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稻虾专用肥生产及应用技术规程 】是由【书籍1243595614】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稻虾专用肥生产及应用技术规程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I
ICS
CCS B50
SSSAP
团 体 标 准
T/SSSAP XXXX—2024
稻虾专用肥生产及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pecial fertilizer for rice and shrimp
(征求意见稿)
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
安徽省土壤学会 发 布
T/SSSAP XXXXX—2024
III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鹅粪无害化堆肥腐熟工艺流程、有机无机复混肥料配制和稻虾专用肥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施用方法等技术规程。
本文件适用于以鹅粪、农作物秸秆、食品加工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经发酵腐熟和腐殖化处理后,添加无机肥料、玉米发酵料、鱼粉、多种维生素、多种氨基酸、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按比例均匀混合、制粒而成的稻虾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广泛应用于稻虾共作田中,其营养全面,保持水体的肥、活、嫩、爽,提高小龙虾品质和产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0287 农用微生物菌剂
GB 38400 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GB/T 5918 饲料产品混合均匀度的测定
GB/T 6432 饲料中粗蛋白的测定 凯氏定氮法
GB/T 6433 饲料中粗脂肪的测定
GB/T 6434 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测定 过滤法
GB/T 6438 饲料中粗灰分的测定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8573-2017 复混肥料中有效磷含量的测定
GB/T 8576 复混肥料中游离水含量的测定 真空烘箱法
GB/T 17767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测定方法
GB/T 18877-2020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GB/T 肥料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GB/T 肥料中蛔虫卵死亡率的测定
GB/T 22924 复混肥料中缩二脲含量的测定
GB 24890-2010 复混肥料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GB/T 24891 复混肥料粒度的测定
NY/T 525 有机肥料
NY/T 496 肥料合理施用准则 有机肥料
NY/T 1978 肥料 汞、砷、镉、铅、铬含量的测定
DB53/T 982-2020 畜禽粪便好氧堆肥化操作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aerobic fermentation
又称为高温好氧堆肥,指在氧气充足条件下,通过好氧微生物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中有机物进行吸收、氧化以及分解的过程,其代谢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水,产物为有机肥。
organic fertilizer
鹅粪和秸秆按一定比例混合辅以微生物菌剂进行高温好氧堆肥,经发酵腐熟而成的含碳有机物料。发酵过程中有机物充分矿化分解,同时粪便中携带的病害、寄生虫卵得到有效杀灭。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organic 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由有机物质和无机肥料以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肥料,其营养均衡全面,满足作物短长期营养需求,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肥力。
稻虾专用肥 rice shrimp fertilizer
应用于稻虾共作田,可同时满足水稻和龙虾生长的有机无机肥料。除了含有氮、磷、钾营养元素外,还含有聚磷酸铵、腐殖酸、微量元素、氮肥增效剂、海藻酸等。
4 鹅粪好氧堆肥
T/SSSAP XXXXX—2024
III
原料配比:粉碎后秸秆与鹅粪混合过程中,将鹅粪和秸秆按照干物质重量百分比为65~80%、20~35%的比例混合加入一定量的微生物菌种,充分搅拌均匀;不同物料间配比和C/N、水分要求需根据无害化处理工艺进行调节,混合物料的C/N比在25-35,水分在55%-70%之间。
鹅粪、秸秆高温好氧堆肥工艺流程见图1。其中一次发酵又称为主发酵过程,包括升温、高温、降温三个阶段,以实现物料的无害化为目标;二次发酵又称为后腐熟过程,以提高堆肥腐熟度为目标。
二次发酵
鹅粪
辅料
预处理
一次发酵
有机肥加工
菌剂
