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西医的比较——求同求异、不铸大错.pdf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中西医的比较——求同求异、不铸大错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西医的比较——求同求异、不铸大错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西医的比较——求同求异、不铸大错笔者在香港执教中医经典课程多年之后,于2002年率先开设了“中西医比较”一课。该课程作为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中医学院共同的选修课,连续为六届学生进行了讲授。本书在综合了2005—2007三年讲稿与课堂答疑的基础上,并汇集了近年来的一些思考及相关资料而成。贯穿于本书的基本思想与观念,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回到文化原典其一这里的原典,当然不是通常说的原点。所谓原典,是要追朔并且忠实于东西方哲学、科学以及中医学、西医学成熟时期,原始经典著作的基本学术思想的原意上来。笔者在《中医复兴论》《医理求真》《中医临床辨惑》《医医》《正医》等著作及相关专题论文中讲到:人类文化、科学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在春秋秦汉之际,第二次高峰在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次高峰以哲学的成熟为代表,第二次高峰以近代物理学、化学的成熟为代表;中医是哲学体系下的医学科学,西医是近代物理学、化学体系下的医学科学。所以,中医学的原典是春秋秦汉时期的中国哲学和《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经典医著;西医学的原典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物理学、化学的成就和西医基础理论为代表的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两千多年以来的东西方哲学以及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物理学、化学以及西医学基础理论,各自都在不同的环境和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各自从源到流演进发展的历史。其中的源是根据,流是延伸;源是理论、流是应用;源是科学,流是技术及经验。本书涉及到诸多不同类别、不同学科的比较与研究,尤其中医学与西医学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始终以守定源头,始于原典为自律。守定源头,有利于本末分明;始于原典,则自然纲举目张。由中国哲学奠基的中医学原典,引领中华民族的防病治病事业两千多年。以近代物理学、化学奠基的西医学基础理论,已经逐步发展为全世界的主流医学。近百年来,随着西方物理学、化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广泛、深入的传播与普及,西医学已经成为与中医学并存并重的主流医学。然而在此期间,我们没有从回到文化原典的意义上,认真地思考和研究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技术在近代中国的整合与重构。退一步讲,我们无论如何应当充分理性的做到,既保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哲学的传承与弘扬,又保障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发展。然而令人深感不幸的是,包括中医学在内的整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哲学,却在我们见证的这一时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彷徨、困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非议、颠覆和毁伤。在全面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我们无论如何应当懂得,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具有两种主流医学的国家。面对当代,我们首先应当回到原典,既要向我们所在的时代回答什么是中医,中医是怎么来的,也要向我们所在的时代回答什么是西医,西医是怎么来的。这是中西两种医学资源在中国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健康发展、妥善管理的根本性学术问题,也是中医学走向世界时我们首先要向合世界回答、阐明的根本性学术问题。这些根本性学术问题,当年在中医大学教育里首次开设中西医比较这一课之时,是已经意识到并牢牢地锁定了的出发点或立足点。同者求同存同其二东西方哲学的辉煌,都出现在春秋秦汉之际。