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原因及对策12.13.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表现及对策
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当前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一些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预防未成年工作的人员也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上升。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对未成年人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根据县政法部门统计,2008年以来,县公安机关查处未成年人犯罪共93起,打击未成年人犯罪团伙19人。
一、我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
(一)从犯罪性质看,犯罪的新类型比以往明显增多。我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依次排列是:盗窃、抢劫、流氓、***、伤害、绑架等,其中盗窃和抢劫犯罪最为突出,这几年又新添了新的犯罪类型,涉毒、涉枪、赌博、***嫖娼和拐卖人口等犯罪日渐增多。许多未成年人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翁做案手法,呈“英雄”,无所顾忌,不故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未成年人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得重视的是,有的未成年人深受黄色、***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三)从犯罪年龄看,未成年人犯罪主体出现低龄化倾向。据有关数据分析,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未成年人从10
—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四)未成年人犯罪手段向团伙化、***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资料表明,未成年人犯罪中75%属于团伙作案,他们往往是结伙行动、一起作案、一拍即和、一哄而起,互相壮胆,具有纠合性的特点。另外,未成年人犯罪手段也逐步更新。他们在作案时利用科学技术的程度越来越高,***化、智能化、科技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反侦察的手段越来越多,未成年人犯罪方式在不断升级,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五)从犯罪身份看,农民、学生、社会闲散人员居多。他们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薄弱,在实施作案时常常缺乏明确的动机和目的,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从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看,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呈现出片面性和表现性,感情易冲动,作案前缺乏充分的犯罪思想准备,犯罪往往带有突发性、偶发性特点。
二、我县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不时的腐蚀着未成年人纯洁的心灵。
未成年人的生活离不开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惑的大千世界。当今社会难免残留着旧社会的痕迹,在一些阴暗角落滋生蔓延着一些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称和丑恶现象。一是近些年我县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上学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经常逃学,整日无所事事,久而久之走上邪道;二是影视、互联网传播不健康、暴力、***秽等丑恶的东西;三是社会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的影响;四是社会上偷盗、抢劫、黄赌、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的潜移默化,等等,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使部分涉世不深和意志薄弱的未成年人腐化堕落,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另外,遍布中小学校周围的游戏厅、台球厅等更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
2、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不正确的家教在未成年人的心理形***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在行为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秽语连嘴,在家乱摔东西,给未成年人造成心理伤害;二是家庭经济差,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造成未成年人去偷、抢;三是“高压型”教育方法,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畸形;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是“溺爱型”教育方法,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养,娇生惯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六是“放任型”教育方法,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未成年人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睹,久而久之,使他

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原因及对策12.13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136365664
  • 文件大小57 KB
  • 时间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