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训诂学及音韵学from 豆丁.pdf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简体版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训诂学及音韵学from 豆丁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简体版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训诂学及音韵学from 豆丁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仅供参考)肖庆峰整理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12、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20、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21、异体字: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22、重文: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说文解字》中指与小篆相对的“古文”、“籀文”等异体字。23、许慎: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主要著作有《五经异议》、《说文解字》等。《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据形说义的有系统的字书,对后世影响深远。2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着,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对后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影响十分深远。25、《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26、说文学:指以《说文解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因为包括古代文字学的主要内容,也成为文字学的代名词。27、文字学:广义的文字学包括对古代汉字形、音、义的研究,义近于古代的“小学”。狭义的文字学指对汉字形体结构、形义关系等的研究。一般所说的文字学即指狭义的文字学。28、三仓:又作三苍,是秦代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的合称,是用小篆作为规范文字书写的字书,也是当时儿童识字的课本。29、《史籀篇》:相传是周宣王太史史籀所着,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字书。原书已佚,《说文解字》中有引用,与秦国的大篆近似,后世称《史籀篇》的字体为“籀文”,即大篆。30、石鼓文:唐代初年在陜西出土的先秦时期十块鼓形石上用大篆所刻的文字,称为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31、三书说:现代学者唐兰主张将汉字的结构归纳为象形、象意、形声三种,称为三书说。后来文字学家裘锡圭主张将汉字结构归纳为表意、形声、假借三种,也称为三书说。32、右文说:宋代学着王子韶首倡从声符推求字义的一种文字学见解,即声符相同的字,其意义也相同。如从“戋”得声的字都有“小”义,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等。这一学说对探讨同源词和文字的音义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世学者也指出其具有牵强附会之弊。33、孳乳:文字学上指源词派生出新词后,便要造一个记录新词的新字,这种现象叫孳乳。由孳乳派生而产生的新字叫孳乳字。34、省形:文字学上指作为形声字形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现象。如《说文》“耊,从老省,至声。”35、省声:文字学上指作为形声字声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现象。如《说文》“炊,从火,吹省声。”36、亦声:文字学上指合体字的一个偏旁作义符,另一个偏旁也作义符同时兼作声符的现象。如《说文》“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二、训诂、词汇、修辞部分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3、训诂的基本方法:(1)形训(据形索义):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也叫据形索义。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可用于形训的解释。(2)声训(因声求义):又叫音训,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也叫因声求义。其作用在于明假借、溯语源、探词义、寻词族。(3)义训:用定义、归纳等解释字词内涵和外延的训诂方法。4、义训的具体方法:(1)同训: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的方法。如“初、哉、首、基、:..徂、落、权舆,始也。”(2)互训:用同义词相互训释的方法。如《说文》:“吹,嘘也”、“嘘,吹也”。(3)递训: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如《说文》:“讥,诽也”、“诽,谤也”、“谤,毁也”。(4)反训: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训诂学上也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如《说文》:“乱,治也”,《尔雅》:“故,今也”。(5)直训: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方法,即直接以词解词。(6)转训: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如:“许”有“可”义,“容”有“许”义,故”容”可训“可”。5、训诂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被解释的词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作用是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2)谓: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3)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被释词。(4)之言、之为言:用于声训,训释词和被释词有音同或音近关系。(5)读曰、读为:一般用于以本字训释通假字,即所谓“破读”。(6)读若、读如:一般用于注音,“读如”往往同时兼带释义。(7)貌:一般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用来说明被训释词所表示的某种状态,相当于“??的样子”。6、对文与散文:训诂学术语。(1)对文则异(对文则别):“对文”指“相对为文”。即在同一文句中对举的同义词,在句中显示的意义是有区别的。(2)散文则通(散文则不别):“散文”指“单个为文”。即单独使用同义词中的一个,上下文中没有与之比较对举的其它同义词,该词在文句中显示的是一组同义词的类义。7、统言与析言:训诂学术语,即“统言不别,析言则别”。(1)统言:也叫浑言,就是笼统地说,即只就一组同义词的共同点而言,它们的意义没有区别。(2)析言:就是分开来说,即就着一组同义词各自的特点而言,它们的意义是有区别的。