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3-2024学年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考试含答案解析三十.pdf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3-2024学年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考试含答案解析三十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3-2024学年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考试含答案解析三十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3-2024学年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考试含答案解析三十第1题:单选题《选择与安排》一文的作者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正确答案】:C第2题:单选题下面属于《论学问》一文提出的读书做学问的三种用途之一的是()【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此题暂无解析第3题:单选题我国先秦时期,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家是()【正确答案】:B第4题:单选题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的抒情方式是()【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此题暂无解析第5题:单选题冰心的《往事(一之十四)》是一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此题暂无解析第6题:单选题《季氏将伐颛臾》本文中,孔子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批驳冉有,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第1页/共8页:..此题暂无解析第7题:单选题《季氏将伐颛臾》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为政以德【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此题暂无解析第8题:单选题冰心擅长写散文,其文体自成一家,被读者誉为()A.“白话文西化”B.“新文艺腔”C.“冰心体”D.“工笔美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此题暂无解析第9题:单选题《论快乐》一文提出精神的炼金术能()***【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此题暂无解析第10题:单选题徐志摩是哪个社团的成员()【正确答案】:C第11题:选择题钱钟书的小说作品是()A.《写在人生边上》B.《围城》C.《管锥编》D.《谈艺录》【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作家的代表作品。《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散文集,《管锥编》《谈艺录》是其学术著作。第12题:单选题《前赤壁赋》的作者是():..【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此题暂无解析第13题:选择题下列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是()《呐喊》、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雷雨》《El出》和《茶馆》“三美”主张指的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边城》生动地展现了浙东小镇淳厚古朴的民风【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现代文学常识。A项中鲁迅的《呐喊》是20世纪初期的作品;B项中话剧《茶馆》是老舍的作品;D项中《边城》的故事背景在湘西水乡。第14题:单选题柳永的词集是()A.《漱玉词》B.《乐章集》C.《淮海词》D.《稼轩词》【正确答案】:B第15题:单选题下列诗句中引发议论的是(),,,,隰则有泮【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此题暂无解析第16题:单选题准确描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论点的一组对应词语是()【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此题暂无解析第17题:单选题下列曲词中,概括《天净沙·秋思》全篇主题思想的是()【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此题暂无解析第3页/共8页:..第18题:选择题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是():“甚善,名我固当。”,,,以致其性焉尔【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的“之”指“橐驼”这个称呼;C项的“之”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D项的“之”表示“的”的意思。第19题:单选题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运用典故表达壮志未酬、时光虚度的感伤之情的是(),尽西风、,怕应羞见,,忧愁风雨,,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正确答案】:C第20题:单选题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被收录在诗集()A.《志摩的诗》B.《翡冷翠的一夜》C.《猛虎集》D.《云游集》【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此题暂无解析第21题:问答题阅读《蜀相》一诗,回答下列问题: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在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的(2)为什么说这首诗在赞美诸葛亮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3)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4)以本诗为例,说明律诗对仗的特点。(5)如何理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6)如何理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试题解析】:(1)这首诗的三联和四联的第一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开国济世的功绩、忠心为国的精神以及功败垂成的悲剧。“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说蜀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出山后,尽心辅佐先主和后主两朝君主,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说诸葛亮出师北伐,统一天下,大业未成,就死于军中。(2)杜甫在年轻时就怀有“致君尧舜”的志向,本来想辅佐明主,但一直没有实现这一理想。安史之乱时,他曾一度在皇帝身边工作,但后来因党争被贬出朝廷,漂泊西南,志向越发难以实现。所以当他回顾诸葛亮的悲剧时,也是在慨叹自己未能实现远大的抱负。(3)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诗的前两联分别描写了诸葛亮祠堂的远景和近景,但写景当中也包含了抒情,“自春色”“空好音”,含物是人非之感。三联两句,四联的前一句,既是追述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也是对其一生的评价,融叙述、议论为一体。末尾两句直接抒情。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使诗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得到充分的表达。(4)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按声律的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也就是说一联的前后句之间必须词性相同,平仄相异。这首诗也不例外,如第二联“映阶”对“隔叶”,以动宾结构的名词相对,“阶”为平声,“叶”为仄声。“碧草”对“黄鹂”,是名词相对,“草”为仄声,“鹂”为平声。再如第三联以“三顾”对“两朝”,二词前一个字都是数字,以“频烦”对“开济”,二词均为动词,且都平仄正好相反。(5)这两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忠心为国的精神。蜀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出山后,尽心辅佐先主和后主两朝君主,鞠躬尽瘁。(6)这两句慨叹诸葛亮出师北伐,统一天下,大业未成,就死于军中,这一悲剧引起了后来无数英雄的共鸣,其中也包括杜甫本人。