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美学考研-19年试题及答案.pdf


文档分类:研究生考试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美学考研-19年试题及答案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美学考研-19年试题及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莱辛以古代雕塑《拉奥孔》为讨论对象,比较了古代造型艺术和诗歌艺术对“拉奥孔”这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1)诗与画(造型艺术)的传播媒介不同的。造型艺术使用的是线条、色彩等“自然符号”,这些符号需要在空间被合理搭配、有效运用,从而产生作品。诗使用的是声音或语言的“人为符号”,须在时间上安排有序才能叙述成形,这种符号被莱辛赋予了更多的丰富性乃至无限性,认为语言能够更好、更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因为媒介的不同,人们对于造型艺术能一眼就看到整体,无需过多的想象。而对于诗则要通过更多的记忆与想象唤起内心中整体的艺术形象,所以诗更强调行为与情节的展现。而诗与画(造型艺术)结合的时候,就产生了舞蹈、戏剧等艺术样式。(2)诗与画的题材不同,即便同一题材,因为不同的艺术需要,造型艺术家与诗人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造型艺术适合在空间展现并列的事物,表现事物的静态。而诗可以表现更广泛的范围,不受视觉的局限。诗可以通过人物的思想情感与情节来表现自然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方面,具有造型艺术所不具有的自由。(3)诗与画具有不同的艺术理想及规范。造型艺术的最高目的是美,造型艺术必须展现美的形象,反对将丑的形象作为造型题材。因为在空间中展现静态的事物,需要诉诸人的视觉,而丑的形象会失去静态平衡的美,造成接受者的不适。诗应该表现真实,诗描绘的是人物的情态动作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只要诗人动态地在时间过程中展现丑,丑的效果就会淡化,就不会造成观众的不适,还可以和其他效果有机结合,形成作为整体的诗的效果。(4)莱辛对德国及西方美学的影响①莱辛“诗画论”对德国启蒙运动的影响莱辛诗画异质观的侧重点很明显倾斜在诗上面,也就是文学艺术,而在文学中他的重点又放在戏剧上。他之所以严格区分诗与画就是为建立真实、生动、有感染力的德国民族戏剧作铺垫。莱辛选择戏剧作为革命武器的原因,一是与他崇尚亚里士多德《诗学》和莎士比亚的戏剧有关,二是因为戏剧这种文学体裁与群众联系紧密,它通过动作、语言等情节的安排,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生活,号召人民团结一致反封建。他促成了德国启蒙运动的高潮,他的《拉奥孔》树立了具体分析古典文艺作品的典范,引导当时欧洲人特别是德国人对古典文艺的繁荣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②莱辛第一次用比较的方法,深入论述了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的独特功能及其之间的界限,揭示了这些艺术门类自身的性质和一些表现规律。莱辛也第一次明确论述了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与美和丑的关系,提出了造型艺术表现的原则在于美的要求。以及在西方美学史上对诗画关系命题本身的发展和成熟,这不仅对于西方美学史,而且对于整个人类(包括东方)的艺术批评史,都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3、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说并说明他对美学史的影响。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说主要有过失说和净化说亚里士多德指出,在悲剧和各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悲剧应通过情节带给我们一:..即怜悯与恐惧之情。在情节安排上,悲剧应该描写那些不是好到极点的人,这种人宁可更靠近好人,也不要更靠近坏人。(1)过失说。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悲剧产生的根源,悲剧的主角并不是坏人,他在不明真相或不自愿的情况下有了过失,遭受了不应遭受的厄运,从而使我们产生怜悯。同时,悲剧主角所遭遇的厄运又有几分咎由自取,俄狄浦斯的莽撞是引发悲剧的原因。这样,我们会产生因小过而惹大祸的恐惧。(2)净化说。悲剧所产生的怜悯和恐惧会带来净化的效果。怜悯在于命运之不公,使好人受罪。恐惧在于命运不放过任何人,有大智慧、大勇气者也不例外。怜悯与恐惧都是观众的情绪,不是悲剧人物的心态。悲剧英雄并不怨天尤人,而是在命运的捉弄面前保持自主、自决的气概,接受命运的挑战,没有一点怯懦。正是英雄的这种独立自主、保持自身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品质,给观众以巨大的震撼和激动,使观众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二、亚里士多德对美学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以下简称亚氏)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在罗马时期,贺拉期是罗马的拉丁古典主义的奠基者,该古典主义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并演变为17-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而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名著《诗艺》,则明显地受到亚氏《诗学》的影响,与《诗学》不乏共同之处。(2)在中世纪,神学家、经院哲学家和美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理论是三要素说,即整一、比例与明晰。整一是从亚氏那里借用的,而他对整一的同义词完善的规定,则接近于亚里士多德对中间的的规定。(3)中世纪欧洲不知道亚氏的《诗学》,经院哲学对亚氏的了解主要局限于他的逻辑学。16世纪《诗学》在意大利被发现,随之出版了大量注释《诗学》以及研究诗和戏剧的著作,之后对《诗学》研究也从意大利扩大到欧洲其它国家。在西方美学史著作中,很少有像亚氏《诗学》引起如此多的学者历久不衰的研究和异常激烈的争论。(4)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是继续16世纪学者围绕亚氏《诗学》所展开的争论的总结。新古典主义创始人高乃伊仿效文艺复兴学者,并结合自己创作实践,在新时代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进行了新的阐释,他主要是想解决净化问题。(5)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接受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模仿理论,把模仿看作艺术的基础。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美学家伏尔泰基本上是新古典主义的信徒,他为戏剧中的“三一律”辩护,而《诗学》是新古典主义三一律的理论来源。(6)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德国美学家歌德,他关于艺术模仿自然,最根本的是模仿自然那样去创造,而不仅仅是模仿自然事物的具体状貌,从而强调了艺术模仿的创造因素。