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高一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是由【xinyal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一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四单元
灯下漫笔(节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2.让学生掌握由小见大、由事人理的写法,进而领会文章主旨。
3.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由小见大,由事人理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互动设计1] 每课一诗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①,风雨如磐暗故园②。
寄意寒星荃不察③,我以我血荐轩辕④。
[注释] ①灵台,心灵。语出《庄子·庚桑楚》“不可内(纳)于灵台”之句。神矢,爱神之箭,故事出于罗马神话。这里诗人把神矢比作受到革命思想影响而激起的爱国热情。②磐,扁而厚的大石头;故园,指祖国。比喻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之下,人民正遭受苦难。③寒星,宋玉《九辩》有“愿寄言夫流星兮”之句,这里的寒星当从流星转化而来。荃不察,屈原《离骚》有“荃不揆(察)余之衷情兮”之句。荃,香草名,屈原把它比作国君,鲁迅这里借指祖国人民。不察,不理解。全句说,我的爱国热情还不被祖国人民理解。④荐轩辕:荐,奉献;轩辕,黄帝被称为轩辕氏,传说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故人们常用轩辕指祖国。
[点拨]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首句即写出了自己被革命思想激起的爱国之情,是那样深沉、炽烈。第二句写了祖国此时的处境。祖国命运的艰险暗淡,人民的无尽灾难,时时刺痛着作者,本句也正好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然而,这份赤诚之心却还没有被祖国人民所理解,从而在第三句中流露了作者的苦闷心情。最后一句体现了作者把生命奉献给祖国人民的决心,这从作者的实际行动中可以得到验证。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比喻。典故和比喻本身就有一定的思想性,诗人借来又融进自己的主体意识,使典故、比喻生发新意,显得更有深度和广度,因此更加凝炼,更有概括力。
[互动设计2] 激趣导入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的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鲁迅照片并付上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及其一生事业作了崇高的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感受鲁迅跳动的心脉。
背景介绍(出示课件)
本文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的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他们畏惧、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作为当时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先生,从旧营垒中走来,以其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把矛头直指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中国社会的“吃人”本质。
在这篇杂文中,作家不仅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的特点,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具有劣根性的国民,批判了他们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这种视角可以说贯穿了
鲁迅先生文学创作的始终。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3] 理解文题
“漫”即不受拘束,随意。漫笔即随手写来,没有固定格式的文章。本文写于夜间,鲁迅曾说自己是个“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这篇文章独具“夜眼”,对当时的社会和历史有独特的发现。
[互动设计4] 听读课文
第一遍听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领会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第二遍,学生默读,教师投影相关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累坠(léi) 嗜好(shì) 兑现(duì) 折价(zhé)
钦定(qīn) 胪欢(lú) 数见不鲜(shuò)(xiān)
灾殃(yāng) 国粹(cuì) 妇孺(rú) 不肖(xiào)
编纂(zuǎn) 直截(jié)了当 莫名 (míng)其妙
厘(lí)定 发祥(xiáng) 时日曷(hé)丧
(2)解释下列词语。
蒸蒸日上:比喻事业天天向上发展。
时日曷丧:这样的时代或社会为何还不结束。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心悦诚服:真心实意地服从或佩服。
[互动设计5]剖析思路
从时间上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构思全文的?按这个顺序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大部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点拨] 按现实、历史、现实、未来的顺序构思全文。
本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一(1—5):叙述小事,得出感想。
二(6—11):回溯历史,指出实质。
三(12—14):讽刺现实,发出号召。
[互动设计6]感情把握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同时,作者还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思考国民性问题。
本文谈沦的对象涉及三方面:对老百姓,作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用鲁迅的话概括);对统治者,作者是无情的嘲讽;对中国社会,作者是期盼。因而,全文的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于一体。
[互动设计7]研读探究
(要求学生带着疑问,速读课文。小组交流、探讨。)
(1)作者是由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的?(投影)
[点拨] 通过一件日常生活小事(钞票打折换银元吃了亏反而非常高兴) 引出来的。钞票贬值是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的一件大家都曾遇到过的小事,作者谈得轻松,读者看得轻松,感觉似乎是一位家庭主妇在为菜市涨价发牢骚。
进一步提问:同样的现银,以前感到“沉重累坠”,后来又“沉垫垫地觉得安心”,这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由此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点拨] 同样是现银,同样的沉,但却反映了“人”(老百姓和作者)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当钞票“蒸蒸日上”时,银元装在怀中,却只觉得“沉重累坠”; 当钞票大打折扣,六折、七折后换成了
银元,可这时“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这里,作者关于人对外在事件内心感受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作者正是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洞悉到百姓的奴性心态,现银沉重,心情更沉重,这沉重的心情促使作者思考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重大问题。作者由此得出: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提问:“钞票打折换银元吃了亏反而非常高兴”与“人变成了奴隶贱了身反而万分喜欢”有何相似处?