诗人在国家动荡之际,却离开朝廷,失去了有所作为的机会,与诸葛亮有同样的心境。这两句对诸葛亮悲剧的感叹,极富概括力。?第22题:问答题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将“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孔子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2)将“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孔子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3)将“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孔子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4)这段文字表达了什么观点(5)这段文字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色第4页/共8页:..【试题解析】:(1)“君子最痛恨那种心里想得到嘴上却不说‘想要得到它’,却一定为了得到它寻找借口的人。”驳斥冉有为攻打颛臾寻找借口。(2)“远方之人还不归服,便再完善文德教化来使他们归顺。已经使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孔子表达的观点是:为政以德。(3)“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啊!”指出季氏伐颛臾的危害:季氏专权,又要扩张势力范围,这必然激化与鲁君的矛盾,发动不义之战,授鲁君以柄,后必有灾,这才是季氏真正的忧患之所在。(4)驳斥冉有为攻打颛臾寻找借口,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5)驳中有立,驳立结合,通过立论来驳斥对方的观点。?第23题:现代文阅读《选择与安排》中的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所以我们只略谈原理,不像一般文法修辞书籍,在义法上多加剖析。“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知道文章作法,不一定就做出好文章。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整齐易说,变化则全靠心灵的妙运,这是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怎样理解“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所蕴涵的意思?【试题解析】:文章写法虽有一定的原理,有章可循,但文章之道是千变万化的,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这是写作的辩证法,人们应该自己不断去摸索,用心去揣摩写作中的真谛,根据不同的情况去灵活掌握。第24题:文言文阅读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河伯为什么会“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试题解析】:因为河伯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意识到自己的夜郎自大、狂妄无知,感到羞愧。第25题:问答题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人****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1)解释这段文字以下字的含义。胥:膏泽:事:(2)将“人****于苟且非一日”译成现代汉语。(3)将“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译成现代汉语。(4)将“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作者用“盘庚之迁”说明什么问题(5)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反驳了什么观点(6)划分这一段文字的层次结构。【试题解析】:(1)胥:与,相与。膏泽:作动词用,给予恩惠。事:用作动词,做的意思。(2)人们****惯于得过且过的日子不是一天了。(3)士大夫多把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作为美德。(4)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了他的计划。作者用“盘庚之迁”表明自己不会因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变法的决心。(5)反驳“天下怨谤”的观点。(6)此段文字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到“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分析怨谤产生的原因;第二个层次借“盘庚之迁”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决心。第26题:问答题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解释这段文字以下字的含义。于:焉:凶:加:(2)这段文字在全文论证结构中起什么作用(3)梁惠王自认为“尽心”,为何却“民不加多”【试题解析】:(1)于:对于。焉:于是,作兼词用,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凶:灾荒。加:更加。(2)导论,提出问题:“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其“尽心”只是在发生灾荒时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没有彻底实行仁政。第27题:问答题第5页/共8页:..阅读契诃夫《苦恼》中的一段文字。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又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姚纳的胸膛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这一段文字是写了什么?【试题解析】:姚纳的苦恼无处诉说,他的痛苦得不到别人的关心。第28题:问答题阅读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1)涘:____(2)辩:____(3)美:____(4)望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其作用是什么?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从这里可以看出,《秋水》在表现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试题解析】:1.(1)涘:水边。(2)辩:通“辨”,分辨。(3)美:美景。(4)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意识到自己的夜郎自大、狂妄无知,感到羞愧。3.(1)其作用是为了比照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2)说明的道理:楼外有楼,天外有天,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永远不能骄傲自满,必须不断上进。(3)表现方法上主要有三种:一是善于通过虚拟的寓言故事来说理;二是善于借助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形象;三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第29题:问答题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解释这段文字以下字的含义。涘:辩:望洋:(2)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东面而视: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这段选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4)概括这段话的大意。(5)这段话中“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6)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试题解析】:(1)涘:水边,岸。辩:通“辨”,分辨。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2)面向东看去。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3)用主观的视觉感受来表现客观世界中黄河的宽阔和大海的浩瀚。(4)写河伯由欣然自喜到自识其渺小的转变。(5)水大。(6)铺垫,由反而正,引出北海若的议论。第30题:问答题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1)解释这段文字以下字的含义。林:莽然:要:(2)将“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译成现代汉语。(3)这段话在全文的论证结构中属于哪一部分,起什么作用(4)这段话在表述上有何特点,有何作用【试题解析】:第6页/共8页:..(1)林:汇集???莽然:广大众多的样子。