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矿山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技术规程.pdf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矿山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技术规程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矿山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技术规程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矿山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发布202x-xx-xx实施:.......................................................................................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程序和原则............................................................................................................................................................................................................................25自然恢复区判定......................................................................................................................................................................................................................................................................................................................................................................................................................................................................................................................................................................................................76自然恢复技术措施.............................................................................................................................................................................................................................87自然恢复监测、管护..................................................................................................................................................................................................................................88自然恢复成效评估........................................................................9附录A自然恢复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调查表...............................................10附录B自然恢复评估区或周边区域生态样地调查表.........................................11附录C自然恢复区综合判定表..........................................................12附录D自然修复区评估报告编制提纲.....................................................14:..—1—刖百本标准按照GB/-202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规程由辽宁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规定了矿山废弃地自然恢复的判定条件、修复技术措施、监测与管护和成效评估等内容。适用于辽宁省行政区域内的生产矿山、闭坑矿山、废弃矿山破坏和临时用地等项目的自然恢复判定和修复。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GB/T38360-2019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GB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26424-2010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HJ1172-2023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1Y/T2356-2014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规范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0286-201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61-2014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TD/-2011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一部分:通则TD/T1068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DB21/T2230-2014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植被恢复治理验收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组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开放系统。、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塌陷、压占、污染及自然灾害毁损等原因造成的不能利用的土地。,对因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造成的地质安全隐患、土:..,使矿山地质环境达到稳定、损毁土地得到复垦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5自然恢复Natura1Restoration对生态系统停止或少量的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自然演替和更新恢复。,辅以人工促进措施,使退化、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进入良性循环。