[点拨] 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2)文章第四、五段在内容上有着怎样的联系?(投影)
[点拨] 第四段着重写个人的感受,而第五段则进一步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心态,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是封建专制暴力。这样就由小到大,体现了作者思考的深刻性。
(3)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投影)
[点拨]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兵荒马乱,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治世,天下太平,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意志却被主子宰割。
[互动设计8]品读鉴赏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极容易”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中包括“鲁迅”本人吗?
[点拨] “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 “治”是短暂的, 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是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高兴”了。
包括,因为:①这是鲁迅先生在自己亲历的小事中思考得出的重大问题。②体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2)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在这一段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的“太平盛世”其实就是一个什么时代?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 这段话通过打比方,愤怒地抨击了封建暴政,暴露了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互动设计9]拓展延伸
随感录三十八(节选)
鲁 迅
不幸中国偏只多这一种自大:古人所做的事,没有一件不好,遵行还怕不及,怎敢说到改革?这种爱国的自大意见,虽各派略有不同,根底总是一致,计算起来,可分为下列五种:
甲云:“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这是完全自负。
乙云:“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更好。”
丙云:“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的云云”,这两种都是“古今中外派”的支流;依据张之洞的格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物。
丁云:“外国也有叫花子,——(或云)也有草舍,——娼妓,——臭虫。”这是消极的反抗。
戊云:“中国便是野蛮的好。”又云: “你说中国思想混乱,那正是我们民族所造成的事业的结晶。从祖先混乱起,直要混乱到子孙;从过去混乱起,直要混乱到未来。……我们有四万万人,你能把我们灭绝么?”这比“丁”更进一层,不去拖人下水,反以自己的丑恶骄人,至于口气强硬,却很有《水浒传》中牛二的态度。
五种之中,甲乙丙丁的话,虽然已很荒谬,但同戊比较,尚觉情有可原,因为他们还有一点好胜心存在。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兴旺,多说大话,摆出大家架子;或者寻求人家一点破绽,聊给自己解嘲。这虽然极是可笑,但比那一种掉了鼻子,还说是祖传老病,夸示于众的人,总算略高一步了。
戊派的爱国论最晚出,我听了也最寒心;这不但因其居心可怕,实因他所说的更为实在的缘故。混乱的祖先,养出混乱的子孙,正是遗传的定理。民族的根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
……我们几百代的祖先里面,混乱的人,定然不少;有讲道学的儒生,有讲阴阳五行的道士,有静坐炼丹的仙人,
有打脸打把子的戏子。所以我们现在虽想好好做“人”,难保血管里的混乱分子不来作怪,我们也不由自主,一变而为研究丹田脸谱的人物;这真是大可寒心的事。但我总希望这混乱思想遗传的祸害,不至于有梅毒那样猛烈,竞至百无一免。即使同梅毒一样,现在发明了六百零六,肉体上的病,既可医治;我们希望也有一种七百零七的药,可以医治思想的病。这药原来也已发明,就是“科学”一味。只希望那班精神上掉了鼻子的朋友,不要又打着“祖传的老病”的旗号来反对吃药,中国的混乱病,便也有全 愈的一天。
[注]本文节选自原文第4至11段(第11段自然段略有删节)。文中“全愈”今应作:痊愈”。
[点拨] 本文写于1918年,当时新文化思潮已经涌动,新旧文化的代表人物开始交锋,鲁迅先生当然也不例外,他在这篇文章里列举了自负,掩饰弊病,故步自封,消极反抗,仇视等对改革的五种不同态度,告诫人们旧文化的影响是很深的,应警惕受其毒害,并希望全社会崇尚科学,以完成中国的改革。
课堂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A.钞票(cāo) 涨价(zhàng) 羡慕(xiàn) 不屑(xiào)
B.避难(nán) 杀掠(luè) 兑换(duì) 钦定(qìng)
C.秩序(zhì) 嗜好(shì) 国粹(cuì) 灾殃(yāng)
D.亲戚(qì) 磕头(kē) 累坠(léi) 纳粮(nà)
[解析]A“钞”chāo“涨”zhǎng“屑”xiè,B“难”nàn“钦”qīn,D“戚”pì。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B)
A.累赘 编篡 蒸蒸日上 心悦成服
B.恭读 妇孺 莫名其妙 数见不鲜
C.兑现 发详 直截了当 群盗如麻