图1 秸秆好氧发酵肥料化利用工艺流程
升温阶段:建堆后堆体温度需在48 h内升高到55 ℃以上,如果升温过慢或达不到55℃则表明物料配比不合理需要重新调整。
高温阶段:物料温度需在55-70 ℃维持7-12 d左右,期间机械翻堆频率为1次/1 d,如果物料温度超过70 ℃应增加翻堆频率,或有条件的可配合强制通风以适当降低堆肥温度。
降温阶段:物料温度低于55 ℃并持续下降,期间机械翻堆频率为1次/3-5 d,当物料温度低于45 ℃时即可进入二次发酵阶段进一步腐熟陈化。
二次发酵阶段应不少于20 d,期间机械翻堆频率1次/5-7 d。可接种具有纤维素、木质素降解功能的菌剂,以促进秸秆堆肥的腐殖化过程提高肥效,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应符合GB 20287的要求。
5 稻虾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配制
,有机肥质量要求和理化性质应满足NY/T 525的要求。
,搅拌均匀,无机化肥选用氮素、过磷酸钙、氯化钾。调配成有机无机复混肥,其氮磷钾养分比例为16∶4∶10,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0%,其他相关技术指标应满足GB/T 18877-2020 的要求。
、饲料级矿物质和氨基酸、玉米发酵料、鱼粉,调配成稻虾专用肥,上述辅料的添加量分别占稻虾专用肥质量的1~2%、2~3%、3~5%、3~5%。
,生产稻虾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其中有机肥、氮素、过磷酸钙、氯化钾、腐殖酸、饲料级矿物质和氨基酸、玉米发酵料、鱼粉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55~70%、15~25%、5~10%、5~10%、1~2%、2~3%、3~5%、3~5%。
:增添适量添加剂,用造粒机将混合物料制成圆形颗粒。
:利用滚筒式干燥器将圆形颗粒肥料干燥至含水率低于10%。
:根据不同饲喂对象筛分不同粒径的肥料颗粒,计量包装入库的所有颗粒肥料粒径需≤,不在此范围的应重新回收造粒。
、造粒、干燥、筛分等程序生产稻虾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产品质量需符合GB/T 18877的要求。
6 稻虾专用肥技术要求
所有原辅料应符合其相应质量标准和国家或行业强制性要求,不得使用非饲用物质,不得违规使用饲料添加剂和其他化学物质。
T/SSSAP XXXXX—2024
III
碎粒专用肥、颗粒专用肥和膨化颗粒专用肥无异味、异臭,外观色泽一致,无霉变、结块现象。目视、鼻嗅测定。
根据小龙虾饲喂阶段不同,将稻虾肥产品分为虾苗配合饲料、幼苗配合饲料、成虾配合饲料三类,其对应的饲喂对象分别为体重为 以下的虾苗、~、。
产品粒径与粒长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产品粒径与粒长
产品名称
饲料类型
粒径(mm)
粒长
虾苗配合饲料
碎粒饲料
-
-
幼苗配合饲料
颗粒饲料
~
~
成虾配合饲料
颗粒饲料
~
~
虾苗配合饲料
膨化颗粒饲料
~
~
幼苗配合饲料
膨化颗粒饲料
~
~
成虾配合饲料
膨化颗粒饲料
~
~
虾苗配合饲料
软颗粒碎料
-
-
幼苗配合饲料
软颗粒碎料
-
-
产品应混合均匀,其变异系数(CV)≤10%。
颗粒饲料和膨化颗粒饲料含粉率≤1%。
(溶失率)
颗粒饲料和膨化颗粒饲料在水中浸泡120min,溶失率≤5%。
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除蛔虫卵死亡率、粪大肠菌群数、砷、镉、铅、铬、汞、钠离子、缩二脲以外的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按GB38400的规定执行。
产品成分分析保证值见表2。
表2 产品成分分析保证值
成分指标
虾苗配合饲料(%)
幼虾配合饲料(%)
成虾配合饲料(%)
粗蛋白质,≥
粗脂肪,≥
粗纤维,≤
粗灰分,≤
赖氨酸,≥
钙
~
~
~
总磷
~
~
~
7 稻虾专用肥试验方法
一般规定
除粒度外,其余项目均做两份试料的平行测定。
外观
目测法
总氮含量
T/SSSAP XXXXX—2024
III
按GB/T 17767的规定进行测定。
有效磷含量
按GB/T 8573-2017 的规定进行测定
总钾含量
按GB/T 17767的规定进行测定。
有机质含量
按GB/T 18877-2020的规定进行测定。
水分
按GB/T 8576的规定进行测定。
粒度
按GB/T 24891的规定进行测定。
粪大肠菌群数
按GB/T 。
蛔虫卵死亡率
按GB/T 。
氯离子含量
按GB 24890-2010的规定进行测定。
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
按GB 38400的规定进行测定。
缩二脲含量
按GB/T 22924的规定进行测定。
8 稻虾专用肥的田间施用
春季小龙虾养殖期:3月底~5月底,每5天向稻田中央水草空挡区及沟边浅水处均匀投放稻虾专用肥,每次每亩施用2公斤,为龙虾提供食物同时肥水培藻。小龙虾放养前,水质要嫩、肥、活、爽。
每年6月中上旬进行水稻移栽时,稻虾专用肥作水稻基肥,每亩施用20~30公斤,撒施。
水稻分蘖期每亩施用5~10公斤稻虾专用肥。
水稻穗期每亩施用10~15公斤稻虾专用肥。
在水稻收获后稻田留茬的同时辅以水草种植,水草可以选择伊乐藻、浮萍,同时每亩施用10~15公斤稻虾专用肥,以加速稻草腐烂,为养殖虾的下一季生长提供必要的浮游生物和饵料。完成肥水后即可投放虾苗。
稻虾专用肥均匀撒施于水体中,可施加适量硅肥、锌肥等有益元素肥。
稻虾专用肥生产及应用技术规程
稻虾专用肥生产及应用技术规程
稻虾专用肥生产及应用技术规程
稻虾专用肥生产及应用技术规程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