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卷01 中国古代史 - 三年(2024-2024)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pdf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卷01 中国古代史 - 三年(2024-2024)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卷01 中国古代史 - 三年(2024-2024)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卷01·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的政治(2022年全国乙卷),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答案】A【解析】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故选A项。(2022年全国甲卷),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答案】C【解析】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021年全国乙卷),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答案】D:..解析:西周分封制下土地国有制度未变化,而土地国有制度废除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故A错地方贵族采邑越来越多,说明地方贵族权力不断增强,分封体制应该是不断弱化,故B错士大夫权力增强,恰恰是诸侯国权力的削弱,故C错,通过排除法,答案只能选D。评析:就此题所给材料,应该是权力下移更准确,只能说社会生产持续发展符合这个时期的历史,但与材料没多大关系,可以说放在历史任何一个时期都对的万能选项。难度较大(2021年全国甲卷),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制,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2021年全国甲卷),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故A错误;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说法错误。(2020课标全国卷Ⅰ)《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答案】D【解析】楚国国君没有得到周王的分封就自己给自己晋升爵位,楚国周边的土地也没有经过周王的分封,这都表明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择D项;“不复存在”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排除B项;“开始”的时间材料无法界定,排除C项。(2020课标全国卷Ⅱ)(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防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递成常制。经此事后,【答案】C【解析】A项的分析:隋唐科举即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题干材料也未见武济川出身世家大族。A不正确。B项的分析:省试之后,还要殿试并成常制,实际上是否定了省试的权威。B不正确。C项的分析:省试之后,增加殿试的环节和程序。C正确。D项的分析:题干有考试录取程序的变化,未见选拔标准的变化,不能判断。D不正确。(2020课标全国卷Ⅲ),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答案】A【解析】A项的分析:张居正是内阁首辅,“止之”“停发”,说明内阁权势强大。A正确。当然,张居正还是神宗的老师,一代帝师,也是严师。神宗对活着的张居正恐怕是有所畏惧的。B项的分析:明神宗是个奇葩皇帝,爱财如命,群臣曾公开指骂他道德有亏、为君无道。题干材料反映神宗违规要钱,故能“止之”“停发”。明代的皇权是空前强化的,制度性的制约较少。题干材料是特例,不能说明明代皇权受到“严重制约”。B不正确。C项的分析:神宗要钱与社会经济凋敝无关;万历年间,明代的社会经济相当发达,南方甚至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C不正确。D项的分析:明太祖已经废除宰相制度,并言永不立;内阁首辅不是宰相。D不正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2022年全国乙卷),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答案】C【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选C项。(2022年全国乙卷),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2022年全国甲卷),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答案】D【解析】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产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故选D项。(2021年全国乙卷)、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称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据表1可知,【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可看出南方人口增加,结合课本所学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故A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豪强大族势力的变化,故B错。原来经济重心在北方,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经济应该是逐渐趋向平衡,故C错。材料体现的是南北经济变化,并非个体经济的衰退,故D错评析: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答案和材料紧扣课本,本题较易(2021年全国乙卷),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下人们经济观念的变化,故A错。重农抑商政策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故B错。重农抑商政策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故B错。材料说明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农业领域流向工商业领域,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下,人们经济思想的一些变化,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历史史实,故D错(2020课标全国卷Ⅰ),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答案】A【解析】占城稻是水田作物,在多旱地的北方得到推广,大、小麦是旱地作物,在多水田的南方得到推广,表明宋代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故选择A项;翻车是灌溉农田用的,对大、小麦种植用处不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广南东路惠州等地的大小麦和其它作物种植的比例进行比较,无法判断是否“均衡”,排除C项;“根本改变”太绝对,并且没有比较无法得出是否根本改变,排除D新。(2020课标全国卷Ⅱ),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答案】D【解析】A项的分析:明代中后期的货币体系是银、钱并用,白银不是唯一货币,没有取代其他货币。A不正确。B项的分析:以银代役,不一定是出资招雇,也可能购自市场。“增多”不一定绝对数。B不正确。C项的分析:匠户可以自己创业,官府所需产品可以购自市场,应该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不正确。:..D项的分析:官营手工业中的匠户可自由择业、出售产品,官府所需产品可以购自市场,说明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优势地位不刻意维护了,自然有所削弱。D正确。(2020课标全国卷Ⅲ),据图可知,【答案】B【解析】A项的分析:从天然海贝——齿贝,到模仿青铜农具铲的铜币——布币(又称铲布),到兼顾寓意、技术和携带的铜币——圆形方孔钱,与铸铁技术没有直接关系。A不正确。B项的分析:随着商品交换日益频繁,海贝供不应求,于是出现农具等实物货币,然后又出现了布币,布币应该是从农具等实物货币演变而来的,保留着其作为农具的模样。布币携带起来不方便,不便于商品交易,于是出现圆形方孔钱。圆形方孔钱,除了有诸多寓意,还便于铸造时加工、流通时携带,方便了商品交易,直到明清时期。