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通史版有解析).pdf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通史版有解析)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通史版有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按通史顺序整理解析)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2021广东)、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河南平顶山、陕西长安都在北方,说明当时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选D;这是周边文化向中原传播,A项说反了,故排除A;题干与周礼无关,故排除B;题干为涉及宗法制,排除C。2.(2021湖南)《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1所示:表1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据此可知,【答案】C【解析】读表1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人们对天的态度从颂天到“不理天”,反映了人的作用不断提高、人的地位不断提高,这是人文意识逐渐增强的表现,故选C。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不断衰落,A项表述错误,排除A;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人们认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世界,这便是“天”;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为天道观。先秦时代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不能因为西周至春秋人们对天的态度变化而认为“天道观持续衰落”,如西汉还有所发展,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等,故排除C;材料未涉及人性,排除D。:..3.(2021浙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各地的诸侯拥有世袭的特权,诸侯王位子孙相承,故选B;A项表述错误,因为在奴隶社会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王在封地内尚有极大的独立性,随着实力的壮大会威胁王权;故排除A;C项说法绝对,因为分封的是“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故排除;维持了四百余年的统治说法错误。周朝前1046年建立,西周灭于前770年(持续1046-771=275年);东周灭于前256年(持续1046-256=790年),故排除D。4.(2021浙江6月),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天下为公”D.“郡”“国”并行【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周王“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说明周王既是人间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所以是“神权与王权结合”,故选A;B项表述错误,排除,原因是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如诸侯王位周天子的庶子,相对于周王是小宗,但在其封国内却是大宗;自夏启实行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后,已是“家天下”了,故C错误;“郡”“国”并行是汉初地方实行的政策,排除。第二单元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2021全国乙卷),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体现对诸侯国君权力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1、(2021山东),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答案】B【解析】材料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属于并列关系,反映属于实质类选择题。儒家学派重视礼乐“上下和”,代表上层奴隶主立场:墨家学派主张“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与贱人同听,就会荒废贱人所作的事情”,代表下层劳动者的立场。可以看出二者的政治立场不同。所以选答案B。2、(2021浙江):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A.“齐物”;“逍遥”B.“天行有常”;“仁政”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答案】D【解析】在四个选项中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的是“制天命而用之”;“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体现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选D;A项是道家庄子的思想,一方面主张万物平等;另一方面强调自由自在、精神自由,与题干不相符,排除;B选项“天行有常”指大自然运行有自己内在的规律,为突出人的地位,突出的是自然,排除;C选项讲效法古制,非攻是劝说统治者,与题干无关,排除。3、(2021甲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自然而然;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老子对礼是持否定态度的,但他的主张并未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排除;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回到以前的社当中,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第三单元秦汉时期1.(2021浙江6),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答案】D【解析】由题干信息“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可知,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故A错误;兵马俑不能体现实用性,故B错误:“民本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材料没有民本意识的信息,故C错误。2.(2021江苏)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3.(2021山东),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表1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表1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答案】C【解析】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4.(2021广东)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魏晋时期中央大权掌握在“令、仆”手中,丞相权力转移到尚书台,故选B;相权转移是皇权加强的结果,排除A;这里谈到是中央官制,与地方无关,排除C;无法反映出“行政效率降低”,.(2021甲卷),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制,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6.(2021浙江),上有铭文:“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孝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等。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答案】C【解析】这是一个反向选择题,考生要注意。结合题干“郡举孝廉州博士”可得出信息为郡县制和察举制,所以排除A和B;“孝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宣扬的是儒家思想,故排除D;唯一无法确切获取信息的是C,故正确答案为C。7.(2021浙江)4.《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位期词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令各郡国建立学校,由此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B正确;科举制开创于隋朝,故A错误;汉武帝即位后改无为为有为,一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故C错误;D项错在“重新确立”。8.(2021浙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丝绸文明。至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某汉代考古遗址发现有一件素纱襌衣,重量仅49克。识图(右为汉代局部示意图)判断,该遗址位于:..A.①B.②C.③D.④【答案】根据所学可知素纱襌衣出土于湖南马王堆汉墓1号汉墓,故选③。9.(2021全国乙卷)、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据表1可知,【答案】A【解析】由材料数据可知,西汉未到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成倍增长,而长江以北的代郡、太原、汝南等郡的人口却不同程度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加速有关,故A正确;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逐渐增强,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错误个体农耕经济衰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10.(2021浙江6),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引自《韩非子》:..材料二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选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例举若干战国法家代表人物,简要指出法家学派在汉代以来的命运。