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杭州评话,木铎遗风.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杭州评话,木铎遗风.doc杭州评话,木铎遗风
从杭州评话中感知历史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我去好友家小坐。两人聊得正欢,好友八岁的儿子跑过来说要去“听大书”。我正纳闷,好友笑着说,他们小区附近有一家评书场,儿子最近迷上了听评书,每周都要听一次。评话?我还是小的时候,跟着爷爷听过几次。好友?我好奇,便邀我一同前往。
书场门口的预告牌上写着今日的说书人是陈如泉,讲的是《康熙传》。说书人还没到场,已经有了一些听众,不过大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说书场设置比较简单,倒也洁净雅致。一方说书台上有几样简单的道具――一块醒木、一把扇子、一块手绢。
正在环顾间,只见一位身材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进场上台了,不用说,他就是今天的主角。陈先生上了年纪,但一双眼睛非常有神,丝毫不见龙钟之态。他熟练地换上一身长衫,开说啦。
当天说的是袍带书康熙皇帝“运筹帷幄灭三藩”这段,补笔掩笔、惊人笔倒插笔,陈先生把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康熙的韬略与霸气、姚启圣的清醒与傲骨、臣僚的奴颜婢膝……他不停地转换角色,用抑扬顿挫的语气、活灵活现的表演,将人物性格刻画得极具感染力。听众在不知不觉之间穿越到历史的时空之中。
这门说话的艺术,在北方称评书,在南方称评话,出现于唐代,流行于两宋之际,实际成型于明末清初。杭州评话起源于南宋,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当时钱塘文人吴自牧《梦粱录》有过较详细的记载。事实上,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初都是说话的话本:《全相平话三国志》《醉翁谈录》;这两部名著的作者、移籍杭州的罗贯中和施耐庵,也曾在临安瓦舍勾栏里说话。
杭州评话对小说、对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杭州中瓦子张家书铺刊印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湖三塔记》,前者已具今本《西游记》的雏形,后者则为后世的《白蛇传》提供了蓝本。这些说书故事,也成为很多戏曲的题材。
从简单中体会艺术魅力
我曾经听我的老师说起,他有一本由杭州评话名家茅赛云先生说的“大书”、经杭州大学中文系讲授明清小说的刘操南先生整理、两人共同署名著作出版的《武松演义》。起初,我对这“说话”不在意,后来偶然记起,明白了老师的意思:记下口述的世俗艺术或文学,也能留住社会、生活、文化甚或政治、经济的多重资料,历史便不会冰凉。
杭州评话延续久远,大约在清末民初时达于鼎盛。当时,艺人发起成立评话温古社,社员达百余人。抗战时期,杭州评话衰败下去。新中国成立后,杭州曲艺团兼容评话,集聚众多名家,茅赛云先生即为其中之一。
杭州评话俗称“大书”,用杭州方言表演,评说历史、讲述故事,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杭州世风民俗的最好摹本之一。
本来,说大书的艺人只坐着说表,用扇子、手绢做道具,以醒木拍桌来加强气氛。后来,也有艺人站着表演,以说、评、演三者相融合为艺术特色,讲究口、眼、身、法、步、神结合,只用一人、一桌、一扇、一醒木即可,虽然表演形式十分简单,但描述入微、渲染有方、活灵活现,紧扣观众心弦。
说大书并不容易,所谓生旦净末丑,眼神、表情、声音、身姿都要到位。没有亲耳听过说书的人,也许会感到诧异,一个人是如何扮演那么多的角色、不同角色的不同特点如何表现、如何呈现书中或细微、或紧张、或惊险、或壮阔的各种场景?
评话(评书)是说话的艺术,表现的奥秘便是声音。艺人通过声音的“化妆”来表现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布衣平民、帝王将相、侠客隐

杭州评话,木铎遗风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edkcbx064
  • 文件大小36 KB
  • 时间201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