8、本义与引申义:(1)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即由汉字形体结构显示的和文献语言所能证明的词的最初意义。(2)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如“引”的本义是开弓,开弓就要把弓弦拉长,故引申为“延长”。9、单音词和复音词:(1)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叫单音词。(2)复音词:具有两个音节以上的词叫复音词。(3)偏义复词:双音节复音词的两个词素中,只由一个来表达词义,另一个只起陪衬或占音节的作用,叫偏义复词。如《墨子》:“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的“园圃”指果园,“圃”字无义。(4)联(连)绵词:也叫连(联)绵字、联(连)语、连文、连言等,是单纯复音词的一种,指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组成联绵词的两个语素之间一般都有语音上的联系,主要是双声、叠韵的关系。:..(5)重言:也叫重言词、叠音词、叠字,是单纯复音词的一种,由两个形体、读音都相同的字组成一个表示新意义的词。如《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中的“夭夭”、“灼灼”。10、词类活用:某个实词经常用作甲类词,但有时也临时活用为乙类词,就叫词类活用。11、同源词:也叫同根词,指语言中由同一语源所派生出来的词,这些词在语音上有同音、双声或叠韵等关联,在语义上有同义、近义或反义等关联。如“不”和“弗”,“阴”和“暗”,“柔”和“弱”等12、重要的训诂专著:(1)《尔雅》:共十九篇,战国秦汉之际陆续编成,以解释先秦的经典词义为主,是中国最早的同义词汇编性质的词典,也是最早的一部训诂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代产生了大量模仿《尔雅》的训诂专著,如《小尔雅》、《广雅》、《埤雅》、《别雅》等,合称为“群雅”,后世也因此把训诂学称为“雅学”。(2)《方言》:共十三卷,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末扬雄所着,是我国最早训释方言的词典,也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对方言学和训诂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3)《释名》:共二十七篇,东汉刘熙所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采取声训的方法解释研究词义的词典,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对于探求词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经典释文》:唐代陆德明编著的一部博采众说,注释儒、道两家经典音、义的训诂著作。(5)《一切经音义》:唐释慧琳(或玄应,他也编有同名同类著作)编纂,是注释汉文佛典中字词音义的词典和训诂著作。(6)《广雅疏证》:清代王念孙编著的一部注释《广雅》的训诂名著。该书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声音通训诂,论证严密,创获甚多,在训诂学上影响巨大。(7)《经传释词》:清代王引之编著的专门研究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训诂专著,论证充实,断制谨严,多有创见。(8)《康熙字典》:清代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纂,是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分为214个部首,共收4万7千多字。该字典体例完备、引证详实,注音、释义都比较准确可靠,使用便捷,对后世的字典编纂影响较大。(10)《经籍纂诂》:清代阮元主编的一部规模巨大的古汉语词汇训释的训诂资料汇编,该书对于考证古代词义和收集训诂资料带来极大便利。(11)《助字辨略》:清代刘淇编著,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训诂专著,总结了前代的虚词研究成果,对后来虚词和语法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12)《古书疑义举例》:清代俞樾编著,是疏通解释周秦两汉古书“辞例”的专著,涉及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对后代的古汉语研究有较大的影响。(13)《马氏文通》:清末马建忠编著,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借鉴西方语法理论编著的古汉语语法专著,对后代汉语语法学的建立和研究影响深远。(14)《词诠》:现代学者杨树达所着的一部有较大影响的古汉语虚词词典。13、重要的训诂专家:(1)郑玄:东汉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汉代今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古代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注释,遍注群经,成就卓著,对后代学术4发展影响十分深远。:..(2)扬雄:西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他所编著的《方言》是第一部训释方言的词典,也是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3)郭璞:晋代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着有《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4)高邮二王:指清代著名学者,高邮人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王念孙着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着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都是清代著名的训诂专著。父子二人学问精深、治学严谨、实事求是、成就卓著,是清代乾嘉学派的卓越代表,深受后代学者尊敬。(5)章太炎:近代著名学者、语言文字学家,着有《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等语言训诂专著,对语源学、方言学、文字学、音韵学等都有精深的研究,被誉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殿军”。14、几种修辞方法:(1)稽古:即用典,援引古人的事迹或故事并将其凝练成简洁的词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2)引经:即引用,指直接或间接引用古代经典中的语言来证明某一观点。(3)互文:也叫互文见义、参互,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中,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语在意义上互相渗透、补充,使文词简洁精炼、富于变化的一种修辞手段。15、合音词:由两个字的读音拼合成一个音而构成的词,如“诸”即“之于”的合音、“甭”即“不用”的合音。