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安徽省安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学业质量检测生物试.pdf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安徽省安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学业质量检测生物试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安徽省安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学业质量检测生物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3-2024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答案在最后)考试范围:必修二第5—6章+选择性必修一第1—3章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一次是高秆变矮秆,一次是常规稻变杂交稻。两次绿色革命,都使水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多倍体水稻同样具有大幅度提高产量的潜力,一旦成功,可以说是水稻育种的第三次绿色革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茎秆也更加粗壮,,通过杂交获得纯合四倍体品种比纯合二倍体品种所需时间更长【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称为染色体变异。【详解】A、高秆变矮秆是基因突变产生的新性状,A正确;B、杂交稻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性状组合,基因突变产生新的性状,B错误;C、基于四倍体水稻具有比二倍体成倍增加的基因组,包含着成倍增加的基因数,并且在每一个基因位点上具有4个相对性状基因。基因表达的总量增多,故多倍体水稻谷粒更大,茎秆也更加粗壮,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都比普通二倍体水稻的更高,C正确;D、从遗传学分析看,4个等位基因涉及到配对、交换、分离之后全部纯合的过程,这比二倍体复杂得多,获得纯合稳定的品种,所需时间可能要更长,D正确。故选B。,阻止受损细胞分裂,并通过诱导细胞凋亡,阻止肿瘤形成。p53蛋白的合成受p53基因的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答案】D【解析】【分析】人和动物细胞中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一般来说,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相反,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的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详解】A、据题意:p53蛋白的合成受p53基因的控制,p53蛋白可阻滞细胞周期,阻止受损细胞分裂,说明p53基因为一种抑癌基因,A错误;B、细胞癌变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多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B错误;C、p53基因为一种抑癌基因,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的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因此癌细胞内,p53蛋白的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C错误;D、p53蛋白能诱导细胞凋亡,故p53蛋白会影响细胞内其他基因表达,如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D正确。故选D。,与该病有关的基因用A、a表示。如图是凝胶电泳方法得到的某患者家系的相关基因电泳图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致病基因来自1的概率为1/2【答案】B【解析】【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正常1号和2号生出患病4号可确定该病是隐性遗传病。根据各个体的表型及其电泳带谱对应关系可知3号为显性纯合子,4号为隐性纯合子,1号和5号均为杂合子,即1号携带致病基因,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号与5号的基因型均为Aa,A正确;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无性别差异,B错误;C、1号和2号均为杂合子,基因型为Aa,再生一个正常女孩A,基因型为纯合子AA的概率是1/3,C正-确;D、5号的基因型为Aa,致病基因来自1、2的概率相等,均为1/2,D正确。故选B。(aa)为实验材料培育三倍体猕猴桃新品种的过程,①~④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④【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表示人工诱变,②④表示自交,③⑤表示人工诱导形成多倍体,⑥表示杂交。【详解】A、图示所示变异包括基因突变(aa→Aa)、染色体变异(AA→AAAA),A错误;B、④过程可通过自交实现,不一定需要先获得基因型为AA的单倍体,B错误;C、基因型为AAA的植株为三倍体植株,由于联会紊乱不能产生种子,C错误;D、基因型为AA的植株和AAAA的植株杂交所得AAA高度不育,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两者是两个不同的物种,D正确。故选D。Ⅰ、Ⅱ、Ⅲ时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Ⅱ段,Ⅱ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Ⅰ阶段,AA=40个,aa=20个,Aa=40个,该阶段A的基因频率是A=(40×2+40)÷200×100%=60%,a的基因频率a=(20×2+40)÷200×100%=40%,在Ⅲ阶段AA=20个,aa=40个,Aa=40个,该阶段A的基因频率是A=(20×2+40)÷200×100%=40%,a的基因频率a=(40×2+40)÷200×100%=60%。【详解】A、在Ⅱ段,AA减少、aa增多,说明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A正确;B、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对不同表型的个体进行了定向选择,B错误;C、在Ⅰ段内,AA的基因型频率是40%,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Aa的基因型频率是40%,则A的基因频率是A=(40×2+40)÷200×100%=60%,C错误;D、在Ⅲ段,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aa的基因型频率是40%,Aa的基因型频率是40%,则A的基因频率是A=(20×2+40)÷200×100%=40%,而在I段内,A的基因频率=60%,即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根据坐标图的变化,结合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进行各阶段的计算,进而对选项做出分析和判断。