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pdf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概念: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生物起源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起源说)。作为独立有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学校。学校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育和专门从事学****的学生;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古代教育(奴隶和封建社会教育);现代教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特征: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强、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老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原则;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夸美纽斯的《大学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他认为老师是天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3、科学教育学阶段(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是传统教育的代表)4、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实验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现代教育的代表)5、教育学的分化与拓展阶段(1901年王国维翻译了立花铣三朗的《教育学》,是中国人最早了解到的教育学)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的价值:1、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3、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教师与教育学的学****1、把教育理论学****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2、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3、把专业理论学****与经验交流和专题讨论结合起来4、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起来。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制约教育目的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样的课程设置与内容4、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序。3、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教育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2、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生要手段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发展概述: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个人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2、外铄论3、实践主体论。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高尔登《遗传的天才》,美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是造***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洛克《教育漫话》“儿童犹如一块白板”的“教育万能论”;华生的“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培养他们成艺术家或强盗”的“环境决定论”;)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并不是万能的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2、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有违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与教育:把握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与“最佳期”。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原则。教育目的的概念: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人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性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几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论(卢梭为代表),社会本位论(柏拉图为代表),2:..:、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2、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3、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即必须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我国教育目的的沿革及其精神实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0年至2020年教育目标。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1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2、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3、对教育认识的深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教育目的迥然相异。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它的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教育,即这种教育只着眼县城培养少数学****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教育根本目的的教育主张。素质教育的内容: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以学****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社会性地位:青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青少年儿童享有合法权利(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当代学生的特点:1、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提前2、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3、自我意识较强,价值观念呈多样化4、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5、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方式6、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积极与不良影响同时增多7、学业竞争加剧,心理问题增多8、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教师角色和老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常规角色(父母的替代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楷模、集体的领导者、法官与裁判、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教师角色的更新转换(学****的促进者、学生的交往者和合作者、终身学****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劳动的特点:劳动对象的能动性,劳动方式的示范性、劳动手段的创造性、劳动效果的隐含性、教师劳动时空的广延性、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教师的职业素养:1、专业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2、专业能力(教育技巧、教学能力、教研能力)3、专业精神素养(专业道德、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人格和专业自我)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阶段和途径:途径:师范教育、新老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费斯勤的教师生涯循环论8个阶段、司德菲教师生涯发展模式5个阶段、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序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2、良好的师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的模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3:..: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途径与方法:、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2、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的起来3、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教育途径的定义:是教育者为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又向活动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1、教学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进行人类经验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2、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经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3、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4、教学能够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意义:概念: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特点: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过程上的实践性;意义:P63共8条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2、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增加活动的吸引力3、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5、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组织领导作用。