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大学生军事理论教案之一:
中国国防概述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王文臣
目的:了解国防的含义,弄清国防与国家的关系,了解我国国防历史,通过国防历史的启示,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国防热情,树立刻苦学习,早日成材,报效国家的崇高理想。
内容:
一、国防的内涵与外延
二、国家与国防的关系
三、国防的基本特征
四、国防的地位和作用
五、我国国防历史及其启示
时间:
【教案正文】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正像孙子兵法开篇所言:“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和国防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军民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
回首古今中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国防的内涵与外延
(一)国防的含义
一提起国防,许多人直接联想到战争、军队和军人。认为国防是军队和军人的事,这是一个误区。国防概念的起源很早,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我国的文字形成过程中也有所体现。在甲骨文中的“国”字,其造字是由“戈”、“口"、“—”、“囗”组成,“戈”代表武器,既武力;“口”代表人口;“—”代表土地;“囗"代表城池、疆土。即以武力保卫人口、土地、城池之意。从“国"字的构成,可以看出,国防具有保卫国家领土,防备侵略的含义.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但国家的含义不仅如此。让我们回顾一下国防的起源,来进一步了解国防的含义.
大家都非常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是孙子的第21代玄孙.“国防”一词最早就是由孔融提出的。一千多年前南宋范晔(公元398—445)所写的《后汉书孔融传》。书中写到,孔融向汉献帝进谏说:“臣愚以为宜隐郊祀之事,以崇国防.”意思是说,为了维护安全,避免发生动乱,巩固政权,国家应该减少祭祀等大规模的集会行动。这里所说的“国防”显然是指国家对内防止动乱、巩固政权的功能。
从骨古文中“国”字具有防备外来侵略的原始寓义,到孔融提出防止内乱的“国防”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国防具有广泛的内涵和外延.
我国《国防法》对国防的定义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国防是指“国防,是指国家为了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活动,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二)国防的类型
世界各国的国防建设情况不同,集中表现为国防类型的不同。当今世界国防的类型有哪些种类,:“国防的基本类型”.理论界认为:当今世界国防分为四类基本类型:扩张型、联盟型、中立型、自卫型。
扩张型的国防,奉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国家,以国家安全和防务需要为幌子,将其他国家和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对其进行侵略颠覆或渗透。美国是扩张型国防政策的典型代表。
自卫型国防,以防止外敌侵略为目的,在国防建设上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广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与支持,维护本与稳定。第三世界国家多是自卫型。
联盟型国防,为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以结盟的形式联合他国进行防卫。联盟型国防又可分为一元体系联盟和多元体系联盟。前者以某一大国为盟主,其余国家处于从属地位;后者的联盟则是伙伴关系,通过共同协商确定防卫大计。前苏联华沙条约国、以美国以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等属联盟型国防.
中立型国防,是指一些中小发达国家为保障本中立政策。执行中立型国防的国家,有些采取完全不设防的形式;有的则全民防卫,通过高度武装来确保中立。瑞士等国是中立型。
我国国防属于自卫型。在2000、2002、2004年中与发展的愿望,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二、国家与国防的关系
国家与国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国防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国防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它担负着三个基本职能:其一,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其二,从宏观上组织发展本国经济,以求得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其三,抵御外国的侵略和颠覆,,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建立巩固的国防。有国无防就不能立国,国防薄弱就无力抵御外来的侵略。
从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国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二)国防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
国防为国家和民族提供安全保障,并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服务。主权、生存、发展,这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利益。这一利益的获得,赖于国防的有力保障。如果没有坚强的国防,国家陷入战争与动乱之中,经济建设无法正常进行,维护国家利益也就无从谈起。所以,,防御国外敌人的颠覆活动和可能的侵略,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而且还担负对内职能,维护国家内部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另外,从一定意义上说,国防还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先导,如为适应现代国防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国家的性质、制度、政策决定着国防建设
国防是为维护国家利益服务的。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利益目标。、,国防建设最终是由国家的性质、制度和政策决定的。例如,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由于所谓的全球利益,其国防政策因而也具有扩张性和侵略性,,在等互利,因而,国防建设在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以反侵略和自卫为目的。
(四)国家综合国力制约着国防实力的发展
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弱,军事力量不是唯一标准,还涉及到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长期以来,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但不是一个综合国力大国;俄罗斯是军事大国,但也不是一个综合国力大国。一手软一手硬是不行的。
尤其是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大经济的基础上的,社会诸方面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关的有机整体,国防只有成为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可能具有无穷的威力。因此,我们要树立一个大国防观,将国防建设放入整个国家乃至人类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思考、规划。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三、国防的基本特征
现代国防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国防观念和国防实践活动。现代国防绝非单纯的武力较量,而是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以军事手段为主,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文化等多种手段配合下进行的总体较量。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现代国防的主体是军事力量,但它还包括与国防相关的非军事力量,如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它不仅依靠国家的现实实力,还依靠国家的潜力,以及将潜力转化为现实实力的能力。诸如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产能力、人口数量和质量、科技和文化水平、交通运输、通信状况、国家政策、管理能力、国际关系和国际地位等。如何充分运用本国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并在战时尽快而有效地使其转化为战争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根本体现.