B正确。C项的分析:形制中固然含有审美观念,自不待言。但其共同原因则不是出于审美,不是审美观念的不同促使形制的变化。C不正确。D项的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D不正确。(2020课标全国卷Ⅲ),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答案】D【解析】A项的分析:大土地所有制是土地私有,屯田是土地国有。A不正确。B项的分析:屯田目的是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主要不是为市场而生产。B不正确。C项的分析:曹操屯田主要在北方,可吸纳流民,解决流民生计,流民不会南迁。C不正确。D项的分析:流民是:..背井离乡、生活无着落的农民,是社会稳定的隐患。解决流民生计有利于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故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正确。三、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和文化艺术(2022年全国乙卷)、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故选B项。(2022年全国甲卷),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答案】B【解析】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较少受到干预,反映了“无为”的思想,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022年全国甲卷),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答案】A【解析】清政府是少数民族政权,康熙年间注重吸纳山林隐逸、博学鸿儒,同时编修明史,修撰儒经传注,这些举措集中在文化领域,在本意在于以传承华夏文化传统自居,A项正确;疑古辨伪指的是对先前的学说存疑考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等举措和弘扬程朱理学并不一致,排除B项;保存历史文献与举荐人才不符,而且清初实行“文字狱”,对古代文献多有删改禁毁,排除D项。故选A项。(2021年全国乙卷),“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答案】B解析:材料并不能看出是理学思想,且民间广泛流行不等于思想主导地位(后者指官方思想),故A错。材料中善书所宣扬的劝人从善的观点,和中国封建儒家正统思想具有一致性,故而有利于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而非阻碍和冲击,故B正确。C、D错(2021年全国甲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老子对礼是持否定态度的,他的主张并未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排除B;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2021年全国甲卷),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弑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答案】B:..【解析】由材料“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当时社会盛行的婚姻论财的做法,试图维护维护原有的宗族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材料显示当时的理学家仍非常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而非淡化,排除A;理学家的这些主张试图维护原有的封建伦理观念,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而非背离,排除C;由材料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主张维护原有的婚姻****俗的,他们是反对婚姻****俗发生变革的,排除D。(2020课标全国卷Ⅰ)《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答案】C【解析】隋唐时期我国绘画艺术达到高峰,隋唐绘画重情趣求意境,《步辇图》生动表现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可视为图像史料,因此体现了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故选择C项;吐蕃不在西域范围,排除A项;《步辇图》有皇帝、吐蕃使臣、宫女等,是宫廷题材,与市井风情(百姓生活)无关,排除B项;《步辇图》是写实性的作品,没有浪漫主义色彩,排除D新。(2020课标全国卷Ⅰ),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答案】B【解析】儒家思想提倡“修身及家治国平天下”、重视伦理道德,这在清代宗谱的纂修中,都得到了体现,故选择B项;科举制不强调血缘,排除A项;“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且宋代以后也没有了士族家庭,进入到平民社会,排除C项;士、农、工、商四大社会集团构成的四民社会结构,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确立,排除D项。:..(2020课标全国卷Ⅱ),角抵(神改)“盖杂技乐也,巴价怕)惑仙龙要延百政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城人。据此可知,【答案】B【解析】A项的分析:川剧形成于清代;川剧与摔跤无关。A不正确。B项的分析:从宫中欣赏,到百姓来长安欣赏,并被用作欢迎外宾(西域人)的表演节目,说明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正确。C项的分析:其一,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认为是汉武帝(前119年)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题干材料没有具体年份,不能判断其时丝路是否开通,西域人来长安也可能在张骞前139年第一次出使西域之后。其二,即使丝路已经开通,角抵是本土杂技,也未见通过丝路外传。C不正确。D项的分析:巴渝戏,是巴渝一带的地方舞蹈;鱼龙蔓延,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角抵是起源于作战技能还是狩猎劳动,或者其他,题干材料没有提供起源的材料,无从判断。D不正确。(2020课标全国卷Ⅱ)“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粱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答案】C【解析】石窟造像、壁画是佛教传教的重要方式。敦煌石窟崖质属砾石岩层,不适合雕刻,故以壁画为主。A项的分析:敦煌莫高窟壁画有写实的,如俗人形象(供养人等)和题干的佛光寺等;也有想象的,如神灵:..形象(佛、菩萨等)等。但题干材料是写实的,不是源于艺术想象。A不正确。B项的分析:关键是“完整还原”,从绘画艺术创作特点来看,不可能完整还原。不要说图像史料不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即使是文献史料也做不到“完整还原”。B不正确。C项的分析:壁画有“大佛光之寺”,实地有佛光寺遗存。C正确。D项的分析:壁画本身有观赏价值,有艺术价值,也有史料价值等等,包括佛教信徒在内的普通民众也可欣赏、研究。D不正确。(2020课标全国卷Ⅲ):“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答案】B【解析】张旭说:“我刚开始听说公主与挑夫在羊肠小道上争道,各不相让,但又闪避行进得法,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后来看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使用仪仗木剑的健舞),而悟得草书笔法的神韵。”剑器是唐乐坊组舞,剑器行属于健舞,与软舞相对。“公主与担夫争路”之事的真实性极为可疑。启功先生说:“公主出行,必有导从,骤遇担夫,无待手自对搏。”但这不是本解析要解决的问题。A、B项的分析:张旭是唐代草书大家,“书写结构的严整性”不是草书的要求和特点,主要是楷书的特点;从争路的穿插避让中悟出笔意,从刚烈舞剑中悟出笔韵,透着一股灵动之气象,与书写结构无关。A不正确,B正确。C项的分析:题干材料说的是宏观的、整体的笔意、笔韵,没有涉及笔画等微观的技巧;繁杂性与争路、剑器舞关联度不大。C不正确。D项的分析:内敛即收拢;聚集;收住脚步,不往前进;向内收缩等。一“争”一“舞”,体现的是张扬、张狂、放任、放肆、放纵等,符合张旭狂草书法的神韵,内敛性不是张旭草书的特点。D不正确。

卷01 中国古代史 - 三年(2024-2024)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屁孩
  • 文件大小996 KB
  • 时间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