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2024版外科常见腹腔感染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4版外科常见腹腔感染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外科常见腹腔感染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性疾病循证与转化专业委员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腹腔感染(intra-abdominalinfection,IAI)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多种腹部疾病可致腹腔感染,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各种原因导致的消化道穿孔、术后并发症及创伤等。作为临床热点问题之一,腹腔感染的诊治受到各个学科的关注与重视,涉及局部病灶处置、病原学检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因感染导致的全身各系统异常状况的纠正等。国内外已有的腹腔感染相关指南和共识多以学科为中心,侧重腹腔感染某一方面的诊治,缺乏多学科综合诊治的相关内容;此外,由于病原学特征的变化及抗菌药物的研发,治疗理念与手段等均有较大进展与丰富。为体现学科进展,并为临床腹腔感染的多学科综合诊治提供参考及导,指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性疾病循证与转化专业委员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检验科、临床药学等多学科专家,参考国内外近期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共同制订本共识,以循证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对常见腹腔感染诊治的若干热点问题逐一评述,以期提高腹腔感染的诊治水平。本共识参考美国内科医师协会临床指南委员会发布的推荐等级评估系统评价证据等级并提出指导性建议。一、腹腔感染的定义与分类狭义的腹腔感染一般指腹膜炎和腹腔脓肿;广义的腹腔感染泛指腹部感染性外科疾病。根据感染发生地点的不同,分为社区获得性腹腔感染和医院获得性腹腔感染。社区获得性腹腔感染包括化脓性阑尾炎、消化道穿孔合并腹膜炎等;医院获得性腹腔感染包括术后吻合口漏继发腹腔感染、胰腺炎合并胰周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器官-腔隙感染)等。据病因的不同,腹腔感染分为原发性腹膜炎和继发性腹膜炎。前者亦称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在没有内脏破损的情况下,细菌由胃肠道移位所致。继发性腹膜炎指由各种原因所致的消化道穿孔、损伤或坏死等对腹腔造成的直接污染,如阑尾炎穿孔、溃疡穿孔、肠扭转致肠坏死、肿瘤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肠梗阻合并穿孔、术后并发症如吻合口漏、外伤等。第三型腹膜炎定义为原发性或继发性腹膜炎经适当治疗后仍持续存在或复发的腹膜炎,通常由于菌群改变、免疫失调或进行性加重的器官功能障碍所致,一般病情危重。复杂腹腔感染感染指由原发空腔脏器扩展至腹腔,包括肠系膜、后腹膜、其他腹部器官及腹壁,导致腹腔脓肿及疏松结缔组织炎等继发性或第三型腹膜炎,可合并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般需要手术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复杂腹腔感染不等同于腹腔感染的严重性,也不等同于耐药菌所致的院内感染。非复杂腹腔感染感染局指限于单个器官内,未累及周围腹膜。一般需要手术或抗菌药物治疗。非复杂腹腔感染也不等同于轻症或非耐药菌所致的感染。腹腔感染的危重症程度可通过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anfailureassessment,SOFA)(表1)或快速SOFA(quickSOFA,qSOFA)评分进行判断和评估。感染后SOFA评分快速增加≥2可判断为重症感染(器官功能障碍),即重症感染=感染SOFA≥2,该标准适用于ICU。qSOFA由意识状态改变、收缩压≤100mmHg(1mmHg=)和呼吸频率≥22次/min三项组成,符合两项以上即qSOFA评分≥2者可拟诊为重症感染。qSOFA可作为院外、急诊室和普通病房重症感染的初筛工具。表1序贯(重症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系统表1序贯(重症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系统赋分指标0分1分2分3分4分氧合指数≥400<400<300<200,呼吸支持<100,呼吸支持血小板计数(×109/L)≥150<150<100<50<20总胆红素(μmol/L)<2020~3233~101102~204>204多巴胺5~15,或肾上多巴胺>15,或肾上腺多巴胺<5或多巴酚心血管系统MAP≥70MAP<70腺素≤,或去甲肾素>,或去甲肾上丁胺(任何剂量)上腺素≤>~<1510~<136~<10<6Glasgow评分肌酐(μmol/L)<110110~170171~299300~440>440(或)尿量(ml)---<500<200注:MAP示平均动脉压,单位为mmHg(1mmHg=);多巴胺用药计量的单位为μg?kg-1?min-1;儿茶酚胺类药物计量的单位为μg?kg-1?min-1,使用至少1h;-示无数据二、腹腔感染的诊断腹腔感染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主诉及现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腹腔穿刺等,需重点评估感染源、累及范围并确定病原菌。