后来,历史上称之为五大文明古国的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已经相继走向消亡;印度文明之首的佛学文化自唐代以来已经走出本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书讨论的东方与西方哲学,主要是春秋秦汉时期以中国为代表的哲学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时至近一百年来,东西方哲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一直十分有限。而一百年来我们在传统文化上,尤其在传统哲学上长期的自虐与自残,使东西方哲学之间的相互间比较与交流,长期沉溺于彼此的误解与相互隔膜之中。然而令人倍感庆幸的是,当代台湾辅仁大学为首的一大批汇通中西的哲学大师,率先走在东西方哲学交流与比较的前沿。可以说,历史将东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交流与比较研究,交给了台湾当代的一大批哲学大师。半个多世纪以来,罗光、李震、鄔昆如、曾仰如等哲学大师先后出版了多种东西方文化、哲学、形上学比较研究的著作。由罗光、李震等人牵头的汇通东西方哲学的大型《哲学大辞书》,自1993年出版了第一卷以来,去年已经出版到第六卷。这部历时近三十年的东西方哲学交流、比较、研究、汇通的当代哲学巨著,不久即将全部完成。从前六卷的内容中,一方面使我们看到了东西方哲学在汇通中共同发展的光辉前景,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从东西方哲学的基础上看到了中医学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从而极大地增进了实现中医学复兴、发展、创新的信心与力量。从同类学科的相互关系上看,古往今来同类学科之间交流、比较、研究的主体目标,在于同者求同,其根本目标无疑是存同。每一位学者在自己的专业学****与进步上,当然也是这样。一个人在专业领域的学****累积越广、越深,他在本学科发展上所累积的潜力便越大。因为在本学科知识广泛、深入的累积中,他必然会发现专业领域里的种种差异或不同。于是在他头脑中的比较与思考,同样是在同者求同的愿望驱使下,一步一步地迈向更高水平的存同。同理,诸多学者之间同者求同的学术交流、比较、研究,当然也是同类学科在存同意义上发展、提高的最好方式。在同类学科里,彼此之间的差异或不同,自然是支节的、局部的。多数情况下,往往只不过不同文字、语言表述****惯的差异而已。经过修正支节的、局部的,或者文字、语言表述上的差异或不同,也便自然而然地回归于同者求同存同的主体目标上来了。应该说,同者求同存同,是历史上、国内外同一学科发展、提高的一般原则或普遍规律。东西方哲学之间的交流、比较、研究如此;不同国家、地区的物理学、化学之间交流、比较、研究也如此。现代医学(西医)之间的交流、比较、研究如此;中医学(包括其它传统医学)之间的交流、比较、研究如此。往后中医学真正走向了世界,世界各国之间的中医学的交流、比较,当然也是如此。异者求异存异其三异者求异存异,是不同类别的学科之间,交流、比较、研究的主体,其根本目标无疑是存异。在维护国家、社会、团体,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彼此关系时,人们常说“求大同、存小异”。在这里,求大同、存小异的主要目的在于趋同,而存异只是局部性、策略性的。这与不同文化、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比较、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不应当混为一谈。不同文化、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比较、研究的核心当然在于存异,其目的则自然是“万紫千红总是春”。2001年美籍周策纵先生在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提出,各种文化科学之间应当坚持“求同异、存同异,同固然好、异更可喜”的原则。同一年费孝通先生的名言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合而不同”。这些提法与我们所说的异者求异存异,是完全一致的。在人类文化、科学历史的长河中,形上性的哲学成熟在前,形下性的物理学、化学成熟在后。哲学与物理学、化学之间,各自有各自不同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不能以哲学与物理学、化学各自不同的历史轨迹,评判对方的是与非、优与劣、进与退。世界上没有人用物理学、化学的观念与方法,解释哲学的对立统一、质量互换、否定之否定等;也没有人用哲学的观念与方法,解释能量守恒定率、分子的合成与分解、铁的结构与功能等。哲学孕育下的中医学与近代物理学、化学孕育下的西医学之间,当然也是如此。中医学与西医学相互区别的关键,说到底就在对人体解剖还是不解剖这一关键点上。也就是说,一把解剖刀将人类医学分为形上性的中医学与形下性的西医学两大体系。中医学当年没有精准的解剖刀可用,从此走上了形而上。展现在中医们眼前的是生命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即证候。于是中医在哲学的指引下,由整体层次上的证候出发而向上探求,从而懂得了“天道之人”、“人道之人”、“个体化之人”的整体生命之人,形成了以藏象为核心的中医学基础医学理论体系。西医因为有理想的解剖刀可用,从此走上了形而下。展现在西医们眼前的是层层深入的人体局部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及其结构与功能。于是在物理学、化学的指引下,把层层见到的结构与功能加以研究总结,形成了西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可以这样说,中西医各自的原理与特长的区别,各自存在、发展的方向与道路的区别,全在“一把解剖刀”的用还是不用这一个关键点上。