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训诂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训诂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是由【雨林书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训诂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精选文档精选文档1精选文档训诂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课中的运用所谓训诂方法,就是利用汉语语言学和其余一些有关的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成就来正确地探究和解说古代文件词义的方法。它主要包含:(1)训诂与文字学联合:以形索义;(2)训诂与音韵学联合:因声求义;(3)训诂与词汇学联合:寻规律以求词义;(4)训诂与语法学联合:明语法以求词义;(5)训诂与修辞学联合:由修辞以求词义;6)训诂与历史学联合:据史料以求词义;(7)训诂与校勘学联合:考异文以求词义;(8)训诂与逻辑学联合:用逻辑以求词义。本文拟就中学课本文言文说明中的某些问题,联合上述八种训诂方法来说说训诂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课中的运用。一、以形索义以形索义,是经过对汉字形体结构剖析来探究和解说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运用以形索义的方法应按照两条原则。一是字形要能反应本意,本意要与字形吻合,即要能证明造这个字时,是依据这一意义来构形的。为达此目的,我们所依照的字形应是较古的文字。二是探究本意一定参证于文件语言,即本意不单要与字形联合,还一定是在文件语言中有过用例。参证文件语言来探究词的本意,能够防止望形生训。下边我们运用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来议论中学文言文中的一条说明。第1页/共11页精选文档精选文档11精选文档《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高中语文第二册注:“军,驻军,动词。”余行达主编《古代汉语》(东北师范大学第一版社1989年版):“在非判断句中,名词如做谓语,活用成了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做谓语,意为驻军。”中学语文和余行达主编的《古代汉语》都把“军”解说为“驻军”,但前者认为“驻军”是“军”的固定义项,尔后者认为“驻军”是“军”的暂时意义,即名词“军”活用为动词时所暂时拥有的意义。孰是孰非?对此,我们能够经过“军”字的形体结构剖析来予以说明。《说文》:“军,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车,兵车也。”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字从车,从@①,会心。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因而可知,“军”本为动词,本意是“包围”。将兵车围成一圈时,自然是表示军队驻扎下来准备宿营,所以,“军”引申有“驻扎;驻军”义。是谁将兵车围成一圈呢?自然是军队,所以:“军”又引申有“军队”义。因而可知,军的“驻军”义和“军队”义都是由本意“包围”引申出来的。既然“军”本为动词,那么“军”表示“驻军”义时自然就不是“名词活用成动词”了。由此可知,语文课本的说明是正确的,而余行达主编的《古代汉语》的解说是不正确的。二、因声求义因声求义,是经过对汉字声音线索剖析来探究和解说词义的训诂方法。它主假如用来推求语源、解说联绵词和解决文精选文档精选文档3精选文档第2页/共11页精选文档精选文档11精选文档字上的通假问题。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应按照两条原则:一是以古音(即上古音)为依照,由于绝大部分的同源词在上古时已经形成了,训诂学里说某字与某字音同或音近,也是就上古音而言的;二是以文件语言为依照,以防止滥用声训而流于主观臆断。下边我们运用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来考据一条词义。归有光《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高中语文第五册1984年版和1987年版皆未给此中的“借”字作注,其余古文选本亦不注。仿佛“借”就是此刻的“借进”。其实否则。归有光为何要把借来的书入满自己的书架呢?这合情理吗?按,“借”上古属铎部精纽,“藉”上古属铎部从纽,所以“借”能够通“藉”,为叠韵通假。比如《诗·大雅·抑》:“借日未知。”《汉书·霍光传》引《诗》作“藉”;《荀子·大概》:“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战国策·秦策》:“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粮者也。”“藉”本意是古代祭祀朝聘时陈设礼物的垫物。《说文》:“藉,祭藉也。”既然是垫物,他物即可置之其上。如《文选·孙绰〈游露台山赋〉》:“藉萋萋之纤草。”李善注:“以草荐地而坐曰藉。”由此可知,“借书满架”就是“藉书满架”,直译就是“置放的书排满了书架”。三、寻规律以求词义寻规律以求词义,是经过探访古代汉语里词的内部结构、词精选文档精选文档5精选文档第3页/共11页精选文档精选文档11精选文档的产生与发展和词义演变等规律来探究和解说词义的训诂方法。