、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丧失或发生不可逆变化,以人工措施为主,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生态或工程技术方法,围绕修复生境、恢复植被、生物多样性重组等过程,重构生态系统并使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反映生态系统内植被与生态系统整体状况。,随着能量、物质等的不断交流,生态系统亦产生不断变化和动态调整的过程。:①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基础调查,进行生态问题识别,确定生态修复范围;②编制评估报告和实施方案;③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实施生态修复;④修复后的监测和管护;⑤修复成效评估和适应性管理。,顺应自然。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总基调,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根据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和恢复力,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科学确定人工干预程度,最大限度发挥自然修复能力。,注重成效。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估,合理确定自然恢复范围,采取技术可行的方式选择矿山废弃地修复措施及监测管护内容。,统筹兼顾。根据矿山生态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多因性和地域性特征,统筹考虑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确定本区域参照生态系统及适用于当地特点的自然恢复措施。5自然恢复区判定矿山废弃地自然恢复区通过现场调查、综合评估的方法确定。:..在综合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区范围,不限于评估图斑(判定区)面积,应视原矿山开采影响范围和周边生态环境特点适当外扩,包含周边部分正常生态环境范围,原则上外扩300-500米。,确定修复区评估范围。,对评估区自然生态状况、地质环境条件及区域生态系统等进行调查,采集各种数据和样品,进行综合分析与判别。,确定评估图斑(判定区)是否属于自然恢复区,并明确自然恢复范围和面积;对不符合自然恢复的区域,提出采用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生态修复建议。:,明确有效期内监测管护、成效评估、适应性管理建议。。包括:人口经济现状、土地利用现状、权属情况、自然保护区及生态保护红线分布等资料;,包括:气象、水文、土壤、植被、动物及人类活动等资料;。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岩石类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等资料。。包括:矿山开采时的名称、矿区面积、建矿时间、闭坑或废弃时间、开采矿种、采区范围、评估区与矿区的关系,开采深度、开采方式、生产规模以及已实施的修复治理情况等。、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及实施成果等相关资料。:..、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生态状况调查。、水文、土壤、植被,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以及生态功能定位、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地等。概要调查评估区周边乔、灌、藤蔓、草本植物种类及顶级群落构成平均高度、盖度等参数。、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风化层、包气带、:..评估区生态状况调查调查评估区水体、土体、植被等。a)水体:水体类型、空间分布、面积,水体的环境质量和水温,水体的水位标高及其动态变化,水资源利用情况等;具体参照GB3838-2002执行。b)土体:土地类型、空间分布、面积,土壤类型、分布、土层厚度、面积、土壤容重、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结构、有机质、pH、重金属、可溶性盐分等;具体参照GB36600-2018执行。C)植被:植被群落构成,乔、灌、藤蔓、草本植物种类、面积,植被覆盖率,优势树(草)种、树(草)种组成、龄组,每公顷株数、平均株高、平均胸径等,具体按照GB/T26424-2010执行。)边坡稳定性及地质灾害:危岩体、不稳定边坡、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类型、规模、位置、影响范围、成因、威胁对象等;b)土地损毁:土地挖损、压占、沉陷、积水,地形地貌破坏的空间分布、面积、程度等;执行TD/-2011;c)水资源破坏:采矿活动影响的含水层类型、层位、范围、水位变化,地表水空间分布、水量变化等;d)生态退化:表层土壤质地破坏、土壤侵蚀等的类型、面积和分布情况;植被损毁的类型、面积和分布;动物栖息地破坏的空间分布、面积、程度;以及由此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等;,经处理形成大比例尺正射影像图,为野外调查工作布置和综合整理提供底图,提取信息计算植被覆盖度和盖度等相关参数。:采用路线穿越与追索相结合的方法,了解评估区及周边地质环境概况。:选取不同微地貌的代表性地段,测量土层厚度、碎石含量等特征。:通过样方法开展野外生态调查,了解评估区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和优势树(草)种。采用五点法、等距法、对角线法、网格法、蛇形法等方法进行样方的布设和选取,样方面积通常为乔木20m×20m>灌木10m×IOm、草本ImX1m,完成数据调查和记录后计算单位面积的平均株数、平均株高、平均胸径、植被覆盖率、优势度、频度、重要值等。:现场采集岩石样品、土壤样品、水体样品、植被样品,确定污染程度。样品采集要具有代表性,取样介质、加工、包装、运输和分析测试方法按相关规范执行。、辅助再生、生态重建三种生态修复方式。、生态状况、生态修复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将自然恢复划分成3种类型(表5T),对于地质环境条件、经济或技术条件暂不具备修复的,临时划归自然恢复类(属广义自然恢复),待条件成熟时进行辅助再生或生态重建修复。本标准主要讨论狭义的自然恢复(以下简称自然恢复)。:..1自然恢复分类表分类涵义评估条件无需人工干预或采取少场地不存在重大地质安全隐患和水土污染,地质稳定性狭义自然恢免量人工干预,依靠生态与水土质量良好,物种生境条件稳定,生态系统结构与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功能完好。自组织能力的地区地质环境条件暂不修复条件不成熟,暂列目前地质环境条件不具备,工程修复措施不可行,暂列具备的自然恢复入自然恢复区入自然恢复的地区,如未沉稳的采煤沉陷区等。广义受气候和修复技术的制约,目前经济不合理,修复效果修复经济不合理,暂列经济或技术条件暂差,暂列入自然恢复的地区,如露天采场形成的65。以入自然恢复区不可行的自然恢复上高陡边坡等。)不存在地质灾害以及不稳定地质体引发的安全隐患现状条件下无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预测未来诱发加剧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小。b)无水土污染根据矿山存在污染源分布情况,收集或采取评估区内土壤样、水样等,每个污染源区及周边采集样品不少于3件,测试相关的无机或有机污染成分,通过单指标和综合指标计算,确定评估区属于无污染区域。具体按照GB36600-2018和GB3838-2002执行,其中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应满足第二类用地指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应满足V类要求。