腹腔感染相关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Murphy征阳性、停止排气排便、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对腹腔感染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实验室检查结果常见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增高等。超声与CT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检查易于床旁实施,可发现腹腔脓肿与积液,并可用于实时动态评估,但易受胀气肠管的干扰,不易发现肠襻间的脓肿、深部脓肿、腹膜后脓肿及蜂窝织炎,且受到检查者技术水平及经验的限制。CT检查是腹腔感染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也是评估腹腔感染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超声。对疑似诊断腹腔感染的患者,提倡常规行腹部CT检查。有创检查包括诊断性腹腔穿刺、腹腔灌洗、腹腔镜探查等。诊断性腹腔穿刺操作简便、创伤小,在超声引导下实施更安全,引流的同时可进行病原学检查,有助于腹腔感染的诊断与评估。对于无法明确病因的腹腔感染患者,可考虑腹腔镜探查,同时能兼顾治疗,应严格把握腹腔镜探查的指征并评估风险与获益。三、腹腔感染病原学评估对于腹腔感染患者,可采集的标本包括血液、腹水、腹膜透析液、病变部位抽吸物、病变组织等。标本采集注意事项:(1)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使用之前采集标本;(2)尽快送检,标本离体后不应超过2h,尤其厌氧培养标本应立即送检;(3)尽可能不以拭子送检;(4)尽可能不以引流标本送检,术中初次引流标本除外。腹腔感染病原学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标本直接涂片镜检(血液标本除外)、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等,特殊情况下可考虑应用分子诊断技术;血清标志物检测如PCT,可为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参考。具体诊断流程见图1。采集的标本培养结果为阳性时,如为细菌或念珠菌,需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必要时加做耐药机制表型鉴定。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对特殊耐药细菌进行耐药基因酶型测定。图1腹腔感染实验室检测流程四、腹腔感染的外科治疗(一)腹腔感染的外科治疗原则腹腔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感染源控制、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器官功能支持等。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源是治疗的关键。外科治疗腹腔感染的目的是通过穿刺引流、切除或清创等方法使感染灶局限或清除坏死组织,并最大限度恢复器官解剖和生理功能。感染源控制不仅可以减少细菌和毒素的负荷,同时可改善局部微环境,为全身治疗如抗菌药物应用等提供基础。如感染源控制不充分,即使有良好的抗菌药物、充分的液体复苏和器官支持,也会导致腹腔感染治疗失败、增加病死率。(二)腹腔感染的外科治疗时机早期明确诊断并及时干预有助于降低腹腔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干预延迟可致不良预后。在确诊腹腔感染后应尽快控制感染源,非重症患者应在24h之内完成。对存在脓毒症或脓毒症性休克的患者需在更短时间窗内干预,同时进行复苏并稳定循环、留取血培养标本并针对性使用广抗菌药物,谱一旦循环稳定,病因明确,应尽快控制感染源。部分患者可推迟或免予外科干预,如局限的急性结肠憩室炎、单纯性阑尾炎、部分局限性上消化道穿孔等;对于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胰腺无菌性坏死建议推迟至发病4周后再行外科干预。尽管如此,上述患者一旦抗感染治疗无效或病情进行性加重,应尽快采取措施控制感染源。(三)腹腔感染的外科治疗方式建立通畅的引流是外科治疗感染性病灶以使之局限并治愈的基本原则,可通过经皮穿刺引流(超声或CT引导)或通过内镜、经皮肾镜、腹腔镜及开腹手术等完成。引流的目的是祛除脓液控制持续感染,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是治疗脓肿或液体积聚的主要方式,也适于不能耐受手术的危重患者。当发生复杂的腹腔脓肿、怀疑肠缺血坏死、合并肠粘连、经皮穿刺引流效果差或失败、复杂的弥漫性腹膜炎及持续肠瘘等时,可根据情况采用开放引流术式。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解剖结构复杂,如术后、晚期恶性肿瘤、存在腹腔高压的患者,应注意遵循“损伤控制”的原则。损伤控制手术始于创伤患者,现已扩展至外科多个领域。