把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理解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此口服或注射了头孢类药物的人不能饮酒。乙醇主要在肝脏中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详解】A、口服药物时,药物经小肠吸收后进入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组织处,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组织处,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静脉注射发挥作用的速度更快。因此,相对于口服,静脉注射的头孢类药物更先到达病灶,A正确;B、乙醇主要在肝脏中代谢,过量饮酒,酒精很难及时被相关酶分解,影响肝脏的功能,且内环境中的酒精含量也会增多,可能会使人体内环境失去稳态,B正确;C、由题干可知,乙醇主要在肝脏中代谢,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物质,C错误;D、口服或注射了头孢类药物,头孢类药物会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导致人饮酒后,乙醇转化成的乙醛不能及时转化为乙酸,而引起乙醛中毒现象,D正确。故选C。,是脑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研究发现在血液和脑脊液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屏障:血-脑屏障,使得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具有严格的选择性,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较容易通过,而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通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脑脊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答案】D【解析】【分析】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水分、尿素等。2:..3、据题可知,脑脊液是脑和脊髓生活的内环境。由于血-脑屏障使得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具有严格的选择性,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较容易通过,而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通过,故脑脊液中脂质的含量相对较高,蛋白质含量相对较少。【详解】A、由题干可知,脑脊液是包围着脑和脊髓的无色透明液体,因此它是脑和脊髓的内环境,A正确;B、脑脊液是脑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脑脊液可由脑毛细血管中的血浆渗出,B正确;C、脑脊液是脑和脊髓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脑脊液和组织液化学组成大致相同,C正确;D、由题干可知,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具有严格的选择性,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通过,因此与血浆相比,脑脊液含有较少的蛋白质,D错误。故选D。“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①③>②,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图中的②④的大分子可以流入⑤【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提供细胞赖以生存的条件,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组成,各组成成分之间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物质交换。【详解】A、由图可知,图中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B、由图可知,③为组织细胞,②为组织液,二氧化碳由细胞产生,从细胞经内环境排出体外,且由高浓度往低浓度运输,所以,二氧化碳分压大小关系是③>②,B正确;C、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内液体主要是组织液,②为组织液,C正确;D、图中④是淋巴液,⑤是血浆,淋巴液中的大分子可以流入血浆,D正确。故选A。:..,②为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肌肉收缩,完成反射D.②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详解】A、图中有3个神经元,肌肉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A错误;B、由神经节的位置可判断,a为传入神经,人体内兴奋的传导,只能从感受器到效应器,因此兴奋在a上单向传导,B错误;C、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刺激b发生的肌肉收缩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D、分析题干信息可知,②类似于突触,因此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故选D。,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I(电极分别在Q点细胞内外侧)、Ⅱ(电极分别在R、S点的细胞外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电表I和电表Ⅱ,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点膜内Na+浓度可能高于膜外:..,电表I和电表Ⅱ均发生一次指针偏转,且方向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K+外流减少,则电表Ⅰ的指针右偏幅度减小,A错误;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所以刺激P点,兴奋只能传到Q点、R点,不能传到S点,所以电表Ⅰ、Ⅱ的指针均只能发生1次偏转,电表Ⅰ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丙的④基本相同,不发生⑤,B错误;C、刺激P点,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点膜外Na+浓度仍高于膜内,C错误;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所以刺激P点,兴奋只能传到Q点、R点,不能传到S点,所以电表Ⅰ、Ⅱ的指针均只能发生1次偏转,且方向相同,D正确。故选D。,不正确的是()、学****记忆等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答案】C【解析】【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学****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合成。