(二)现代国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又是一种国际行为
一个国家想要持续发展,首要的条件是巩固国防,只有国防巩固了,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制定正确的政策,才能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人民也才能安居乐业。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一个与战争、经济的繁荣与衰退,都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也涉及到国防的方方面面,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局势动荡,该国就得在国防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果别国武力相加,该国就必须进行国防动员,,现代国防作为一种国家基本行为的同时,也日益成为一种国际行为。
朝鲜战争,中国为何派志愿军参战,越南战争,中国为何派兵支援,答案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回顾美国二战后的战争史,美国为何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纠集所谓的联合国军,到大洋彼岸参战?美国为何能纠集多国进行了长达14年的越南战争?美国为何能在联合国的授权下,联合几十个国家对伊拉克发动海湾战争,美国为何能纠集北约多数国家对南联盟发动科索沃战争?美国又为何能绕过联合国,组织美英联军发动伊拉克战争?答案是:利益关系导致了国防、战争是一种国家行动,又是一种国际行为。
(三)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目标
国际政治、经济在现代国防上打下的烙印越来越深刻。由于各国的国家利益不同,特别是经济利益不同,因此,所制定的战略也各有千秋,再加上各国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差异,就使得现代国防呈现出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从范围上,可分为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和全球目标。由于本国在国土之外的经济利益有限,加上自身实力不足,因此,只能将国防目标定位于最基本一个层次上,即自卫目标的国防,着眼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些国家虽然在世界范围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但不奉行扩张政策,或者军事实力达不到全球范围,所以,将防卫目标锁定在本国及周边区域,也就是说,区域目标国防在维护本国安全利益这个层次上再提高一步,努力为本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并扩大自卫的纵深和弹性。少数实力雄厚的国家,国家利益遍及全球,或者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称霸世界的企图,将、稳定和消除战争危险,或进行侵略扩张,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国。
还可从内涵上对国防的目标层次进行分类。一种是基于保证国家生存、民族独立型的国防,称为生存目标;另一种是国家生存无忧,民族独立无虑,国防的目标在于争取一个适合国家发展的空间,称之为发展目标.≠
总的来说,国防因国家性质、制度、.
四、国防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从她诞生之日起,首要的任务,就是固疆强力、抵御外来侵略,巩固新生的政权、保证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国防在国家的职能中,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它与国家利益休戚相关,关系到国家安危、荣辱和兴衰。
(一)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家发展,各国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努力加强国防建设,同时在国民中普遍进行有关维护国家安全的国防教育,使国民树立爱国主义和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观念,保障国家的安全,为国家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二)国防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
“民无兵不安,国无防不立”。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振兴也就没有保障,从我国近代史上有国无防或防而不固的惨痛教训中得到证明。可见,国家独立自主,民族兴旺,离不开整个民族的尚武精神,离不开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国防军和后备力量
(三)国防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建设了相应的国防,国家的其他建设事业才能顺利进行。如果没有巩固的国防。这个国家的政权是无法巩固的,经济发展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国家的生存、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就须有一个能够捍卫国家根本利益的国防。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五、我国国防历史
我国国防的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21世纪,伴随着奴隶制国家夏的出现,作为抵御外来入侵和讨伐他国的工具──国防便产生了。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神州大地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从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国防遗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一)我国古代国防
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