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简单而损伤小的初始手术,控制感染及出血;第二阶段是复苏,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第三阶段是实施包括重建和腹壁闭合等确定性手术。腹腔开放指一期手术后暂不缝合腹壁切口,采用临时性材料覆盖使之暂时关闭,主要目的是缓解腹内压、防治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同时也便于再次清除感染坏死组织,及时发现或处置潜在的肠漏等并发症,适于严重创伤、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和难以控制的严重腹腔感染,符合损伤控制的理念。腹腔开放治疗腹腔感染应根据感染程度、器官功能、腹内压、是否合并出血、一期手术效果、有无计划性二次手术等综合考虑。五、常见腹腔感染的诊断与外科治疗(一)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急性腹腔感染之一,包括急性单纯性、化脓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等。: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部分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和育龄期女性存在一定误诊率[2],疑似患者推荐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首选腹部超声,安全便捷,尤其适用于妊娠期疑似患者。增强CT检查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适于超声检查阴性的非妊娠期疑似患者[3]。腹部MRI不作为常规推荐,可用于超声检查阴性的妊娠期疑似患者[3-4]。影像学检查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急性阑尾炎,疑似患者病情有进展时建议复查。【共识1】急性阑尾炎影像学检查首选腹部超声,尤其适用于妊娠期患者;超声检查阴性的非妊娠期疑似患者可行增强CT检查;超声检查阴性妊娠期疑似患者可行MRI检查(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强烈推荐)。:阑尾切除术是急性阑尾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明确诊断后应尽快手术治疗。如无禁忌证,推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切口感染率低等优势,尤其适合儿童和肥胖患者[5]。对于妊娠期阑尾炎,腹腔镜手术应慎重选择。阑尾周围脓肿可予经皮穿刺引流,其与开腹手术相比,治疗效果相同,但并发症明显减少[5]。【共识2】阑尾切除术是治疗急性阑尾炎最有效的方法,明确诊断后尽快手术;如无禁忌,推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证据等级:高;推荐强度:强烈推荐)。(二)上消化道穿孔上消化道穿孔一般指各种病因导致的胃或十二指肠穿孔或破裂,胃肠内容物或消化液外溢至腹腔,可导致化学性和感染性腹膜炎。根据穿孔原因可大致分为病理性穿孔和损伤性穿孔。穿孔早期以化学性腹膜炎为主,后期以细菌性膜炎为主,严重者可合并脓毒性休克甚至死亡。:(1)突发的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并很快波及全腹;(2)腹膜刺激征,甚至板状腹;(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PCT升高;(3)影像学表现:立位腹部X线片见膈下新月形气体影;超声检查可通过间接征象提供穿孔依据;腹部CT检查在病因诊断和穿孔定位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6];(4)超声引导下诊断性腹腔穿刺可抽出胃内容物或消化液。【共识3】上消化道穿孔主要表现为化学性和细菌性腹膜炎,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CRP、立位腹部X线片、腹盆腔CT等,必要时行超声引导下穿刺(证据等级:高;推荐强度:强烈推荐)。:上消化道穿孔诊断明确后应积极行外科治疗,手术指征包括:饱食后穿孔;顽固性溃疡穿孔;伴有梗阻或出血;老年患者;怀疑有癌变;经积极保守治疗后症状、体征加重等。对于诊断不明确、病情轻、一般情况好的患者,可先行非手术治疗并密切观察,穿孔时间超过72h或因内科合并症难以耐受手术的患者也可选择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1)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2)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给予肠外营养;(3)应用抑酸药物;(4)应用广谱抗菌药物;(5)密切监测患者症状及体征变化,如保守治疗6~8h病情无好转甚至加重,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腹腔镜或开腹穿孔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等,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在术后疼痛、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方面较开放术式具有优势[7]。