【详解】A、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运动越精细,其代表区范围就越大,人的手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代表区域大于脚,A正确;B、大脑皮层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B正确;C、眨眼反射的神经中枢也位于脊髓,C错误;D、学****记忆、语言、情绪都属于大脑的高级功能,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D正确。:..故选C。(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β细胞)+外流受阻会触发Ca2+通道打开,促进Ca2++【答案】C【解析】【分析】1、胰岛B细胞(β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2、分析题图,题图表示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β细胞)进行细胞呼吸产生ATP,ATP水解释放磷酸基团使胰岛B细胞膜上的K+通道磷酸化,导致K+外流受阻从而引起细胞膜电位变化,细胞膜电位变化促使Ca2+内流,Ca2+内流促进胰岛素释放。【详解】A、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分析图中可知,葡萄糖进入细胞后,经过一系列的调节,促进胰岛素的释放,所以葡萄糖增多是引起胰岛素释放的重要因素,A正确;B、图中当K+外流受阻时才会使细胞膜电位变化,促进Ca2+通道打开,Ca2+促进胰岛素的释放,B正确;C、胰岛素是蛋白质,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胰岛素,C错误;D、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故血糖浓度升高还可以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D正确。:..故选C。,肺部感染会造成肺泡损伤,肺泡腔出现蛋白质渗出物,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和咳嗽等症状,重症患者会出现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降低等症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缺氧影响机体能量供应,【答案】C【解析】【分析】1、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液减少。2、在安静状态下,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在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3、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是37℃,有氧呼吸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大多数能量。4、脑干中含有许多维持生命的活动中枢,如调节心跳、呼吸的中枢。【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A错误;B、在安静状态下,内脏是机体最主要的产热器官,在运动时,骨骼肌是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B错误;C、发热时人体体温升高,人体内酶活性下降,生化反应速率减慢;缺氧使有氧呼吸速率减慢,释放的能量减少,因此发热和缺氧会影响机体的能量供应,使患者乏力,C正确;D、呼吸中枢不是位于下丘脑,而是位于脑干中,D错误。故选C。,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研究。关于促胰液素的发现(实验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稀盐酸注入狗的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注入狗的静脉→胰腺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注入狗的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①与②形成对照,①与③形成对照,②与③对照可得出结论:④可推知,血液将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定向运输到胰腺促使胰液分泌【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分析:①②③④组成的实验说明胰液的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经血液运输来调节。【详解】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①组的刺激部位为小肠肠腔,②组的刺激部位为静脉,A正确;B、实验①与③形成对照,结果说明胰液的分泌可以不受神经调节,B错误;C、实验②与③对照可推测:稀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进胰液分泌的物质,但不能作为结论,C错误;D、由实验④可推知,血液将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运输到胰腺发挥了作用,但不是定向运输,D错误。故选D。“随机双盲大样本分组对照试验”来评估某种口服新药的疗效,它包括以下三大要素:随机、双盲——观察者(医生)和被观察者(病人)双方都不知道被观察者所属的对象组、大样本;同时要设置三组实验:对照组(不治疗)、安慰剂组(吃安慰剂)、治疗组(吃药)。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安慰剂组实际上给的是淀粉,但在外观上应与真药完全相同D.“大样本”排除了偶然性,“随机”排除了个体差异,“双盲”排除了主观偏向【答案】A【解析】【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评估某种口服新药的疗效,所以实验自变量为是否服用新药,因变量为患者的病症是否缓解。注意题目信息:“随机双盲大样本分组对照试验”需包括以下三大要素:随机:样本选取遵循随机原则。双盲:观察者(医生)和被观察者(病人)双方都不知道被观察者所属的对照组。大样本:试验选取的样本数要尽可能多。因为统计学的“大数原则”告诉我们,样本越大,统计结果越能稀释掉那些特例,也就越能逼近真实情况。【详解】A、选取病人时要避免群体的人为分类,应做到随机性,A错误;B、设置对照组和安慰剂组的目的是依次排除自愈力、心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C、对病人分组给药时,安慰剂组实际上给的是淀粉,但在外观上应与真药完全相同,用来排除心理因素的作用,C正确;D、“大样本”排除了偶然性,“随机”排除了个体差异,“双盲”排除了主观偏向,D正确。故选A。、家畜实行阉割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历史,商代甲骨文就出现了“凸刀”(用刀切除***官)的字样。有实验者先将公鸡去势(切除睾丸),发现其雄性特征明显消失。再将其他公鸡的睾丸植入去势公鸡的腹腔(并没有与神经连接),发现公鸡的特征又逐步恢复。关于该实验的相关分析,错误的是():..“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雄激素能维持雄性特征【答案】D【解析】【分析】1、加法原理是给研究对象施加自变量进行干预。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某一变量会产生什么结果,即知道自变量,不知道因变量;2、减法原理是排除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同时尽量保持被研究对象的稳定。