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作为抵御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函产生了。随后的几千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虽然当时的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方面各放异彩,但在国防方面却甚至一致。形成了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影响最深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作。其他影响较大的还有《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十多部。在几千年的军事历史中一直被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著作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大量的军事论述,共同形成了我国军事学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我国国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也形成较为完整的战争观,并提出了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如孙子的“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示战先算”、“伐谋伐交,不战而胜"、“以智使力”等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概括精辟,,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军队编制结构;重视改善武器装备,研制出种类繁多的兵器装备,明确提出把军队的教育训练当作治军的首要任务,以此来提高部队的素质。
历史进入秦、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防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先后兼并六国,结束了历史上的长期分裂局面,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两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上也、,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形成了研究军事战略的“兵权谋",研究战役、战术的“兵形势”,研究军事天文、气象的“兵阴阳”,研究兵器、装备的制造和运用技巧的“兵技巧”,共四大类,,战略思想趋于成熟,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没落时期,但军事上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的发展。,将中从御,结果导致了重文轻武,国防衰落。宋仁宗时期,开办了“武学”,后又设武举,为军队培养、选拔了大批军事人才,同时也繁荣了军事学术。明清两朝将武举推向更深层次,甚至出现文人谈兵、武人弄文的局面,大量军事著作面世,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古代国防理论主要有:“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在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导下,华夏大地消除了无数次外敌入侵带来的战祸,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甚至使国防曾出现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辉煌。
2.古代的兵制建设
兵制即我们常说的军事制度,也称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内容。
中国兵役制度历史概况
夏、商、西周时期,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制度;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实行郡县征兵制;秦汉时期,主要实行征兵制;三国时期,主要实行募兵制,后因战争频繁,人口减少,募兵困难,改行世兵制;隋和唐前期,主要实行府兵制条件下的征兵制,
夏、商、西周时期,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制度。据文献记载,夏朝已有服兵役的人。商朝的军队,除王室的警卫武装外,大多是在战时临时召集的。平民出身的成年男子平时务农,战时出征,战后归农。卜辞中“登人三千”、“登人五千”、“登众"伐某方等,,由民)充当士卒,奴隶一般随军服杂役,没有当兵的资格。兵役分为正卒和羡卒,正卒“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周礼·地官·小司徒》).正卒随时准备出征,羡卒为后备兵。男子20岁开始服军事方面的力役,参加军事训练;30岁授兵器为正卒,出征打仗;60岁免兵役,不再征集。对“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周礼·地官·乡大夫》),打破了奴隶不准当兵的限制。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战国时期,随着宗族组织的瓦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农民成了编户齐民。各诸侯国普遍实行郡县征兵制,按郡、县、乡、里等行政体系征集兵员,农民成为主要征集对象。秦,称为“傅"。傅籍后,须服兵役两年。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有的男子15岁就傅籍,傅籍以后,随时都有被征调从军的可能。此外,魏、齐、秦等国,还采取考选的办法招募勇士从军,如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秦国的“锐士"等.
秦汉时期,主要实行郡县征兵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一步加强了户籍管理制度,征兵制在原秦国旧制的基础上更趋完善。西汉初年,凡17岁(一说20岁)的男子都须向官府登记,从20岁(一说23岁)起服役两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学习骑射等军事技术,称“正卒”;一年守卫京师或戍守边防,称“卫士”或“戍卒”。另有一说,认为服这两年兵役统称“正卒”。士兵服役期满后转为后备兵,随时准备应征,,除实行征兵制外,兼行募兵制,招募善骑射的壮丁从军。东汉末年,由于边事和内乱,征兵困难,征兵制逐渐为募兵制所代替。
三国初期,主要实行募兵制。后因战争频繁,人口减少,募兵困难,改行世兵制。两晋时期,盛行世兵制。士兵之家列为军户,与民户分籍登记,划归军府或州县的军事官员管理。军户世代出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隋和唐前期,主要实行府兵制条件下的征兵制。隋朝规定,民(男子)年18岁为丁,,规定以身体、财力和每户成丁多少为条件,“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议·擅兴》)。一般21岁入军,61岁出军。玄宗先天二年(713),改为25岁开始服兵役,50岁免役。府兵由设置在各地的军府管理,平时散居务农,农隙进行训练,并轮番宿卫京师或戍守边防;战时领命出征。出征时,自备兵器、口粮;战争结束,“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新唐书·兵志》)。唐初,府兵社会地位较高,可免除赋役,征战有功者可得勋级,死亡者家属可受抚恤。高宗显庆五年(660)以后,由于均田制的破坏,优待办法被取消,府兵社会地位下降,导致大批逃亡。玄宗开元十年(722)起,招募壮士补充宿卫,逐步改为主要实行募兵制。