对于病史长、反复发作、曾经有穿孔或出血病史、疑似癌变、伴出血和幽门狭窄等患者,推荐胃大部切除术。内镜治疗:对于内镜检查中或术后24h内医源性消化道穿孔的患者,可在内镜下行金属钛夹闭合术,具有较高成功率[8-9]。如内镜治疗失败,应积极手术干预。【共识4】上消化道穿孔应予积极外科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开放或内镜手术等,部分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三)下消化道穿孔下消化道穿孔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空肠、回肠、结直肠穿孔或破裂,肠内容物或消化液外溢至腹腔,可导致感染性腹膜炎[10]。根据穿孔原因可大致分为病理性穿孔和损伤性穿孔。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疼痛程度轻于上消化道穿孔,部分老年患者腹痛症状不明显。病情进展可致细菌性腹膜炎,亦可并发脓毒性休克。:(1)突发腹痛;(2)急性面容,仰卧拒按,腹式呼吸减弱,腹膜炎体征;(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PCT升高,部分患者因穿孔部位出血,出现红细胞减少和血红蛋白降低;(4)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X线片见膈下新月形气体影,但显示率较低;腹盆腔CT检查对腹腔少量游离气体灵敏度高,可见新月形、带状、弧形或不规则形液性密度影,部分患者可见穿孔周围肠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超声可通过间接征象提供穿孔依据;超声引导下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含有肠内容物的浑浊液体。【共识5】下消化道穿孔临床症状进展缓慢,表现为细菌性腹膜炎,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CRP、PCT、腹盆腔CT、立位腹部X线片等,必要时行超声引导下诊断性穿刺(证据等级:高;推荐强度:强烈推荐)。:下消化道穿孔多致腹腔严重污染,可并发脓毒性休克,尽早手术是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应根据患者原发病及手术探查情况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11-12]:(1)单纯穿孔修补术:适用于穿孔小、穿孔时间<8h、腹腔污染轻、肠壁无缺血水肿的患者。(2)一期切除吻合术:适用于全身情况较好、穿孔时间短、腹腔污染轻、无脓毒性休克表现的小肠或右半结肠穿孔患者。(3)病变肠管一期切除、远端封闭、近端造瘘术:适用于腹腔污染重及肠管明显水肿、肠麻痹的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穿孔患者。(4)末端回肠预防性造瘘术:适用于一期切除的患者,腹腔如感染水肿较重,可加做末端回肠预防性造瘘,降低手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缺点是需要二期手术还纳。(5)损伤肠管外置术:适用于腹腔污染严重、肠管缺血水肿、一般情况较差、需尽快结束手术的患者。术后根据情况将肠管旷置或扩大范围行结肠造瘘。腹腔镜手术视野开阔,探查过程中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协助确定手术切口位置,但探查穿孔部位时,升、降结肠的腹膜后穿孔极易漏诊,应注意检查腹膜后有无血肿和气肿。【共识6】下消化道穿孔应积极外科治疗,手术方式根据穿孔时间及腹腔污染情况个体化选择,可采用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四)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胆道感染指胆道系统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包括胆囊炎、肝内外胆管炎,常与胆石症并存。:主要依据是否影响机体重要器官功能、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同时结合重要实验室指标作为急性胆道感染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临床症状可包括发热、寒战、腹痛、黄疸、恶心、呕吐、意识障碍、休克等。阳性体征包括巩膜黄染、腹部压痛和反跳痛、Murphy征阳性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PCT、CRP、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等。对于重症患者,应予血气检测、血培养等。影像学检查可选择超声、CT、MRI中至少一项[13]。【共识7】存在腹痛、寒战高热及黄疸即Charcot三联征时,提示急性胆道感染,经影像学检查提示有胆管结石或胆管炎时可明确诊断(证据等级:中;推荐程度:一般性推荐)。:急性重症胆道感染的患者应尽早行胆道引流。胆管炎的引流措施包括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holangialdrainage,PTCD)、内镜下鼻胆管引流(asalbiliarydrainage,ENBD)、内镜下胆管支架置入、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等;胆囊炎的引流措施有经皮经肝穿刺胆囊引流或胆囊造瘘。