(5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礼崩乐坏”对周朝的直接影响,分析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以及郡县制建立的作用。(5分)答案(1)代表: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命运:逐渐消失;法治思想被儒学吸收;维护统治的工具。(2)影响: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区别: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作用:根本消除地方与中央的对立;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11.(2021全国乙卷),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材料二《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5分)(1)历史学家的使命感;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创新精神;开阔的视野;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2)历史: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史记: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史学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3)叙述一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有指导思想;客观、准确的记载;丰富的史实;有作者的认知。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1.(20201湖南)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答案】A【解析】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里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里反复,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2.(2021甲卷),回答问题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据《魏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1)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第五单元隋唐时期1.(2021广东)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唐)刘禹锡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五代)刘昫等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宋)司马光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资治通鉴》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旧唐书》为后晋刘昫等撰写。《资治通鉴》则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因此对于同一事件的记载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二者作为史料时,应该考虑到不同时代史学家的立场,D项正确;《马嵬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A还原的说法错误,排除B;可信度高或者低,不能通过成书的早晚来判断,排除C。2.(2021湖南)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答案】A【解析】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更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官员薪俸的降低,故C项和材料无关;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貪腐,故D错误。3.(2021浙江6),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皆属于楷书,故选C。4.(2021浙江6),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历史人物既要辩证的看待,又要历史的看待,应该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推动社会进步等,故D正确;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有些片面,故A错误;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就是苛求古人,不足取,故B错误评价历史人物活动既要看动机又还要看效果,。【答案】B【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应该是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第六单元辽宋夏金元1.(2021甲卷),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弑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答案】B【解析】由题干材料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当时社会盛行的婚姻论财的做法,试图维护维护原有的宗族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材料显示当时的理学家仍非常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而非淡化,排除A;理学家的这些主张试图维护原有的封建伦理观念,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而非背离,排除C;由材料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主张维护原有的婚姻****俗的,他们是反对婚姻****俗发生变革的,排除D2.(2021全国乙卷),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增强,故C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B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3.(2021浙江)“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草市”【答案】A【详解】材料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体现的是北宋时期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A正确;当时的商业活动仍然受到政府的监管,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土衣工商四个等级,D排除。故选A。4.(2021湖南)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答案】D【解析】根据用土大多已经种麦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行政效率,排除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特点,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赈灾方式的问题,排除C。:..5.(2021广东)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答案】B【解析】根据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要棉税,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增收要棉税只是一个内容,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A;加征税收,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在地方设立提举司收税,并不能证明财政管理权限下移,排除D。6.(2021浙江6)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宋代禁止官员“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这说明宋代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故D正确。秦代就已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不能说明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故B错误;材料和市的设立废止没有关联,故C错误。7.(2021浙江)“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支离”"天理"【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于人生日常处通过内心反省来明理,因此C正确: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A排除:BD是程朱理学的成就,题干主要谈的是陆九渊的“心学”,排除。故选C8.(2021浙江)《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书末附有《活字印书法》,系统记录木活字印刷的新成就。后人盛赞此书:“文章尔雅,绘画亦皆工致。”【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书》是元代王祯总结中国农业生产经验的一部农学著作,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主要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9.(2021浙江)·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历来有争议。分析下表双方的辩论观点,《马可·波罗游记》

202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通史版有解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屁孩
  • 文件大小1.74 MB
  • 时间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