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三级管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内容:研究性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生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等。影响学制的因素: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4、民族文化传统。特征:1、重视学前教育,重视早期智力开发,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4、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5、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西欧双轨制(英国、法国、前西德)、单轨制(美国)、前苏联型学制(Y型学制)我国学制的产生与发展:壬寅学制(中国最早学制)、登卯学制(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使用最长)、壬子癸丑学制(蔡元培提出)、壬戌学制(使用至中国成立)义务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发源于德国,路德为“国民教育之父”。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我国首次提出义务教育《奏定学堂章程》中的《学务纲要》。1911年正式试办义务教育。4:..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特征:民主性(普及性)、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往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任务:学与教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存在的三种错误观念: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2、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过程。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专家教师的特点: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1、关于专业知识,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2、关于问题解决效率,专家在其专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3、洞察力,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的成长及培养:刻意训练: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2、微型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4、反思训练5、开展行动研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1、发生认识论,2、建构主义的发展观3、认知发展(图式、同化、顺应、平衡);阶段理论:阶段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性4、交叉性;具体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以自我为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逐渐从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去自我为中心主义;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1、文化历史发展论,2、心理发展的本质,3、认知发展(内化、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架式教学)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个体发展中的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一直进行。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0-1岁)获得信任感而克服不信任感觉阶段;2、儿童早期(1-3岁):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3、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4、学龄期(6-12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5、青年期(12-18岁)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6、***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现着爱情的实现7、***中期(25-60岁):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道德观念发展阶段,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俗水平(9岁以下):避罚服从取向与相对功利取向;2****俗水平(10-20岁):寻求认可取向与遵守法规取向;3、后****俗水平(20岁以上)社会法制取向与普遍伦理取向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一、父母教养方式(权威型:接受+控制、专断型:拒绝+控制、放纵型:接受+容许、忽视型:拒绝+容许),影响体现:1、学业成绩2、自我价值感3、心理健康;二、同伴关系,同伴作用:1、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求2、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3、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的认识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受环境的影响程度)2、深思型与冲动型,3、整体型与系列型4、聚合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注意信息的广度)5、具体型与抽象型(对概念运用水平的高低)二、认知能力的差异(智力)三、认知结构的差异: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四、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5:..2学生对学****环境的偏好,3、学生对内容组织程序的偏好,4、学生对学科选择的偏好。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认知差异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1、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差异的鉴定:1、自陈量表式测验(自己回答问题测试),2、投射测验(墨汁卡片)、3、情景测验,4、自我概念测验(形容词列表法与Q分类法)。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1、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性格,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3、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制。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的定义:由于生理、智力、感觉、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无法在正常教育条件下获得学****效果而需要特殊教育措施及服务来发展其潜能的儿童。类型:智力超常儿童(智商在140以上)、智力落后儿童(智商在70以下)、特定认识或学****障碍(学****困难学生、缺陷多动)、社交和行为问题(情绪和行为障碍、自闭症)、生理和感觉缺陷。特殊儿童的教育:1、内容,2、技能,3、环境(普通班、普通班加巡回辅导、普通班加资源教室、特殊班加少量普通班、特殊学校)学****的定义: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货币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行为主义的学****理论:一经典条件反射:代表人物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关于学****规律的观点:1、刺激泛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2、刺激分化3、消退4、恢复。二、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代表人物,关于学****规律的观点:1、强化(正强化、负强化),2、消退(如小孩发脾气大人不去关注与理会,小孩发脾气的次数就越少)3、惩罚。三、社会学****论:班杜拉提出:个人与特殊社会环境持续相互作用及学****者可通过观察模仿者受到奖赏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即替代强化,进而提出了观察学****法。认知主义的学****观1、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2、托尔曼认知地图论,3、布鲁纳的发现学****论(1、认为学****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2、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3、重视学****过程,4、强调形成学****结构,5、提倡发现学****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理论(1、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2、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3、根据学****的繁简程序,将学****分为五类,4、概念与例题的同化模式:同化就是学****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理解新知识,分为1、下位学****类属学****派生类属学****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派生物;相关类属学****新知识会使旧知识发生部分质变;2、上位学****总括学****如学生掌握了牛、羊的概念再学****动物这个总括概念3、并列结合学****建构主义的学****观1、不同建构主义学****观的主要分歧:知识是怎样建构的;世界是否可知;知识是情境性还是普遍性的。2、建构主义学****观的共同点:强调复杂学****环境和真实的学****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抛锚式教学模式阶段:1、教师介绍学****上的,呈现学****内容,2、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3、教师引导学生识别问题、分解问题并制定问题解决计划,4、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5、教师进行整体评价。