急性胆道感染的病因治疗可在炎症控制后实施,包括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肝部分切除术等[14]。应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重症胆道感染患者应立即开始抗感染治疗及呼吸和循环管理。推荐早期给予解痉及镇痛治疗,阿片类镇痛药(如盐酸吗啡)和其他类似药物(如非阿片类镇痛药和喷他佐辛)可致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须谨慎应用。【共识8】急性重症胆道感染应尽早实施胆道引流,病因治疗可在炎症控制后进行(证据等级:中;推荐程度:强烈推荐)。(五)肝脓肿肝脓肿以细菌性和阿米巴性肝脓肿常见,其中细菌性肝脓肿更常见,症状亦更严重,主要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菌[15]。:主要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包括寒战、高热、腹痛,有时可触及肿大肝脏、肝区有叩痛等。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增高,明显核左移;有时可合并贫血。血或脓液培养可明确病原菌。CT检查诊断肝脓肿的特异度在95%以上,宜作为首选。糖尿病患者、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如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或内镜下【共识17】微创手术干预时机为胰腺炎发病4周后(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强烈推荐)。【共识18】经皮穿刺引流可在IPN诊断明确后早期进行(证据等级:低;推荐强度:强烈推荐)。(七):胰腺手术操作复杂、手术创伤大,术后胰瘘等并发症发生率高,易并发腹腔感染。有研究结果表明,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4]。若胰瘘引流不畅,胰液在腹腔积聚,易继发腹腔感染。胰瘘并发腹腔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及细菌学培养。腹腔感染早期常无明显腹痛、腹胀等症状,胰瘘患者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是提示其合并腹腔感染的重要线索。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诊断标准外,应注意除外肺、泌尿系统等其他部位感染引起的发热及白细胞计数升高。【共识19】胰腺术后≥3d,引流液中淀粉酶浓度高于血清淀粉酶浓度正常上限3倍,同时伴有以下诊断标准中的任何一条即可诊断为胰瘘并发腹腔感染:(1)患者术后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多(>10×109/L),伴腹痛、腹胀、明显腹膜炎体征;(2)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腹腔存在感染性病灶;(3)腹腔引流液为脓性液体,且细菌学培养结果为阳性(证据等级:低;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生长抑素类药物是否有助于胰瘘愈合仍有争议,多数研究结果证实生长抑素类药物可减少胰液分泌量,进而降低胰腺手术后胰瘘的发生率[25-26]。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期间应保持引流通畅,监测引流量及引流液淀粉酶浓度变化,以评估胰瘘愈合情况。【共识20】对于胰瘘并发腹腔感染的患者,应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可以减少术后胰液量,根据引流量的变化趋势调整用药时间,一般应用5~7d(证据等级:高;推荐强度:强烈推荐)。:胰瘘并发腹腔感染患者的治疗关键在于充分引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生长抑素类药物。对于感染症状较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在“创伤递进”原则下尽早建立通畅的引流,首选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或内镜下的透壁引流。若引流效果不佳,可选择开腹探查,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并重新放置引流。【共识21】对于感染症状较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在“创伤递进”原则下尽早建立通畅的引流(证据等级:高;推荐强度:强烈推荐)。(八)术后胆瘘合并感染胆瘘是上腹部手术,尤其是肝胆胰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国际肝脏外科学组提出的胆瘘诊断标准为符合以下任意一种:(1)手术后(≥72h)引流液胆红素高于血清胆红素3倍以上;(2)因胆汁聚积、胆汁性腹膜炎需行介入或手术干预[27]。发生初期尚无瘘管形成时称为胆漏,而异常的胆汁流出通道被周围组织包裹局限而形成瘘管时称为胆瘘,国内常不做严格区分。:经瘘管造影是诊断术后胆瘘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若瘘管造影可见胆管显影,即可确诊,且有助于明确漏口位置、胆汁流入和流出通道是否完整、有无胆管狭窄或梗阻、胆汁引流是否充分和腹腔是否存在脓腔等[28]。