三、音韵部分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2、今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3、古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与“今音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如《诗经》、《离骚》、《老子》等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4、等韵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音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5、古代常见的几种注音方法:(1)譬况法:采取打比方的方法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比如《淮南子》高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音”,也是一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如《说文》“宋,读若送”。(3)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如《汉书》注引孟康曰“单音善,父音甫”。(4)反切法:也叫反、切、翻,即反复切磨拼读成音的方法,就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字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及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运用广泛,是古代最科学和最主要的汉字注音方法。6、有关“声”的几个概念:(1)声纽:简称“声”或“纽”,即“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2)声类:指对韵书中代表声母的反切上字所作的分类。(3)字母:音韵学上指声母的代表字。(4)三十六字母:宋代人总结的三十六个声母的代表字。:..(5)守温字母:唐末和尚守温创立的三十个声母的代表字。(6)五音:音韵学上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喉、牙、舌、齿、唇五类,即五音。(7)七音:音韵学上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喉、牙、舌、齿、唇、半舌、半齿七类,即七音。(8)清浊:即清音和浊音,是传统音韵学分析发音方法的术语。清音指声带不颤动的辅音,浊音指声带颤动的辅音。7、有关“韵”的几个概念:(1)韵母:不论声调是否相同,韵头、韵腹、韵尾相同即为一个韵母。(2)韵: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的叫一个韵。(3)韵类:对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即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的为一个韵类。(4)韵部: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一个韵部。(5)韵摄: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为一个韵摄。(6)韵目:即韵书里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8、四呼:清代学者根据发音时唇部的状态和韵头的不同,将韵母分为开、合、齐、撮四呼。9、开口呼:指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的韵母。10、合口呼:凡韵头是或者是以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合口呼。11、齐齿呼:凡韵头是或者是以作主要元音的,就叫齐齿呼。12、撮口呼:凡韵头是或者是以作主要元音的,就叫撮口呼。13、音韵学上根据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大类:(1)阴声韵:指无韵尾的韵或以元音收尾的韵。(2)阳声韵:指以鼻音收尾的韵。(3)入声韵:指以塞音收尾的韵。14、对转:也叫阴阳对转,指阴、阳、入三类韵尾互相转化的现象。15、旁转:指发音时舌位往一旁转,即主要元音的发音部位发生了变化。16、通转:指相近的韵部之间的相互移动变化。17、四声:中古时期指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现代普通话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18、入声:指以塞音收尾的声调。19、平分阴阳:音韵学术语,指中古时期的平声到近古时期的《中原音韵》音系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类,大体是全清和次清音字演化成阴平一类,全浊和次浊音字演化成阳平一类。20、入派三声:音韵学术语,指中古汉语入声字在近古(十四世纪前后)分别演化成阳平、上声、去声的现象,即入声全浊音字归入阳平,次浊音字归入上声,清音字则归入上声。21、等韵:根据主要元音和有无介音的不同将韵分为一、二、三、四等,就叫等韵。22、等韵图:古代音韵学家制定的一种描述古代语音的声、韵、调配合表,主要分析韵书中的反切,简称“韵图”。23、古音学研究的几项重要结论:(1)同谐声者必同部:清代段玉裁首先提出,上古谐声偏旁相同的形声字一定6属于同一个韵部的现象。(2)古无轻唇音: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并、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3)古无舌上音: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4)娘、日二纽归泥:近代学者章太炎首先提出,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母、“日”母字,在上古均读作“泥”母字。(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近代学者曾运干首先提出。“喻三归匣”指中古的“喻”母三等字在上古读作“匣”母;“喻四归定”指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读作“定”母。(6)照二归精:近代学者黄侃首先提出,中古的照、穿、床、审四母的二等字在上古读作齿头音精、清、从、心母字。24、叶(音协)音:也叫叶韵、协韵、协句,指六朝以后某些学者对上古韵文的用韵不理解,便临时改变韵脚字的读音以求协韵的作法。这种方法有主观主义的倾向,受到明清以来古音学家的批评。25、关于诗律的几个概念:(1)押韵:也叫压韵,指把同韵的字有规律地安排在诗歌和韵文的句尾。(2)韵脚:指诗歌韵文的句子中押韵的字。(3)平仄:在中古语音声调的平、上、去、入四类中,“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4)对:诗律术语,指近体格律诗中每联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如:“平平仄仄平”对“仄仄平平仄”。不合乎“对”的规则叫失对。(5)黏:诗律术语,指近体格律诗中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大体相同,如“仄仄平平仄”黏“仄仄仄平平”。不合乎“黏”的规则叫失黏。(6)拗救:诗律术语,格律诗中凡不符合平仄格式的现象称“拗”;对“拗”的地方加以补救,使其平仄和谐叫“救”。两者合称“拗救”。(7)拗句:诗律术语,不合乎平仄格式的格律诗句,叫拗句。(8)孤平:诗律术语,指“平平仄仄平”的第一个平声字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平声字变为仄声字,那么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叫孤平。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需要加以补救。26、音近义通:同源词之间往往音相近,义相通,这种现象叫音近义通。27、如字:指在特定的上下文里,某个字要按照它本来或常用的读音来读。28、异读:一个字有多种读音,即一字多音现象。29、破读:也叫读破,即以本字释读假借字的方法。