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成果报告.pdf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成果报告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成果报告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13年初,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健康、阳光、自律、有理想、有爱心、有担当、心智全面发展的国家有用之才。海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组提出了创立初高中一体化实验班的思想,经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和附属中学研究同意,于2014年5月向海南省教育厅提交了“海南师范大学关于附属中学开办初高中一体化实验班的请示”的报告,并在报告中提出了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实验的构想,开启了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探究旅程。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人类社会面临着知识爆炸的挑战,信息化、人工智能带来的学****条件的急速改变,大大促进了青少年心智水平的提升,自主学****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躲在书斋死读书的学****方法已经难以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设施、旅游景点、交通等条件的不断完善,全面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客观条件日益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学生走进广阔天地,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学****无疑是新时代学生学****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将研学旅行课程化,并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教育部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事实表明,学校组织的集体化的研学旅行是家庭和旅游不能替代的,集体研学旅行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是任何其他形式无法取代的教育活动。然而,在实践中,中学研学旅行往往流于形式,背离初衷,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缺乏完整体系和可操作方案,实施效果较差。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游而不学”,即研学旅行历程重在旅行的体验,忽略学****的意义与价值,导致重旅行、轻研学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在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中合理增加了学****的模块,将学生课内学****与研学旅行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进而充分挖掘研学旅行的教育性价值,回归研学旅行的本真要义。二是“学而不研”,即研学旅行仅停留在低阶思考阶段,未开展合作探究、深度学****导致研学旅行流于形式,背离了学****的要旨。针对此问题,通过研学旅行课程的活动化设计、学****任务进阶和及时性评价,切实彰显研学旅行的学****属性,在研学旅行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文化体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三是“研而不进”,即研学旅行只是短期、暂时的活动,缺乏前置课程、关联学****和后续跟进,针对此问题,进行研学旅行一体化设计,注重游学前的任务导向、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突出游学中的项目实施、有效引导和过程监控,强化游学后的及时评价、信息反馈和深度反思。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在明晰问题的基础上,组建研究与管理团队。团队成员在借鉴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研学旅行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理论研究,构建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体系。同时在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高中一体化实验班进行积极实践与探讨,形成了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系列研究成果,并在多所学校推广与应用。具体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一)构建4C课程开发框架4C课程开发框架,即“主题(content)—认知(cognition)—交流(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四要素构成的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的课程开发有机统一体(见图1)。主题是经由跨学科或超学科统整后萃取的项目式学****主题,由系列活动构成,决定学****的路线,具有价值性、整合性、建构性和连续性的特征;认知即学****者通过活动达到的认知状态,着眼于发展高级思维、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生活理解力和创造力,涉及到记忆与理解、分析与综合、批判与创造等思维素养;交流指学会运用关系关联的视角理解世界,强调学****过程的互动性与合作性,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具体包括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自然互动、学生与社会互动;文化旨在涵养基于自我文化深刻理解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包括自我文化理解、他者文化理解和多元文化理解等素养。图14C课程开发框架(二)采用SAM(essiveApproximationModel)课程开发模式采用SAM迭代技术,以年级为单位,重点调研学生的差异与需求,通过以往研学旅行复盘、研学旅行参与主体磋商等方式,对课程进行和而不同的设计。在研学旅行中,灵活运用焦点式观察和团体讨论的方式与研学参与各方对课程进行迭代共创,经历四轮的完整阶段,形成了黄金版本,实现课程方案迭代设计和课程资源迭代开发(见图2)。图2SAM(essiveApproximationModel)课程开发模式(三)形成“共享、共创、共生”的课程研发社群重构课程参与主体的结构关系,在课程研发的各环节组建不同社群协商课程,如跨学科的教师共同体共议研学主题及内容,师生共同体展开焦点式讨论修订课程方案,学校与研学地共同体磋商课程优化。课程参与各方通过网络、会谈、作品等共享资源、信息,在共创课程的历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共生(见图3)。图3“共享、共创、共生”的课程研发社群(四)打造“同心圆状、连续体式、超时空型”研学课程体系同心圆状即以自我及地域文化为原点,由近及远,逐步将学****内容扩展到中国文化、世界文化;连续体式即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兼顾不同学段的衔接,精选各年级研学主题;超时空型即借助APP、互联网、VR视频等技术,设计线上线下契合型课程。通过四类课程的打造,构建了中学研学旅行的课程体系(见图4)。图4“同心圆状、连续体式、超时空型”研学课程体系(五)践行“以活动为主脉络,线上线下共推进”的O20课程学****方式根据4C目标确立研学主题,选择核心知识,继而提炼核心问题,设计适切活动,再而优化活动,形成序列体系(见图5)。让学生通过有核心、有目的、有指导的活动沉浸在深度学****中。根据不同活动任务需求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兼顾集体共学与个性选学的需要,实现自主学****与合作学****的融合。图5“以活动为主脉络,线上线下共推进”的O20课程学****方式行流于形式、归于失败。研学旅行一定要做到目的明确、设计合理、规划科学、方案完备、组织得力、评价到位才能收到实效。研学旅行的方案策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为了解决在游学过程中学什么的问题,研究团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旅行线路和学****内容。课题组组织专门的队伍,在一批教授、博士和研究生组成的团队的合力作用下,课题组成功制定了七套特色鲜明的研学旅行策划书,创新性地提出了内容为五天的“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营地式社会实践、八天的“爱家乡环岛游”、十二天的西安洛阳“历史文化游”。创设的主题主要有:构建“行走家乡”和“揽胜祖国”研学旅行课程,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野,体验田园劳作,走进乡村校园,强化学****意志。走进军营,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走进革命圣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走进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三)编制了涵盖各个学科的研学旅行导学案课题组从2014年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高中一体化实验班成立之初就明确给所有学科任课的教师下达了制定研学旅行学案的任务,课题组提前将拟定的研学旅行基地的相关信息发放到教师微信群中,教师们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进度,发挥实验班教师的教学智慧,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导学案。