造影需结合患者体位变化,在动态模式下进行。当瘘管造影不清楚或肝内胆管不能充分显影时,可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造影(holangiography,PTC),PTC对合并有高位胆管梗阻的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不适合肝内胆管较细或合并肝周积液的患者。推荐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透视下进行PTC,建议同时留置PTCD管或胆管内支架。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适用于肝外胆管尚连续且未行消化道重建的患者,除可显示胆管解剖结构外,还可发现其他异常病变,如残留结石、肿瘤、乳头狭窄等,同期还能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29-30]。磁共振胰胆管成像(icresonancecholangiography,MRCP)可以显示肝内外胆管结构,但胆瘘患者的胆管常不充盈,且检查过程需要患者呼吸配合,不适合危重患者。【共识22】影像学检查对明确胆瘘诊断和选择治疗方式有指导意义,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临床需求选择使用(证据等级:高;推荐强度:强烈推荐)。:序贯治疗指对胆瘘并发腹腔感染患者,首先进行充分的外引流,待病情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恢复胆汁引流通道完整性。首选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并推荐Seldinger穿刺法[31]。除腹腔引流外,通常还需建立胆管外引流,以最大程度减少经过漏口的胆汁量。建立胆汁外引流的方法有PTCD和ENBD两种,其优缺点同前述PTC和ERCP。行PTCD和ENBD时,导管头端应尽量跨过漏口部位[29]。当各种引流方法仍无法有效控制腹腔感染时,应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时应遵循“损伤控制原则”,不强求修补瘘口或胆肠内引流重建,仅需建立充分的外引流即可。待感染控制、全身状况好转后,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的漏口位置和胆汁通道的连续性,再选择适当的内镜操作或外科手术完成确定性治疗[32]。【共识23】胆瘘并发腹腔感染的治疗应采取序贯疗法:首先建立充分且通畅的外引流,待感染控制后再行确定性治疗(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强烈推荐)。(九)消化道术后吻合口漏并发腹腔感染消化道术后的吻合口漏,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吻合部位的完整性中断、缺损,使腔内外间室连通。吻合口漏以食管-胃(小肠)吻合口、结肠-直肠吻合口多见,其所导致的感染、出血等近期症状及中远期肿瘤学效果均极大地影响肿瘤患者预后[33]。胃肠吻合、肠肠吻合术后漏的发生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小肠血供丰富、张力较低。:消化道术后吻合口漏主要表现为化学性腹膜炎和(或)细菌性腹膜炎,症状为突发剧烈腹痛、高热、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腹膜炎表现、腹腔引流管内有气体或消化道内容物、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当出现上述征象时,表明吻合口漏已发展至严重阶段。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漏口早期溢出的消化道内容物,首先刺激周围肠管,出现麻痹或炎性梗阻;漏出物刺激直肠周围神经,出现肠蠕动增强,早期也可表现为腹泻。因此,当术后早期出现炎性梗阻或腹泻等异常症状时,需首先怀疑吻合口漏可能。此外,血清CRP和PCT的升高,也有助于早期发现吻合口漏[34]。疑似诊断为吻合口漏时,首选CT检查,必要时可选择消化道造影或内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漏口位置及大小,对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CT检查可见吻合口周围积液、积气,吻合钉不连续;相较于CT检查,消化道造影或内镜可以更清楚地观察漏口情况,明确漏口位置及大小,可根据患者病情谨慎选择。低位直肠吻合口漏可通过直肠指诊触及。【共识24】消化道术后吻合口漏主要表现为化学性腹膜炎和(或)细菌性腹膜炎;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CRP、PCT、腹盆腔CT检查、消化道造影或内镜检查等,可根据病情选择性应用(证据等级:高;推荐强度:强烈推荐)。:吻合口漏的治疗原则包括充分引流,抗感染治疗,减少消化道内容物外漏,促进漏口愈合等。首先应充分引流吻合口漏的内容物及感染物,避免大量感染物聚集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应尽早给予强有力的抗菌药物,抗菌谱需要覆盖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同时需行抗厌氧菌治疗。通过禁食和使用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可减少消化液分泌,逐步改善漏口的局部情况;通过全身营养支持治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漏口的愈合。