D.钞票 胜世 纷乱致极 朝三暮四
[解析]A中“篡”应为“纂”, “成”应为“诚”;C中“详”应为“祥”;D中“胜”应为“盛”。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莫名其妙 名副其实 不可名状 不名一文
B.数见不鲜 数典忘祖 数以百计 在数难逃
C.蒸蒸日上 日新月异 日上三竿 日薄西山
D.直呼其名 心直口快 直言不讳 直言贾祸
[解析]A项分别解释为“说出”、“名声”、“说出”、“占有”;B项分别解释为“屡次”、“谈说”、“数数”、“天数”;C项分别解释为“每天”、“每天”、“太阳”、“太阳”。D项的“直”都是“直爽”的意思。
4.选出词语依次填空恰当的一项 (A)
①现在进入哪一个时代,我也不 。但看国学家崇奉国粹,文学家 有的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 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
②秦穆公号称明君, 百里奚、蹇叔等人,励精图治,成为 五霸之一。但他死后用一百七十七人 ,其中就有人们敬重的子车氏三兄弟。
A.了然 赞叹 究竟 重用 春秋 殉葬
B.明白 感叹 终究 任用 战国 殉葬
C.清楚 感喟 终于 使用 春秋 跟着
D.了解 讴歌 最终 任用 战国 死亡
[解析]了然,具有文言色彩。
5.下列选项,可使文段上下文语气连贯得体的一项是 (C)
,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 ,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A.新近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决心实行的不多见
B.就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好意诚然是可感的
C.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好意诚然是可感的
D.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决心实行的不多见
[解析]先看第二空,从上句看,与“实行”沾不上边,排除A、D,再从“修史时候”看,陈述对象是人而非“物”,排除B。
6.对第4自然段中“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我们极容易变成金钱的奴隶,变成金钱的奴隶后还万分喜欢。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旨在批判百姓的奴性。
B.我们极容易变成掌权者的奴隶,变成掌权者的奴隶后还万分喜欢。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旨在批判百姓的奴性。
C.这些话的字面含义是我们极易变成金钱奴隶。深层含义是说我们极易成为掌权者的奴隶,而且当了掌权者的奴隶还万分喜欢。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旨在批判中国百姓的奴性。
D.这些话的字面含义是我们极易变成金钱奴隶。深层含义是说我们极易成为掌权者的奴隶,而且当了掌权者的奴隶还万分喜欢。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明作者对中国百姓的遭遇充满了同情。
[解析]本句中“极容易”说明中国“乱”的时候多,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可得,所以宁愿在“治”世里做奴隶,一旦得到满足,自然就“万分喜欢”了。全句充满激愤之情,矛头直指国民的愚昧和奴性。
7.对“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这句话理解正确的—项是 (A)
A.中国百姓不敢希望主子让他们做百姓,情愿主子让他们做牛马。
B.中国百姓不敢希望主子让他们做牛马,情愿主子让他们做百姓。
C.中国百姓只希望主子让他们做百姓和牛马。
D.中国百姓不情愿主子让他们做百姓、做牛马。
[解析]关键词是“希望”、“情愿”、“决定”。本句揭示了老百姓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
阅读下面两句话,完成8—9题。
“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
8.对“几乎要绝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穷人几乎要进行绝食抗议。 B.我几乎要进行绝食抗议。
C.穷人几乎要断粮无饭可吃。 D.我几乎要断粮无饭可吃。
[解析]句中的“绝食”是指断绝食物,无法获取食物,不能理解为“为表示抗议或自杀而停止饮食”。
9.作者写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答:说明国家银行停止银元兑换钞票,政府的勒令在现实生活中又行不通,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极大困难,几乎危及生存,陷入困境。采用的是类比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准确性的鉴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艺术美。
2.通过对本文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审视生活的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进而欣赏文章的立意美。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句,体会语言的艺术美。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的深刻思想。
教学过程:
[互动设计1]激趣导入