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歌德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试论存在主义的基本涵义并论述他对西方美学史研究的影响。一、海德格尔存在主义:1927年海德格尔发表《存在与时间》一书,标志着德国存在主义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存在主义在西欧与美国广泛流行。海德格尔认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传统哲学依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来说明真理,但却忘记了真理的源泉——存在。他说存在就是知识和真理扎根于其中的土壤。即存在先于本质。:..说出什么在显现时,已经是说“存在者”而不是说“存在”本身了。即,存在以存在者展现出来,但其自身却不会显现。存在者,指当下已有的,显现为现实的,已经“在起来”的事物。即,凡是现实存在着的就都是存在者。所以,存在是确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依据,是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二、他对西方美学史的影响存在主义美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学上的应用。(1)回应并助澜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存在论,语言学转向。他的语言哲学把语言存在论化了,也就是语言即存在。因此他的存在论美学思想便使得语言具有了存在论的地位,也就把美学存在论化了。(2)继承并发展了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美学思想,他一方面认为传统美学是一种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则认为康德对美的看法有存在论的倾向。他把康德的符合论的真理改造为存在论的真理,把天国的善改造为存在主义的善,把美改造为存在主义的美,把现象界与物自体取消等。他存在主义美学中的真理,道说、栖居等,与近代黑格尔美学以及席勒的美学问题得到了呼应。(3)继续并创新了古希腊、中世纪的神性美学传统,他的存在论美学思想无疑继续了古希腊美学和中世纪美学的神性传统。只是他认为,神性不能被降低为存在者层次,不能把神性把握为实体、至善、最高因、知识的基础等,所以他所说的神性是存在主义层次的。、结合至少一种美学或哲学理论,论述艺术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关于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这在美学史上是一个很有争论的问题。(1)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19世纪英国学者罗斯金认为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比不上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一半美。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生活与美学》中用了大量篇幅来认证自然美高于艺术美。他认为塑像和美比不上活人的美,照片没有本人美。绘画所用的颜色是死的,而这种颜色是不能把活的躯体描绘得令人满意。甚至认为绘画把最好的东西画成最坏,而把最坏的东西描绘得最令人满意。(2)主张艺术美高于自然美。黑格尔在《美学》序论的开头就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他强调这种高于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区别。只有心灵才能产生真正的美,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根据这种观点,黑格尔把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3)主张自然美与艺术美相同。这是朱光潜在50年代美学讨论中一再强调的。用郑板桥的话,自然美就是“胸中之竹”,艺术美就是“手中之竹”。它们都有赖于人的意识的发现、照亮和创造。它们都是意象世界,都离不开人的创造,都显现真实的存在这一点来说,它们并没有谁高谁低之分。黑格尔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理由在于艺术美是心灵产生的,其实自然美也是由心灵产生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并无区分。:..趣味“概念如何成为一个命题,以及它对美学研究的影响。趣味概念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共通感”。他认为知识形成的过程是我们先由五种外感官提供的零碎感觉,再通过内感官将五种外感官所获得的数据收集起来,加以组织整理,形成共通感觉。共通感就是一种将感觉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意义的能力。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各种外感官中,视觉处于最高位置,但触觉有时也被认为是主要的感觉。触觉又特别与味觉相连,可触觉又是最具分辨力的感官,因此味觉比其他感官如嗅觉具有更精确的识别力。故而,当后来的美学家将趣味作为审美判断的时候,他们暗中将亚里士多德的共通感和味觉结合起来了,趣味由此成了一种直接的然而却又通向更高层次的认识的辨别力。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艺术实践对个性的推崇,为趣味转变成一个美学概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尤其是17世纪的后期风格主义在将趣味转变成美学概念上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后期风格主义来说,风格或格调起了亚里士多德的将个别感知要素统一为观念化的整体的共通感的作用。这使风格成了一种感觉。由于对古典作家来说,趣味与风格最为类似,因此将具有趣味与具有风格主义的风格等同起来就是一种自然的过渡。对于风格主义者来说,在隐喻的意义上,趣味就是一种直接的判断和辨别形式。趣味概念成为一个命题是在17-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那里形成的,其中莎夫茨伯利起了开创性的作用。莎夫茨伯利特别强调情感在道德和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我们的敏感本身就具有判断能力,情感判断的直接形式就是趣味。这种情感判断或趣味是德行和美的基础,是形成有教养的性格的核心。由于趣味是直接进行判断,无须推理和思考,因此它就像感官一样起作用,但它不是一般的外在感官,而是内在感官,由此莎夫茨伯利将趣味与他关于内感官的思想联系起来,这一点得到了哈奇森的继承和发扬。此后,趣味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的发展下,尤其是在休谟的发展下,趣味的标准问题成为主要研究内容。到康德时,康德则把趣味判断当做审美判断来看待。

美学考研-19年试题及答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青山代下
  • 文件大小469 KB
  • 时间202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