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1中级财务会计-第十二章所得税-(ppt版).ppt


文档分类:经济/贸易/财会 | 页数:约3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1中级财务会计-第十二章所得税-(ppt版) 】是由【liaoyume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1中级财务会计-第十二章所得税-(ppt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十二章所得税第一页,共三十一页。1所得税费用是指根据企业会计准那么的要求确认的应从(yīnɡcónɡ)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下同〕。所得税费用确实认有应付税款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两种方法。应付税款法,只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而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既要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又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我国现行会计准那么规定,所得税费用确实认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第二页,共三十一页。2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那么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根底,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确实认表达了交易(jiāoyì)或事项发生以后,对未来期间计税的影响,即会增加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或是减少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情况。第三页,共三十一页。3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准那么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jiàzhí)与其计税根底之间的差额;企业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工程,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根底的,该计税根底与其账面价值(jiàzhí)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如开办费5、未弥补亏损〕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第四页,共三十一页。4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纳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jiàzhí)大于其计税根底或是负债的账面价值(jiàzhí)小于其计税根底时,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第五页,共三十一页。5例,乙公司年初购入一项固定资产,原价为4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8年,税法规定折旧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年末,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350万元〔400-400÷8〕;计税根底为320万元〔400-400÷5〕。从当年年末看,乙公司在未来期间自该项资产至少可以取得350万元的经济利益流入,但其中只有(zhǐyǒu)32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两者之间的差额即为未来期间的应纳税金额30万元,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第六页,共三十一页。6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fùzhài)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根底或是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根底时,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第七页,共三十一页。7例,丙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按照会计准那么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如果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期期末的公允价值为100万元,而税法规定对于类似(lèisì)的资产应以其本钱计量,即其计税根底为取得时的本钱120万元。丙公司在未来期间自该项资产可以取得的经济利益为100万元,但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为120万元,那么意味着两者之间的差额20万元可以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税金额,从而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第八页,共三十一页。8计税根底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根底。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根底存在差异的,应当按照规定确认(quèrèn)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按照计税根底标的物的不同,可以分为资产的计税根底和负债的计税根底。第九页,共三十一页。9资产的计税根底*资产的计税根底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根底是相同的,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企业会计准那么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kěnéng)产生资产的帐面价值与其计税根底的差异。第十页,共三十一页。10

1中级财务会计-第十二章所得税-(ppt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