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深圳市深圳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二年级语文试题.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深圳市深圳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是由【新起点】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深圳市深圳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二年级语文试题(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鼎是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的始终。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在大约1500年的历史进程中,鼎从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器逐渐走向政治舞台,成为国家政权的标志。尊贵的社会地位,深厚的精神内涵,完美的艺术形式,汇聚于铜鼎一身,使其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铜鼎是由新石器时代的陶鼎演化而来,最初用来烹煮食物。最早的铜鼎见于夏代晚期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经商、周发展至极盛,两汉至魏晋时期逐渐衰落。早期的铜鼎,囚铸造技术的局限,形制比较单一,以锥足圆鼎为主,器壁较薄,纹样简单,充满了原始性。商中期以后,随着铸造技术的提高和日益重要的祭祀的需要,鼎的形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方鼎和分档鼎,且形体也不断变大,鼎足由原来单一的锥足发展为柱足和造型各异的扁足;同时纹饰也逐渐精关繁缤起来,甚至整器都有装饰的纹饰,。值得一提的是在商代中期偏晚的时候,以族徽与日名为主题所构成的铭文开始出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鼎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青铜鼎由此进入了它的繁荣期。西周是青铜鼎发展的全盛时期,时代的更替变革必然会给青铜器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这一时期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纹饰和鼎足上,纹饰由繁缤逐渐变得简约,青铜器满花的装饰风格已经不是主流。另外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是鼎足。西周早期的柱足从中期开始向蹄足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突变是这一时期的青铜鼎已经成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的礼制用器,由此也赋予了青铜鼎政治与精神的含义。列鼎制度就是在这时兴起的,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长篇铭文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铭文内容涉及革命、战争、诉讼和婚嫁等许多方面。在类型上,西周青铜鼎较前代也有所发展,既有庙堂重器,也有人间烟火气息浓郁的实用型的温鼎等。东周以降,周王室日趋衰微,争霸与兼并不断,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却迎来了铜鼎的第二个高峰。各地诸侯为了彰显实力和等级,僭越造鼎的现象不断,于是各地都发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铜鼎。如繁复精美的楚式铜鼎,就是以如浪花飞溅般的变形蟠螭纹为主要装饰纹饰,显现出楚人的浪漫主义精神,如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王子午鼎。而承袭了周人文化的秦式钢鼎却日趋质朴,纹饰也较楚式铜鼎简单。这种充满了僭越意味的用鼎与周代礼制相矛盾,于是,作为礼器的铜鼎就渐渐消失了。虽然它已经失去了“名尊卑,分上下”的社会功能,作为曾经的庙堂祭器,人们还是给予鼎很高的礼遇,并赋予其文化象征意义。汉代是青铜鼎走向衰落的时期,铜鼎形体较小,以实用为主,器壁较薄,多为鼓腹、素面,铭文一般刻于鼎外,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羽阳宫鼎。(摘编自2020年4月6日《人民日报》,作者:陈亮)材料二: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全国的重器,国家以及权力的象征,“鼎”这一个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的意义。而在一些典章制度以及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中,青铜鼎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或者大臣在重要的典礼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造青铜鼎,用来记载盛况。这种仪式直到现在仍然流传。为了庆祝联合国50年华诞,中国在1995年10月21日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象征着和平与团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青铜鼎的文化内涵十分深厚,而它的政治功能同样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商周时期,工匠在青铜器上雕纹,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则改用印纹。印纹通过一种花纹模具,能够多次连续使用,节省工作时间又能够创造出精美统一的艺术图案,是中国古代工艺领域上的一大进步。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上的纹样构成上下左右连续四个方向,逐渐统一但并不单调。在装饰的纹样当中最主要的是蟠螭纹,顾名思义,没长角的小龙缠绕叠压;在此之外还有目羽纹,则将羽毛形状的纹路做成眼睛形状的;还有绳索纹,像绳索的样子以及像贝壳一样的纹路。总体来说,这些纹路都是由前朝各种野兽纹路的变形演变而成。而在战国后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逐渐产生,这给了青铜器的装饰一个十分便利的条件,铁制工具可以在青铜器上刻画精致的纹路,此时的青铜鼎更加的精妙华美,而此时青铜器的装饰从印纹发展到了划纹,青铜鼎上的纹路因此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摘编自2020年2月25日《青铜器中权力的象征,浅谈青铜鼎的功能及艺术特色》),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因其尊贵的社会地位、深厚的精神内涵、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纹样简单,以锥足圆鼎为土,充满了原始性,是因为铸造技术有局限性。,铭文开始出现,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鼎为代表的青铜鼎由此进入繁荣期。,青铜鼎被赋予政治与精神的含义,所以青铜鼎也成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周人文化是相对简约质朴的,秦式铜鼎和汉代铜鼎也承袭了周人文化。