宋朝,盛行募兵制。对应招者,根据身长、体魄和技巧等条件确定等级。凡“亢健者”,编入朝廷直接统辖的禁军;“短弱者”,,由当地部族民众组成。就地执行戍守征战任务的乡兵(亦称民兵),由按户籍抽调的壮丁或招募土民组成,不离本业,不支官饷。士兵与罪徒一样,“皆文其面,以记军号".民以当兵为耻,兵无报国之志。国家养兵虽多,而士气不振,军力衰弱。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元朝和明、清两朝的前、 中期, ,规定15岁以上、70岁以下的蒙古族男子“尽佥为兵”.后因兵源不足,又规定汉人20户出一兵,“丁力强者充军,弱者出钱"(《元史·兵志》)。凡当过兵或“壮士及有力之家"定为军户,世代为兵。 明朝前期,各卫所的军士,少数驻防,多数屯田,农时耕种,农隙训练,,,为补充世兵之不足,曾下令各地组建“民壮”(民兵),由民户的壮丁组成,定期进行训练,战时可调遣从征,事毕归农。后因屯田制遭破坏,军士大批逃亡,,凡16岁(一说15岁)以上的八旗子弟,“人尽为兵”,“三丁抽一",世代相袭。后招募汉人,编成绿营兵,一人在伍,全家编入兵籍,父在子为余丁,父死由子替补,,实行军事改革,招募兵员,编练新军,士兵在常备军中服现役3年后,转为续备军和后备军。
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夏、商、西周时期,一般由国王亲自掌握和指挥,没有形成专门的军事领导机构。春秋末期,实现将相分权治国,以将(将军)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战国时期,,设立了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太尉为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隋朝设立了三省六部制,设兵部专门主管军事。宋朝则设置枢密院作为军事领导的最高机构,主官用文官担任,主要目的是防止“权将"拥兵自重。枢密院有权调兵却无权指挥,将军有权指挥却无权调兵,形成枢密院和将军的相互牵制的局面。各朝代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的做法虽各有千秋,但皇权至上,军队的最终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
在武装力量体制上,秦朝之前武装力量结构单一,一个国家通常只有一支国家的军队。从秦朝开始,国家的政治制度逐渐完善,生产力不断发展,因而,各个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以及驻防地区和担负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种,并对军队的编制体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军械制造和配发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
在兵役制度上,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战争规模小,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封建社会时期,民军制度逐渐演变为与当时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如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兵役制等。
3.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完整word)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城池的建设时间最早、数量最多。城池建筑最早始于商代,随后,城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一直延续到近代。因此,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城池的攻守作战成为主要的样式之一。例如,南京的古城墙遗址,从中华门、汉中中、邑江门、草场门、
长城。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伸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的建筑已经开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国防,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开始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连为一个整体,形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宏伟工程。后经各朝代多次修建连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全长12700余里的万里长城.
。隋炀帝时期,征调大量人力物力,将原有的旧河道上拓宽和连贯,形成运河北起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把南北许多州县连成一线,成为军事交通和“南粮北运”的大动脉,具有重大的军事和经济作用。
古代海防。,倭寇频繁袭扰我沿海地区,明朝在沿海重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新城为骨干,水陆寨、营堡、墩、台、烽堠等相结合的海防工程体系,为抗击倭寇的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
4.古代国防的兴衰
代国防的兴衰是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我们不难发现,当统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时候,国防就强盛;当统治阶级走下坡路,政治腐败,经济衰落,军事孱弱,民族分裂,国内混乱的时候,国防就削弱,就崩溃。
从整个历史来看,我国古代前期,即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盛唐,国防日趋发展,,即从中唐到两宋、到晚清,我国国防便日趋衰败,以至于一触即溃,不可收拾。其间,虽然盛唐之前有两晋的糜烂,中唐以后有明清中前期的振作,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古代国防事业的基本趋势是由弱到强,再从强盛走向衰落.
从汉、唐、明、清等几个大的历史朝代看,国防事业也都是由兴而盛,由盛及衰。其间固然不乏极盛之前的短暂衰落,衰败之后的一时复兴,但终其一朝由盛及衰的基本趋势是没有改变的。
(二)我国近代国防
军事理论课教案集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