治疗过程中,需监测漏口的局部情况及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程度,必要时行手术干预,清除腹腔感染和漏出物。消化道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肿瘤因素、术中操作因素等。患者因素包括性别、体重指数、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等合并症,术前应积极纠正合并症,改善患者全身状态。肿瘤因素包括肿瘤大小、所在位置(高位、低位)、是否合并梗阻等,术前评估时应充分考虑并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术中操作因素包括吻合口的血供和张力,术中务必确保吻合口的血供和无张力状态。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保护性回肠造口并不能预防和降低结直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可降低吻合口漏所致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共识25】吻合口漏应予充分引流、抗感染治疗、减少消化道内容物外漏,促进漏口愈合。对于合并吻合口漏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以及其所致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证据等级:强;推荐强度:强烈推荐)。(十)内镜检查和治疗后消化道穿孔、腹腔感染医源性消化道穿孔是内镜检查和治疗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较低,但致死率较高。近年来,随着内镜检查和治疗数量的增加,医源性消化道穿孔的绝对数量也呈增多趋势[35]。:大部分内镜检查和治疗后的穿孔可在术中内镜直视下发现,但仍有部分穿孔被漏诊。医源性消化道穿孔的早期表现包括腹痛、腹胀、胸痛或气短等症状,体检可发以现皮下气肿甚至腹膜刺激征;随着病情进展,穿孔晚期可表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性休克甚至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影像学检查对穿孔部位的判断、严重程度评估及后续治疗措施的选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腹部CT检查比胸腹部X线片的准确性更高[36]。使用十二指肠镜实施的ERCP术后发生的穿孔,与胃镜、肠镜穿孔的分型及临床表现、预后明显不同,应该引起特别注意。【共识26】内镜检查和治疗术后出现腹痛、腹胀、皮下气肿等症状体征时,应考虑医源性消化道穿孔的可能性,及时行CT检查明确诊断(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强烈推荐)。:医源性消化道穿孔的关闭方式,应结合穿孔的大小、部位及类型综合判断。内镜下修补通常有效,可避免进展为腹膜炎。与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修补术后腹腔粘连的发生率更低;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可作为内镜修补失败后的治疗手段[37]。术前评估患者胃肠道情况,对病灶浸润较深、范围较大的高危患者应审慎选择内镜手术。术前胃肠道准备有助于提高内镜手术的成功率(禁食水、常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提高术者内镜操作的熟练程度,避免失误及暴力操作可有效降低医源性穿孔的发生率。无痛内镜手术中患者处于麻醉状态,无法对刺激做出反应,更应注意防范医源性穿孔。ERCP后出现的腹痛,首先需鉴别是ERCP术后穿孔,还是ERCP术后胰腺炎;其次,明确的ERCP术后穿孔需进行Stapfer分型,并根据Stapfer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必要时及早进行外科干预[38-39]。【共识27】医源性穿孔的治疗内以镜修补手术为主,内镜修补失败后可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修补(证据等级:高;推荐级别:强烈推荐)。【共识28】术前对患者病情及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应审慎评估,严格把握内镜手术指征(证据等级:低;推荐级别:强烈推荐)。六、腹腔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一):根据是否为治疗失败或死亡高风险人群、是否有严重感染、可能病原菌、多种病原菌感染可能性(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真菌等)、常见致病菌的本地耐药率、耐药菌感染风险、是否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成人或儿童患者等因素,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失败或死亡低风险患者的抗菌药物选择见表2,治疗失败或死亡高风险患者的抗菌药物选择见表3。
2024版外科常见腹腔感染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