《大学》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智慧地概括了人类科学发现的真实过程。人类一切知识的获得,皆始于“格物”。“格物”,即分门别类的研究事物;而其中的“格”字,即严谨地度量、鉴别,加以区分的意思。当人们将天地万物区分到细而又细、准而又准的极致之时,人类对每一事物认知上的新知识便由此而产生了。所以分门之后而累积的别类知识,以相应的概念、范畴体系表达出来的,人们便称之为科学。由此可见,知识就是科学,科学就是分科之学,亦即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基于《大学》的明训,在中医学与西医学各自的学科定位上,极需要严谨务实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极需要人们在格字上狠下功夫。中医的从业者一定要明白,认识自我、守定自我、发展自我、不走弯路,这才是中西医并存环境下,首当其冲的文化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成熟的科学之间,用一类学科的观念与方法解释或改造另一类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对科学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的严重颠覆,是***的错误做法。毋庸讳言,当代中医学领域流行的中医西医化,严重背离了异者求异存异的原则。存同存异、不铸大错其四一百多年来,我们错误地将落后挨打的原因,归咎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由此患上了严重的民族文化自卑症,形成了空前的传统哲学贫困。我们一心要改变社会、经济、国防、科学的落后面貌,由此又产生了严重的近代科学主义。在民族文化自卑、传统哲学贫困、近代科学主义的交互作用下,进而产生了影响社会和谐的严重文化心理失衡现象。处于这一文化大背景的中医学,无可逃遁地陷于空前的文化心理失衡,致身于中西医结合名义下的中医西医化的怪圈之中。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近代科学技术与综合经济实力上逐步接近、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2012年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尽管我国人民十分重视中医学的复兴与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中医学至今仍然沉溺在中医西医化的迷梦里。2002年,笔者在首开中西医比较一课的第一堂课上,对学生们讲过四句话:“知此知彼、少走弯路、饱拥知识、健康成才”。这四句话在以后每一年讲授“中西医比较”的第一堂课上,都会重述一遍。知此知彼,是希望从源头上懂得中医,也认识西医。少走弯路,是希望不要误入中医西医化的歧途。饱拥知识,是指青年学子在校学****期间应当努力掌握完整的系统的中医学知识结构体系。健康成才,是指大学培养的基本目标,也包括着对当代中医大学教育在课程设置的忧虑,以及开设中西医比较一课的愿望与目的。1971年,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陈之藩先生在其《不铸大错》一文中,专门讲述了英国剑桥大学成立于1872的开温第士实验室。文中说:“如果说我们这个时代是通讯时代,电子波方程是从开温第士开始的;如果说我们这个时代是电子时代,电子学说是从开温第士开始的;如果说我们这个时代是核子时代,核子分裂是从开温第士开始的。大到天上的波霎现象,小到X线下的结晶分析,细到细胞里的遗传号码,都是从开温第士开始的。世界上找不到一个类似的实验室在一百年间有如此的成绩。是的,从成立到现在不过整整一百年”。该研究所诺贝尔奖得主之多,也是人所共知的。文中介绍到开温第士实验室成功经验时说:“一个研究组织,也像一个人一样,成功的关键有二:第一是防止错误,第二是改正错误”。“防止错误,需要远见;改正错误,需要勇气。一个人有远见又有勇气,自然容易成功;一个组织有远见又有勇气,自然容易成功”。因为“这个实验室是一个不铸大错的小熔炉”。当今,中医学正处于兴衰存废的历史关头,愿我们抓紧哲学补课,恪守文化底线,敬畏生命,终于职守,努力在中医学术上防止错误、改正错误,少走弯路、不铸大错。这也是贯穿于本书始终的宗旨。作者其人图为李致重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作者李致重(1944-),山西万荣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研究、管理五十余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编辑部、软科学研究学组原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在香港浸会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长庚大学执教中医十年余。

中西医的比较——求同求异、不铸大错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青山代下
  • 文件大小1.47 MB
  • 时间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