认知学徒教学模式阶段:示范、指导、消退、练****支架式教学模式阶段: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人本主义的学****理论马斯洛的学****理论: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学生本身就有学****的潜在能力。6:..罗杰斯的学****理论:学生为中心,自由学****为基础的学****原则。知识:定义: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分类: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办)。六步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过程模式的优点:1、传统教学过程模式着眼于教师的行为,该模式着眼于师生的双向活动,2、传统教学过程模式没有知识分类学****的思想,该模式反映了知识分类学****的思想3、与传统教学过程模式相比,该模式能清楚地解释基本课型的结构。为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惯,教师讲课时应注意如下几点:1、讲课速度不宜过快2、重复比较复杂的材料,3、把重点写在黑板上,4、为学生提供一套完整和便于复****的笔记,5、为学生做笔记提供结构上的帮助,如列大、小标题等。影响动作技能学****的因素: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2、练****3、反馈态度的结构:1、情感成分2、行为倾向成分3、认知成分,称态度的ABC理论。态度的学****过程:服从、同化、内化促进态度改变的方法:条件反应法、提供榜样法(榜样的特征:榜样行为符合要求的并得到奖励的,榜样有权利和能力奖励学****者,榜样与学****者有相同之处)、说服沟通法(1、要实事求是地提供信息,2、说服要晓以利害,3、要注意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相结合)价值观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艺术作品、人物传记等等大众传播媒介。2、内部条件: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问题解决:1、四个特征:目的指向性、认知操作性、情境性、经验性。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观:1、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2、认知结构、3、动机强度4、智力水平5、定势6、功能固着;客观:问题本身特点与外部环境。学****迁移:一种学****对另一种学****的的影响。种类:1、效果分正迁移(一种学****对另一种学****产生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消极影响)2、发生方向分顺向迁移(先前学****对后来学****的影响)、逆向迁移(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影响)3、发生水平分水平迁移(已有经验推广到其它内容、难度相似的情境中,如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给定三角形的面积)垂直迁移(不同抽象水平、概括水平经验之间的影响,如角概念掌握对学****锐角、直角有一定的影响)4、选用范围,一般迁移(将****得的一般概念运用到其它情境)特殊迁移(某一领域的学****直接对另一领域的学****产生影响,如学****心理统计知识,有助于掌握心理测量等知识)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1、改革和精选择教材2、合理呈现教材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5、教授学****方法。学****动机:功能:激活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学****动机理论:1、强化论,2、需要层次说(马斯洛7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尊重、认识与理解、审美、自我实现)3、自我交通感理论(班杜拉提出)4、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为代表),5、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学韦纳提出)影响学****动机因素:1、内部(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2、成熟与年龄特点,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5、学生的焦虑程度),2、外部(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2、教师的榜样作用)学****动机的培养:1、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2、设置榜样,3、培养对学****的兴趣,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的需要,5、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学****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工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7:..、利用学****结果的反馈作用,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动机。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1、效度(测验用于某一特定目的时,对于支持测验分数解释的那些事实和理论凭证的有效程序,如:通过一个数学测验的得分来推测学生的数学能力可能是比较有效的,而通过该测验来推测学生的语言能力可能是无效的。)2、信度(指在不同时间,使用同一测验,或使用两个不同项目的等值测验,抑或在其他不同的测试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者实施两次或多次测试所得分数的一致性)3、辨别力(测验对所测的特质或能力方面有所不同的那些人作出分辨的能力,取决于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德育和师德教育我国德育的总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德育内容:一、爱国主义教育(1、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区别开来,2、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3、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联系起来,4、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二、集体主义教育(1、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2、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3、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的价值)三、道德品格教育,四、民主与法制教育,五、理想教育,六、心理品质教育德育过程: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要素。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1、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3、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4、学生品德反复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的原则: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2、疏导性原则(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3、长善救失原则(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以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学生自觉论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加以教育;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一贯性原则。德育途径:1、各科教学,2、校级、班极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主题班会、报告会、劳动、节假日活动)3、少先队教育,4、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5、心理咨询。德育方法:1、说服法2、陶冶法(人格感化、环境熏陶、艺术浸染)3、榜样法(选好榜样;设法激起学生对榜样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4、锻炼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要严格要求)5、奖惩法师德核心内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一、职前教育:1、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4、在教育实****中加进师德教育,二、职后教育:1、实践,2、拜师,3、自我修养第四部分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8:..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程实施:辛德分为: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新课程改革的结构变革: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3、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6、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教材、学生、教法)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教学原则:1、直观性、2、启发性3、系统性4、巩固性5、量力性,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7、理论联系实际,8、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法、实****法、讨论法、发现法、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教学组织形式:一、班级授课制(班、课、时),优点:1、它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3、它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4、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局限性:1、不利于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2、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青山代下
  • 文件大小1.15 MB
  • 时间202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