具体而言,结果已知,但不知道此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确切的原因变量。【详解】A、本实验中去除睾丸体现了“减法原理”,再将睾丸植入体现了“加法原理”,A正确;B、本实验对照组的设置最好是做手术但不切除睾丸,从而排除手术本身的干扰,B正确;C、摘除睾丸后雄性特征消失,可初步确定睾丸的功能,C正确;D、本实验仅能说明睾丸可能向血液释放某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能维持雄性特征,但不能证明该物质是雄激素,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分),玉米有非甜、微甜和超甜之分。当细胞内不存在酶1时,玉米表现为非甜。当细胞中存在酶1时,玉米才具有一定的甜度,其中微甜玉米中含有酶2,超甜玉米中不含酶2,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现将两株纯合的超甜玉米杂交,所得F全部为微甜玉米,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和突变,回答1下列问题:(1)自然界中,超甜玉米存在________种不同的基因型。根据题意分析,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F的微甜玉米自交,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1(2)现让植株甲(基因型为AAbbDD)和植株乙(基因型为aabbdd)杂交,所得的F表现为________,1让F自交,所得F中的超甜玉米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12:..(3)上述玉米甜味形成过程中,体现出的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有________(答出1点)。【答案】(1)①.5②.aaBBdd×aabbDD③.微甜∶超甜=9∶7(2)①.非甜②.1/4(3)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一个性状可能会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在基因B和D的作用下,控制合成酶2,在酶2的作用下,蔗糖转化为淀粉;基因a控制合成酶1,在酶1的作用下,淀粉转化为蔗糖。【小问1详解】由题意可知,非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_,微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_D_,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_、aaB_dd、aabbdd。超甜玉米的基因型共有5种。由亲本及F表型可推知,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BBdd×aabbDD,F11(aaBbDd)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微甜∶超甜=9∶7。【小问2详解】植株甲(AAbbDD)和植株乙(aabbdd)杂交,所得的F(AabbDd)表现为非甜,F(AabbDd)自交所得11F为1AAbbDD、2AabbDd、laabbdd,F中超甜玉米占1/4。22【小问3详解】上述玉米甜味形成过程中,体现出的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有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②一个性状可能会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总是:(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就形成__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这说明种群b和种群c之间已产生了_________。(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调查,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__________(填“发生”或“没有发生”)进化,理由是____________。:..(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______及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答案】①.地理隔离②.生殖隔离③.没有发生④.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⑤.种群⑥.自然选择⑦.自然选择⑧.隔离【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就形成了地下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这说明种群b和种群c已产生了生殖隔离。(2)第一年基因型号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1/2=20%,d的基因频率为1?20%=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1/2=20%,d的基因频率为1?20%=80%。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发生进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回答相关问题。(1)图甲中,a表示呼吸系统,b表示___________系统,c表示泌尿系统。图甲表明内环境是____________的媒介。(2)正常情况下,图乙____________液中的CO浓度最高。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2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以与血液中的NaHCO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3(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下进行。(4)若图乙中组织细胞为肝细胞,肝炎病人化验时,需抽取相当于图中________(A液或B液或C液)液体,会发现此液体中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的___________。【答案】(1)①.消化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D(3)①.理化性质②.化学成分③.神经-体液-免疫(4)①.B液②.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解析】【分析】1、分析图甲:内环境通过a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a是呼吸系统;外界的养料通过b系统进入循环系统,b是消化系统;代谢废物由c排

安徽省安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学业质量检测生物试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屁孩
  • 文件大小2.28 MB
  • 时间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