅读,利用若干节课时,让学生提问,老师组织解答讨论,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收获非常大。

教师学生互为主体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