,其外在变化体现在纹饰和鼎足,内在则是政治和精神等文化含义。,青铜鼎外开始出现铭文,铭文内容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能为古文字学提供研究资料。D.《左传》中提及“楚子伐陆浑之戊,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工使工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该典故体现出楚国铸鼎技艺高超,表现了楚人浪漫主义精神。,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公羊传》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B.《吕氏春秋》载:“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C.《左传》载:“桀有昏德,鼎灭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锼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乃得于鼎。”。(4分)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后母戊鼎以形体巨人、纹饰精美而著称于世,具有凝重和精美相结合的艺术魅力。班级举办“后母戊鼎文化推介会”,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还塊草①巴金敏,五年了,找没给你写过一个字。然而今天在林那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你的亲切的微笑浮现在我眼前,还是那么生动,就像你昨天才离开我似的。傍晚,我离开林,匆匆赶回小镇。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黎伯伯,你的信来了!”孩子快乐地叫着。她略带黑色的宽脸上闪耀着--对漆黑发亮的大眼珠,嘴带笑地张开,雪白的牙齿露在外面。她把信递给我后,小小的手伸起来指着她的浓黑头发,得意中略含一点羞惭,说:“你看,好不好?”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好看得很”,我称赞道,“哪个给你戴上的?”“妈妈”,她笑了,“黎伯伯,你给我-”她抿着嘴笑,不再说下去。“你说,黎伯伯给你做什么?”“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你还想听得哭起来吗?”我笑说。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长朋友根据传说改编的。我第一次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我们被感动得许久现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汪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在你忙碌的生活中,还时时在打听我的消息。可是我却像石人一样地沉默了。我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找预备写一封信,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情形,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留着几个空洞。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米。你看,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名唤醒了,秦家风也来了。两个女孩年轻的笑脸灿烂地发亮,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她们表情有点相似,只是利莎多一点椎气,秦家凤略带一点沉静的大人气。此外,纯洁、善良、友爱等等。两张脸上都有,而且同样充满朝气,好像早晨刚刚开放的花朵。利莎望着我,央求说:“黎伯伯,给我们讲个故事罢。”她又看看秦家凤说:“秦姐姐,你不是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吗?”我在利莎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就你一个人花样多。”"黎伯伯,不是她一个人,我也是来听你讲故事的。”秦家凤忙解释道。她亲密地看看利莎。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还魂草的故事。故事里不是也有两个这样年纪的孩子么?他们不也是这样亲密地过着日子么?起初她们听我讲两个孩了的友情,还以为我在拿她们开玩笑,后来跟着我的叙述她们看见两个孩子长成了,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用同样的脚步,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凤的手里。我继续讲卜去: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在岩石上受了重伤。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那时据说有这样一种还魂草,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敏,还魂草的故事已经加进了我的感情,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我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都笼罩着明澈无比的微笑,一股热气进了我的心中,我全身都感到了温暖,我感激地微笑了。敏,这封信对你是一个意外,对我更是。我静静地坐在书来前,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象中升上来。我无处逃避。炸弹在小镇上空刷刷落下时,我和利莎一家人正在川康银行的防空洞里。飞机盘旋声,炸弹下落声,然后便是震撼山岳似的霹雳巨响。举目四顾,眼前只有黑暗。我听见利莎担心地自言自语:“秦姐姐不晓得躲在哪儿?”“她们一定在城里躲防空洞的。”我安慰她。利莎默默地捏住我的手,她的手在微微颤动。听见解除警报,她脸上还挂着愁云,低声说:“黎伯伯,我们先到秦家去。”我拉着她的手走出银行,转眼便是横街,前面显得异常拥挤。街的右边高坡上,一排平屋变成了大堆瓦砾,人们就站在坡上挖掘。利莎丢了我的手疯狂地往前跑去。我跟着她跑。那里原先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上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席子旁边,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一切的疑惑都是多余的了。死吞食了那个垂着双辫的瓜子脸的小姑娘和那个瘦弱的中年妇人。利莎鸣鸣地哭起来。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弯下身子,拔起一棵叶子粗大颜色碧绿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黎伯伯,这是什么草?”“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名字。”“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自语道。“这种野草?有什么用?”我惊奇地问。