经过探访古汉语词汇的内部结构规律,我们能够防止把古文中两个单音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的现象;经过探访古今词汇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我们能够认识一些古语词的意义;经过探访词义演变的规律,我们能够认识某个词在古代拥有哪些意义,为何会拥有这些意义,能够认识同源词的孳乳状况,能够认识古今词义的差异状况。运用寻规律以求词义的方法来探究和解说词义应按照两条原则:一是以古训为依照,这是由于作古训的先代学者,特别是“汉儒去古未远,经生们所说的故训常常是口口相传的,可信的程度较高”(注: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0年版,343页。);二是注意词义的时代性,由于“古代汉语”是一个特别广泛的看法,在古代汉语范围内,各个时代的词义是有差其余,不明乎此,则常常可能致使此后起之古义解说更早之古义。下边我们运用寻规律以求词义的训诂方法来议论中学文言文中的一条说明。《史记·屈原传记》“不获世之@②垢。”高中语文第六册注:“不沾染凡间的污垢。”按,这类解说虽文意可通,然“获”并没有“沾染”义,此属望文生义。《广雅·释诂三》:“获,辱也。”王念孙《念书杂志·史记第五》对这句话是这样解说的:“获者,辱也。言不为滋垢所辱也。”课本亦采此说。精选文档精选文档7精选文档第4页/共11页精选文档精选文档11精选文档四、明语法以求词义明语法以求词义,是经过语法剖析来探究和解说词义或句意的训诂方法。杨树达先生说:“治国学者必明训诂,通文法。近则益觉此二事相须之重要焉。盖明训诂而不通文法,其训诂之学必不精;通文法而不明训诂,则其文法之学亦必不至也。”(注: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序例》,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运用明语法以求词义的方法来探究和解说词义和句意应按照两条原则:一是注意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二是注意对古汉语语法进行断代研究。下边我们运用明语法以求词义的训诂方法来议论中学文言文中的一条说明。《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不厌其烦,何有于我哉?”初中语文第一册注:“何有于我哉,哪同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按,这类解说盖本于朱熹《论语集注》。朱熹云:“‘何有于我哉’,言何者能有于我也。三者已非贤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也。”但是这类解说既不合古汉语语法,又有悖于史实。下边我们仅从语法方面来解说。“何有”即“有何”,此中的“何”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何有”在古代汉语里又是一种表示反问的****惯说法,其意思较灵巧,能够依据上下文意而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等。下边仅以“何有”作“有什么困难”讲为例来加以说明。精选文档精选文档9精选文档第5页/共11页精选文档精选文档11精选文档《左传·僖公九年》:“入而能民,土于何有?”杜预注:“能得民,不患无土”所以,“土于何有”就是“获得土地有什么困难呢”。《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集解:“何有者,言不难。”所以,“何有”就是“(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呢”。《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朱熹集注:“何有,言不难也。”所以,“于王何有”就是“关于称王天下有什么困难呢”。至于“何有于我哉”,《论语注疏》云:“此章仲尼言己不言而记识之,学古而心不厌,教诲于人不有倦息。别人无是行,于我,我独有之。故曰’何有于我哉?’”刘宝楠《论语正义》云:“与上篇’为国乎何有‘、’于从政何有’、’何有’,皆为不难也。”值得注意的是,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1978年版)对这句话说明为:“在我这里有什么呢?这就是说,这三件事我都没有。”而在《古代汉语》(订正本)里则改注为:“对我来说有什么呀?也就是说,这三件事对我来说都不难。”因而可知,“何有于我哉”就是“(这)对我有什么困难呢”。五、由修辞以求词义由修辞以求词义,是经过修辞方式剖析来探究和解说词义或句意的训诂方法。运用由修辞以求词义的方法来探究和解说词义或句意应按照两条原则:一是注意划分修辞方式与一精选文档精选文档11精选文档第6页/共11页精选文档精选文档11精选文档般表达方式,二是注意参证于史实。下边我们运用由修辞以求词义的训诂方法来议论中学文言文中的一条说明。司马光《训俭示康》:“人皆嗤吾固陋。”高中语文第二册注:“嗤吾固陋,嗤笑我执拗不大方。”按,这里的“固”不宜取“执拗”义,由于衣着朴实根本不存在能否“执拗”的问题,不过可能让人误会为“小气”。“陋”有“小气”义,比如《吕氏春秋·节丧》:“侈糜者认为荣,俭节者以为陋。”李白《赵公西侯新亭颂》:“俭则不陋,丽则不奢。”“固”有“陋”义,即“小气”义。《广雅·释言下》:“固,陋也。”《论语·述而》:“奢则不逊,俭则固。”意思是,豪侈就显得骄傲,节约就显得小气。因而可知,“固陋”在这里是运用了同义连用的修辞方式,即“小气”的意思,“嗤吾固陋”,就是嗤笑我小气。