王念孙说“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30、几种主要的音韵学著作:(1)《切韵》:隋代陆法言编著,是中古时期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共分193韵,原书已佚。对后代的音韵学研究影响深远。(2)《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行修订、补充,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一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据。(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与《广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种重要材料。(4)《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着,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用韵情况编纂而成,反映了十四世纪我国北方的语音系统,是研究近代音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31、陆法言:隋代杰出的音韵学家,参考当时颜之推、萧该等学者的意见编成《切韵》,对后代音韵学研究影响巨大。四、文史常识:1、十三经:宋代把十三部儒家经典集合在一起,称“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2、十三经注疏:汉代及魏晋时代学者对十三经所作的注和唐宋时代学者所作的疏,合称“十三经注疏”。3、春秋三传:指战国秦汉时期解释《春秋》的三种著作,即《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4、三礼:指先秦时期的三种有关礼仪、官制的儒家经典,即《周礼》、《仪礼》、《礼记》。5、五经正义:唐代初年孔颖达奉敕为五部儒家经典所作的注释,合称“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诗经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6、石经:中国古代将儒家经典镌刻在石碑上以供人们学****传抄、保存,称为“石经”。著名的如汉代“熹平石经”、三国魏“正始石经”、唐代“开成石经”等。7、毛传:《毛诗诂训传》的简称,相传为汉初毛亨、毛苌所着,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诗经》注释,对《诗经》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8、郑笺:东汉郑玄《毛诗笺》的简称,对《毛传》简略、隐晦之处加以阐明并提出不同见解,是研究《诗经》的重要资料。9、四书集注:南宋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为之作注释,称为“四书集注”,并成为后代读书人必读的教科书,对后世影响深远。10、前四史:指“二十四史”前面的四种历史著作,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中国纪传体历史著作的典范。11、二十四史:指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正史,记载了从五帝时代到明代末年的历史,是学****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资料。12、《史记》三家注:早期注释《史记》的三种著作,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后世合称“《史记》三家注”。13、三通:三种记录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政书体历史著作,即:唐代杜佑《通典》、宋代郑樵《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14、《四库全书》:清代乾隆年间敕编,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收书3461种,79309卷,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对后世影响深远。15、《四库全书总目》:200卷,清代纪昀等据《四库全书》编纂,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图书解题目录。对每部著作的作者、流传情况及内容得失等都有较为中肯的论述,对古代学术的发展流变也进行了总结,对后代目录学的发展影响巨大。16、几种主要的注解体裁:(1)传注:以解释文献字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裁,如: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周礼注》等。(2)章句:解释文献字、词、句的意义外,还串讲文章大意的一种注释体裁,如: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等。(3)集解:也叫集注、集释,是汇集诸家注解,有时也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体裁,如:何晏《论语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4)义疏:也叫疏、正义,对经典原文和早期注释再加以疏通、阐释的注释体裁,如:孔颖达《五经正义》、刘宝楠《论语正义》等。17、常见的古代著作及作者:西汉毛亨《毛诗诂训传》刘安《淮南子》董仲舒《春秋繁露》东汉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称“三礼注”)、《毛诗笺》赵歧《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王充《论衡》刘熙《释名》三国魏王弼《周易注》、《老子注》何晏《论语集解》张揖《广雅》晋郭象《庄子注》郭璞《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刘义庆《世说新语》南朝梁顾野王《玉篇》萧统(昭明太子)《文选》唐孔颖达《五经正义》李善《文选注》颜师古《汉书注》李贤(章怀太子)《后汉书注》杨倞《荀子注》宋朱熹《四书集注》、《楚辞集注》元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清顾炎武《日知录》、《音学五书》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戴震《方言疏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章学诚《文史通义》焦循《孟子正义》刘宝楠《论语正义》:..孙诒让《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毕沅《释名疏证》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姚鼐《古文辞类纂》张之洞《书目答问》近代马建忠《马氏文通》刘鹗《铁云藏龟》章太炎《文始》、《新方言》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王国维《观堂集林》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杨树达《词诠》、《高等国文法》、《积微居小学述林》

简体版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训诂学及音韵学from 豆丁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屁孩
  • 文件大小492 KB
  • 时间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