三年以来积累完成的学科导学案达到121份,这些材料已经成为课题组成功完成研学旅行任务的最为重要的保证。这批学案应用在研学旅行的各个教学点,在三年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例如2005年环岛研学旅行,化学林启璋老师编写了“海水晒盐”导学案,根据乐东县莺歌海盐场提供的教学资源,该导学案考虑了教学进度,以课本知识结合实际生产进行了编写设计。导学案“青铜器的成分及性能”根据学生在古城西安见到的出土青铜器,扩展到对现代铜合金材料的认识和真假黄金饰品的化学识别法应用。这种利用了实地真景中的直观、生动、立体的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活教材,使得学生在可听、可视、可触摸的学****状态下得到思考和领悟,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这样的教学活动充分突显了化学教育的价值。(四)建立了研学旅行基地截止2017年7月,课题组已经建立了包括海南省定安县龙塘中学、澄迈县第三中学、东方第二思源实验学校、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解放军部队、文昌航天科普馆、文昌卫星发射基地、昌江核电站等十四个研学旅行基地。课题组与这批研学旅行基地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活动提供了可靠保证。三年来,课题组经过多次的招标筛选,逐步形成了四家具有资质的旅行合作单位,他们严格按照2016年国家旅游总局颁布制定的严格的行业标准开展工作,累计参与研学旅行的工作人员累计达到50余人次。(五)将研学旅行纳入师范院校教育体系课题组根据海南师范大学三年研学旅行科研活动的实践经验认为应该将研学旅行纳入师范院校教育体系,课题组制定了《研学旅行实务》课程标准并建议列入师范院校课程体系,并对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这项举措是我国现阶段全面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研学旅行实务》课程标准,编写《研学旅行实务》教学大纲和专用教材,结合地方特色编撰研学旅行指导手册,建立研学旅行的评价体系,科学规范地实施研学旅行课程,并将其纳入师范院校教育体系。四、效果与反思(一)本研究取得的效果本成果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对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系统探索,经过四年多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理论方面,构建了4C(主题content,认知cognition,munication,文化culture)课程开发框架,采用了SAM(essiveApproximationModel)课程开发模式,形成了“共享、共创、共生”的课程研发社群,打造了“同心圆状、连续体式、超时空型”研学课程体系,践行了“以活动为主脉络,线上线下共推进”的O20(oOffline)课程学****方式。同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代表性的有:《高中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现状及发展》,载《教育研究》2016年6期;《全球化背景下师生冲突及其调适》,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年2期;《课程政策执行力:问题与对策》,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1期;《课程领导中教师角色的反思与对策》,载《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5期等,对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研学旅行中的师生关系、课程政策执行力、课程领导等进行了探讨,奠定了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基础。此外,开发了中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研学旅行导学案、学****任务知识清单、学****资源包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在实践方面,研学旅行课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明显优于普通班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如2017年王玉树同学获得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视英语大赛”(初中组)冠军。孙旗、吉善凝等8位同学的作文发表在《海南日报》并获奖。研学旅行后,学生的心理素质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高于普通班学生,,高于本校平行班140多分。本成果还在海南定安龙塘中学、澄迈第三中学等学校推广应用,获得了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家长们普遍认为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开发了孩子的潜能,提高了孩子的交往能力、自理能力,增进了亲子关系。国内知名教育理论专家也予以高度肯定,如国家级教学名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宋乃庆教授认为“海南师范大学开发的中学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完整,效果显著,提升了学生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国家级教学名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石鸥教授认为“这项成果效果显著,应用价值很大。”此外,本成果还被海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总之,本成果在如下五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和创新:一是课程开发取向由“技术”到“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摒弃“技术—控制”取向,将其视为学生对“文化”的“实践—理解”与“批判—创造”,课程设计重在“社会互动、智慧启迪”,关注学生实际体验及转变成长,促其成为探究者、诠释者、行动者。二是课程开发主体由“单一”到“多元”。直指“单一”的课程开发主体设计“单向”实施课程的顽疾,将课程参与各方卷入课程开发历程中,组建适于不同开发环节的开发共同体,共创课程。三是课程开发模式由“线性”到“迭代”。跳脱ADDIE(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开发、Implement实施、Evaluate评价)线性模式的桎梏,关照学生差异与需求,灵活运用复盘、焦点式观察和团体讨论等方式,与研学参与各方对课程迭代共创,构建和而不同的课程体系。四是课程学****方式由“浅层”到“深度”。将“根植于心智、身体和特定情境交互探究活动”作为修****研学旅行课程的主要方式,开展混合式学****在“体验-反思”“交互-整合”“扩展-变构”的活动中学生从传统的“走走看看”式浅层学****进入深度学****五是课程实施评价由“结论”到“过程”。建立了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体系,强调真实性与情境性,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二)本研究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历经四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效,构建了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体系、实施方案和操作指南,并在多所学校推广应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改进。一是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体系尚需要完善,还需要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理论的系统性、完备性和解释力。二是为了促进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应用与推广,尚需要凝练并构建出具有操作性的中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及其相关变式,进而提高本成果的实践效果。三是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和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于指导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因此,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进一步有效实施尚需要培养一支具有研学旅行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

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成果报告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青山代下
  • 文件大小1.39 MB
  • 时间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