“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有删改)【注】①《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大后方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3分)“笑”多次出现,“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刷刷落下的炸弹、残破的窗户、弥漫的尘土,“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这是战时重庆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C.“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画面触目惊心,强烈控诉了日军滥杀无辜如女儿童的暴行。,“不能再开口”是因为利莎受到伤害,“我”悲愤难言:“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我”对友人敏感到惭愧自责,欲言又止。,不止确的一项是()(3分),“故事新编”中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的思考。、流畅的语言,以及细致生动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与“敏”的互诉心曲,情节由此逐步展开,叙述方式可谓别开生面。,但更容易唤起大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还魂草”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魏王朝群臣,问理国之所先。季文对曰:“唯在知人。”王未之应。子顺进曰:“知人则哲,帝尧所病,故四凶在朝,鲧任无功。夫岂乐然哉?人难知故也。今文之对,不称吾君之所能行、而乃欲强吾君以圣人所难。此不可行之说也。王曰:“先生言之。”对曰:“当今所急,在修仁尚义,崇德敦礼,以接邻国而已。昔舜命众官,群臣竞让,德礼之致也。苟使朝臣皆有推贤之心,主虽不知人,则臣位必当。若皆以知人为治,则人主宜未过尧。且其目所不见者,亦必漏矣。王曰:“善”。(节选自《孔丛子·陈义士》)材料二: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祭其所能而慎子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贤者之治国也兼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粱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节选自《墨子·尚贤》),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贤者之治A国也圖蚤朝C晏退回听狱已治政国是以国家治G而刑法正。,下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虽不知人”中的“虽”和《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虽”用法和意思相同。B.“王未之应”中的“之”与《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之”用法和意思不同。C.“此谓事能”中的“事”与《孔雀东南飞》中“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中的“事”意思相同。D.“苟使朝臣皆有推贤之心”中的“苟”和《陈情表》中“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的“苟”意思不同。,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善于察人,而子顺反对他的观点,认为人心难以了解,这并不是君王实际能够做到的事情。,圣人会观察他们的言论、行为并评估其才能,根据他们能力的不同,谨慎授予相应的官职让他们施展才华。,翻耕种植,栽种果木,收聚豆菜等,使得民众能够拥有足够的食物,国库的财富也充实不散。,在外能结交诸侯,在内能使万民亲附,贤人归附,这也是从前三代圣王能称王并成为诸侯之长的原因。。(12分)(1)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陈情表》(2)知人则哲,帝尧所病,故四凶在朝,鲧任无功。(3)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成15~16题。寒食寄郑起侍郎【注】杨徽之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注】杨徽之与郑起二人均负诗名,同为五代后周的宰相范质所赏识,擢任台省之职。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二人被贬为外官。,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首联第一句“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与“寂寂山城”相呼应,较为直接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酒薄”,暗示诗人心有愁绪,饮而无味,不能成欢。,在以问句作结。诗人本有一腔心绪,喷涌欲出,这里以“向谁言”出之,仍不失为唱叹之音,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易断魂”的原因。(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6分)(1)在《离骚》中,屈原赋予香木香草象征意义,借“n两句来表达自己早晚勤勉修德,让自己拥有坚贞的品德。(2)在《项脊轩志》中,大母将祖传的象笏拿给归有光看,多年后,归有光瞻视回顾先人留下的旧物,“_”,宣泄了悲伤中的复杂情绪。(3)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正文中的“”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华茂反衬荒凉衰败。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春和夏似乎着意在色彩上铺陈,堆红叠绿,难免流于形式的浅。秋更多的时候是属于听觉的,那些声音,或清越或铿锵,从色彩深处突兀出来,有破静为动之妙,凸显的是内核之美。(①)倚灯夜读时,常有唧唧虫声自院墙根下穿庭入户而来,惯来人们形容它的叫声是“唧唧,唧唧”,其实不是这样断句的。它的每一个句子里恐怕有十来个“唧”字,不紧不缓地连成一气,最后一个“唧”字尾音悠长,像两个省略号后面还接了一个破折号。(②)那虫声清亮,从墙根下传来,浸染着秋的夜气的潮凉和湿润,仿佛一粒粒的露珠,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③)却原来,这蛐蛐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着自己长长短短的句子,于幕后走向台前,去抚摸烟火尘民的听觉。蛐蛐的叫声是小美,细碎、悠扬、轻柔,像风过桂花落,覆盖一秋的夜枕。(④)万物的形色和声貌上,从来都附着生命个体的灵魂温度。秋天,总归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丰盈、华美、沉甸甸,穿过浮华的视觉盛宴,且去听听秋声吧。18.“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这几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3分)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2小题,10分)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深圳市深圳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新起点
  • 文件大小45 KB
  • 时间202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