六、据史料以求词义据史料以求词义,是依照与古代社会生活有关的史料来探究和解说词义的训诂方法。运用“据史料以求词义”的方法来探究和解说词义应按照两条原则。一是“内证”与“外证”相联合,兼及“佐证”。我们在探究和解说某个与古代社会生活有关的词语的意义时,最好尽量从本文或本书以及作者的其余作品中去找寻史料来加以训释,这即是内证;同时还能够从同一时代的其余作品以及后辈撰写的反应同一时代历史的作品中去找寻史料来加以训释,这即是外证;也能够从较早精选文档精选文档13精选文档第7页/共11页精选文档精选文档11精选文档或较晚的作品中去找寻史料来加以训释,这即是佐证。二是以发展的看法来对待史料。社会生活是发展变化的,前一时代的典章制度到了后一时代可能发生一些变化,这类现象也必定反应到语言中来。所以,我们要以发展的看法来看待某些史料,以防止“以今证古”或“以古证今”的现象。下边我们运用据史料以求词义的训诂方法来议论中学文言文中的一条说明。贾谊《论积贮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高中语文第三册1984年版)注:“年景坏,不可以纳税,(朝廷)卖爵位(来增添收入)、(百姓)卖儿女(来度过日子)。不入,指百姓纳不了税,卖爵,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位以收取钱财的制度。”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请卖爵子:恳求卖掉自己的爵级或儿子。秦汉时有恩赐爵级的制度,所以百姓也能够有较低的爵级。这类爵级能够转卖。”“卖爵”的主语是“朝廷”仍是“百姓”?这里有两种完整不一样的解说,孰是孰非?我们能够据史料来求词义。第一,汉代百姓是能够获得爵的,其得爵的方式主要有三。一是赏给。据《汉书·惠帝纪》载:“孝惠即位,赐民爵一级。”二是用钱买。《汉书·惠帝纪》:“民有罪得买爵三十级免得死罪。”三是“入粟受爵”。这是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提出的主张,“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于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医生,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精选文档精选文档15精选文档第8页/共11页精选文档精选文档11精选文档(《汉书·食货志上》)。其次,百姓获得爵级后,是能够转卖的。《史记·文帝本纪》:“后元六年,大旱,蝗,发仓庾以振民,民得卖爵。”《索隐》引崔浩:“富人欲爵,贫人欲钱,故听买卖也。”可见《古代汉语》的说明是对的。此后1991年第一版的高中语文第四册改注为:“请卖爵子,(百姓)用爵位和儿女换钱(以度荒年)。汉朝,人民的爵位能够买(包含由政府手中买)卖。”这就注对了。七、考异文以求词义考异文以求词义,是经过比较、考究同一文件的不一样版本中用字的差异,或原文与引文用字的差异,或同一资料在同时之书顶用字的差异,来探究和解说词义的训诂方法。考异文以求词义的方法主要用来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校正误字,二是辨别异体字,二是了然通假字,四是同源字的通用和同义词的替代来解说词义。运用这类训诂方法应按照正确分辨异文资料的原则,即要正确分辨异文资料的类型,不要把异体字、同源字、通假字、同义词等看作误字办理,也不要把通假字看作同义词、同源字办理,等等。下边我们运用考异文以求词义的训诂方法来议论中学文言文中的一条词义。《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高中语文第一册未给此中的“以”字作注,其余有关古文选本亦未作注,仿佛它与介词“以”同样而无需作注。其实,不论精选文档精选文档17精选文档第9页/共11页精选文档精选文档11精选文档用介词“以”的哪一种用法来解说此处的“以”,都不稳当。按,“以”通“似”。从异文资料来看,《汉书·高帝纪上》:“乡者夫人儿子皆以君。”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以或作似。”《史记·高祖本纪》作“皆似君”。从古代训诂资料来看,《玉篇·人部》:“以、似,二同,像也。”从语音方面来看,“以”上古属之部喻纽,“似”属之部邪纽,所以“以”可通“似”,为叠韵通假。因而可知,“以秦王之威”,意思是“像秦王那样的威风”。八、用逻辑以求词义用逻辑以求词义,是运用逻辑推理并按照逻辑思想规律来探乞降解说词义的训诂方法。这类训诂方法主要用来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于探究和解说语言中的词义,即词的归纳义;一是重视于探究和解说语言中的词义,即词的详细义及语境义。运用这类训诂方法应按照充分据有文件语言资料的原则。下边我们运用用逻辑以求词义的训诂方法来议论中学文言文中的一条说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高中语文第一册注:“按兵束甲,放下武器,捆起铠甲,意思是休战言降。”假如仅从上下文意来看,课本的说明是说得过去的,但是当我们运用归纳推理来观察“按兵”一词的意思时,就发现“按兵”其实不是“放下武器”,而是“止住军队”。“按兵”又常写作“案兵”。比如:《宋书·武帝纪上》:“我案兵坚阵,勿与交精选文档精选文档19精选文档第10页/共11页精选文档精选文档11精选文档

训诂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雨林书屋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