c)损毁后形成的地貌形态己基本稳定原有的地貌形态破损后,经多年风化剥蚀或人工修复已基本稳定,与周边未破坏区渐变为一体。d)表层土壤和碎石己沉稳破坏区表层土壤和碎石己稳定,与周边未破坏区协调一致,植被生长有稳定的立地条件。)植被覆盖度(FVC)采用无人机正射影像,计算植被覆盖所占像元比例即为该像元的植被覆盖度。(FVC)260%表示自然恢复为优;60%>(FVC)220%表示自然恢复为良。b)生态系统质量与周边顶级群落差距乔木层平均高度与周边顶级群落相差小于20%;平均盖度与周边顶级群落相差小于20%;香农多样性指数与周边顶级群落相差小于20%;c)群种包含周边顶级群落建群树种至少2种以上。。必要条件须全部满足,充分条件需满足2个指标以上者,判定为自然恢复区,否则不能判定为自然恢复区。详见附录C。:..2自然恢复指标判定表必要条件无地质灾害以及地质灾害引发的地质安全隐患定性指标必要条件无水、土污染,包括重金属和有机质污染必要条件表层土壤和碎石已沉稳,地貌形态与周边协调充分条件1植被覆盖度(FVC)220%充分条件2乔木层平均高度与周边顶级群落相差小于20%定量指标充分条件3平均盖度与周边顶级群落相差小于20%充分条件4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周边顶级群落相差小于20%充分条件5群种包含周边顶级群落建群树种至少2种以上评估报告编制自然恢复评估报告包括文本、相关图表、必要的影像资料,编制提纲详见附录D6自然恢复技术措施按照以上评估结果,对已达到自然恢复的区域,可判别为植被自然恢复区域。对于不具备自然恢复的区域,采用辅助再生或生态重建修复方式进行修复。对判别为植被自然恢复的区域,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采取封闭修复场地、拆除废弃设施等措施,消除影响自然修复的生态胁迫因子。b)采用补植、补种和飞播等方式增加植被种类和覆盖度,减少与周边顶级群落的差距,使其协调一致。c)对不需要重新引种林草植被的区域,禁止在修复场地内翻土、取石、搬运、垦殖等人类活动,排除外界干扰,减少对场地的扰动。依赖场地和周边生态系统自我愈合能力,促进植被再生和生物种群恢复。)场地围封工程:设置警示牌、围栏等工程,对场地进行封闭、防止人畜进入。b)拆除工程:在不造成大面积场地破坏的前提下拆除必要的废弃设施。c)补种、补植和飞播:在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地方实施补种、补植或飞播工程。d)养护工程:进行必要的养护及浇水,根据植被生长情况实施追肥、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等工程。7自然恢复监测、管护确定为自然恢复的区域,要适时监测和管护,一般监测与管护期为2年,在消除人为活动干扰的基础上关注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变化动态,确保区域生态系统恢复自我更新能力及生态服务功能。:..效果长效稳定。监测监测目的是掌握自然恢复实施效果,为后期管护和成效评估提供依据。监测范围以自然恢复实施区域为主,与矿山整体生态修复紧密结合,可适当扩展到周边地区。监测内容包括地质稳定性、水环境、土壤环境、植物群落等。地质稳定性的监测内容主要包括边坡稳定性、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水环境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地表水分布、面积、水质和地下水水位等。土壤环境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分布、面积和土壤肥力等。植被群落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植被种类、分布、面积和植被成活率、覆盖度等。水环境监测周期为2次/年,丰水期、枯水期各1次;土壤环境、植被群落监测周期为1次/年。监测期限可根据后期管护要求确定。监测方法应根据监测内容和场地条件确定,常用监测方法和相应的监测仪器执行HJ/T166和TD/-,应做好后期管护工作,管护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及监测设施维护。工程设施维护主要对围栏、警示牌和相关设施等,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发现损毁,应及时修复或替换。8自然恢复成效评估经2年监测管护期后,矿山废弃地自然恢复成效评估可单独,也可与矿山整体修复工作一起进行成效评估。矿山废弃地自然恢复单独成效评估,主要评估生态效益。、,通过野外调查测量,验证自然恢复成效,总结经验,提出下一步修复措施和建议。矿山废弃地自然恢复成效评估与矿山整体修复工作一起进行评估,可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进行评估。:..调查点编号地理位置县(市)镇(乡)村组经度:。,〃纬度:。〃评估区面积2000坐标系统X:Y:原矿山名称开采矿种开采方式矿山闭坑时间评估区所处原矿□废弃采场口废弃工业广场口废弃井口山位置□道路口废渣堆□肝石山口周边影响区①评估区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及微地貌组合特征:②人工地貌形态、规模、坡度及其稳定地形地貌性等①评估区地层、岩石类型、赋矿岩石及产状:②褶皱、断裂及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等。软弱层地层特征①评估区及周边地类,土壤特征;②人工地貌土层厚度、成分及结构特征等土地特征①评估区及周边水体,地下水类型:②人工地貌水体及补径排情况等水体特征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分布,岩土体稳定性及安全风险。地质灾害及风险采取的土样、水样及编号、测试结果取样调查人员:调查日期::..县(区)镇(乡)村组植被类型样地名称样地编码样地面积2000坐标系经度:。,〃纬度:。〃m)统X:Y:海拔(m)坡向坡度坡位地类群落高度郁闭度野外植物调查--乔木层记录表样地样地编码样方号序号植物名称备注胸径(Cm)高度(m)冠幅X(m)冠幅Y(m)枝下高(m)野夕、植物调查--灌木层记录表样地样地编码e方号层盖度序号植物名称株(丛)数平均高度(Cm)平均基径(Cm)盖度%备注野舛、植物调查--草木层记录表样地样地编码样方号层盖度序号植物名称株(丛)数平均高度(Cm)盖度(%)备注调查人员:调查日期::..地理位置县(区)(镇)乡村组经度:。〃纬度:。,〃评估区面积2000坐标系X:Y:原矿山名称开采方式开采矿种k广场口废弃井口矿山闭坑时间口废弃采场口废弃工、口道评估区所处原矿山位置路口废渣堆口干rf石山口周边影响区修复治理情况地质环境条件概述生态条件概述必要条件口无地质灾害以及地质灾害引发的地质安全隐患定性指标必要条件口无水、土污染,包括重金属和有机质污染必要条件口表层土壤和碎石已沉稳,地貌形态与周边协调充分条件1口植被覆盖度(FVC)220%充分条件2口乔木层平均高度与周边顶级群落相差小于20%自然恢复条件充分条件3口平均盖度与周边顶级群落相差小于20%足里指标充分条件4口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周边顶级群落相差小于20%充分条件5口群种包含周边顶级群落建群树种至少2种以上判别结果生态恢复建议调查人员:调查日期::..、拐点坐标、、野外调查、采样测试和综合研究等工作,、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和矿山生态状况。、开采方式、规模、开采层位、开采历史等。、土地损毁、水资源破坏和生态退化等生态问题分布、规模、特征,分析矿山生态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危害。

矿山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技术规程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青山代下
  • 文件大小1.49 MB
  • 时间202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