要:概括地推究。(2)纵观天下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和教训众多,呈现出种种不一的情况。(3)导论,提出中心论点。(4)“天下”涵盖所有空间,“古今”涵盖所有时间,“成败之林”涵盖所有事件,通过完全归纳得出全称判断:做所有事都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由中心论点的普遍性凸显其重要性。第31题:问答题各种频繁发生的天灾与人祸,是对人类智慧与生存能力的严峻挑战。与其坐以待毙,事后问责,不如未雨绸缪,事先预防。请以“防患于未然”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试题解析】:无答案第32题:文言文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小题。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日“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这段文字中,姜氏与郑庄公矛盾的起因是什么?(2分)【试题解析】:郑庄公“寤生”,令姜氏“恶之”。(2分)第33题:问答题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1)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我”怎样的感情【试题解析】:(1)晚年的父亲心境十分颓唐,但十分体谅儿子,仍是个慈父形象。(2)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尤其是为人之父以后,作者对父亲角色有了情感的体验。作者日渐成熟,更能体会家道不幸给父亲晚年带来的压抑感。再次回忆父亲的背影,作者抒发的是对多年不相见的父亲的思念之情。?第34题:问答题阅读作品片段,回答问题: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1)这一片段论说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这一片段中排比句的运用对中心问题的论说有何作用【试题解析】:(1)这一片段主要论述了发现“快乐由精神来决定”可以使“痛苦失掉了它们的可怕,***减少了专制”。它可以改写人生,改变以往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既然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那么精神的炼金术就可以使人们找到战胜痛苦的法宝,因此,“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2)文中的排比句也是警言妙句,是作者对人情世态的细致观察和对一些超脱者的赞美。排比句的运用进一步论证了文中的中心论点。?第35题:问答题阅读作品片段,回答问题: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底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1)解释加点的词语含义。(2)这一片段提及了哪几种读书的方法这几种读书方法主要针对什么问题(3)最后一句话“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这其中的含义是什么【试题解析】:(1)“尝”“吞下”“咀嚼消化”分别指选读、全读、精读。(2)四种读书的方法。一种是选读,只读其中的某些章节;一种是全读,不必细心地读;一种是精读,用心去品味和咀嚼消化作品的内容;一种是请人代读,或读别人的摘要,只要知其意就可以了。强调治学要“权衡轻重”。(3)这其中的含义告诉人们:人的精力、时问有限,不可能每本书都花很多的时间去读。重要的是要抓住重点。对一些次要的书,只要略知一二即可,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精力,将之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第36题:问答题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第7页/共8页:..(1)解释这段文字以下字的含义。焉:辟:(2)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多行不义必自毙:(3)分析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4)找出这段文字中交融运用比喻、递进两种修辞方法的句子。【试题解析】:(1)焉:怎么,如何。辟:通“避”。(2)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死在了那里,别的城邑听从您的旨意。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多做不义的事,一定会自己跌倒的。(3)属于第二部分。郑庄公与姜氏、共叔段间矛盾的发展:共叔段不断扩大势力,准备夺权,郑庄公坐等时机,矛盾日趋激烈。(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第37题:文言文阅读乐府诗《西洲曲》,然后回答小题。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杆头。阑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说明各层次的起始位置。(2分)【试题解析】:第一层从“忆梅下西洲”到“门中露翠钿”;第二层从“开门郎不至”到“莲心彻底红”;第三层从“忆郎郎不至”到“吹梦到西洲”。(2分)第38题:现代文阅读老舍《骆驼祥子》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小题。祥子的生活多半仗着这种残存的仪式与规矩。有结婚的,他替人家打着旗伞;有出殡的,他替人家举着花圈挽联;他不喜,也不哭,他只为那十几个铜子,陪着人家游街。穿上杠房或喜轿铺所预备的绿衣或蓝袍,戴上那不合适的黑帽,他暂时能把一身的破布遮住,稍微体面一些。遇上那大户人家办事,教一干人等都剃头穿靴子,他便有了机会使头上脚下都干净利落一回。脏病使他迈不开步,正好举着面旗,或两条挽联,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可是,连作这点事,他也不算个好手。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既没从洋车上成家立业,什么事都随着他的希望变成了“那么回事”。他那么大的个子,偏争着去打一面飞虎旗,或一对短窄的挽联;那较重的红伞与肃静牌等等,他都不肯去动。和个老人,小孩,甚于至妇女,他也会去争竞。他不肯吃一点亏。打着那么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的蹭。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他更永远不看前后的距离停匀不停匀,左右的队列整齐不整齐,他走他的,低着头像作着个梦,又像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他似乎也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的向四外看一下。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请简要概括这段文字中祥子的形象。(2分)【试题解析】:自甘堕落、麻木、偷奸耍滑、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市井无赖。(2分)第39题:问答题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馀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1)李密的“抗命”之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何意义(2)这段文字中有哪些沿用至今的成语【试题解析】:(1)李密属于亡国之臣,面对新朝天子的征诏、地方官的催逼,他态度坚定,婉转陈情,显示了一名士大夫的机警和睿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皇天后土。?第40题:文言文阅读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庄子描绘河水和大海两种景象,其作用是什么,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从这里可以看出,《秋水》在表现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试题解析】:是为了比照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说明的道理:楼外有楼,天外有天,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永远不能骄傲自满,必须不断上进。主要有三种:一是善于通过虚拟的寓言故事来说理;二是善于借助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形象;三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第8页/共8页

2023-2024学年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考试含答案解析三十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屁孩
  • 文件大小832 KB
  • 时间202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