鲁迅以深邃的目光,穿透几千年中国的历史风云,凝结成一个痛苦的结论:中国人的历史不过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怪圈中恶性循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走出过这个怪圈,中国百姓从来就没有做过一回真正意义上的“人”,顶多不过是奴隶(或叫“牛马”)。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这节课我们进一步鉴赏语言,领悟鲁迅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2] 研读探究
(1)作者用精炼的语言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二者有何共同点?
[点拨] 始终是奴隶(牛马)
(2)文章举出了哪些时代的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
[点拨] 课内有五胡十六国、黄巢时(唐末)、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时(明末)课外有春秋战国、秦末、汉末、安史之乱、清末、民国
(3)这两个时代划分标准是什么?“人的价格”该如何理解?
[点拨] 标准是“人的价格”的贬值程度。“人的价格”指做人的尊严,人格,价值等。
(4)和“一治一乱”相对应的分别是哪两句话?(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点拨] “治”——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乱”——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5)作者在第十二段里说:“现在人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真的不了然吗?
[点拨] 从“国学家”、“文学床”、“道学家”热心提倡复古,“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可以推出“现在”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具有讽刺意味。
(6)作者号召青年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是怎样的时代?
[点拨] 要给第三样时代进行准确定位;就要结合全文,深入把握作者对中国三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准确定性,即了解作者对中国历史的基本观点(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京的时代”的概括)。在比较分析上,排除前两样时代的一切特点的时代即是第三样时代:生活在这一时代中的人们,既不想做奴隶,也做不稳奴隶,实质也没有做奴隶;社会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充分尊重人作为人的权利。所以“第三样时代”指完全不同于封建历史的平等、民主,没有压迫,没有暴力的时代,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人的时代。
[互动设计3]品读鉴赏
幻灯显示以下语句及关键词语,学生分组研究探讨、教师相机点拨。
(1)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这一个小玩艺儿”指什么?
[点拨] “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2)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人’的价格”指什么?
[点拨] “‘人’ 的价格”的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3)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
——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如何理解这段话?
[点拨] 这段话揭示了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
(4)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奴隶规则”指什么?
[点拨] “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了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5)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人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这揭露了当时什么现状?
[点拨] 这段话揭露了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
[互动设计4]合作研讨与交流通过以上分析,你可以看出本文怎样的情感基调?
[点拨] 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对封建历史的有力批判;对现实中复古者的无情抨击;对青年的热切呼唤;对中国未来社会充满必胜的信心。
为了充分表现这丰富的情感内涵,作者使用了个性化的语言,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 ①形象性,用极为形象的语言构成意象。②概括性,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高度浓缩;③准确性,用词准确形象,入木三分。再加上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和幽默、讽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情理交融,富有力度,像匕首,似投枪。课外可以阅读《灯下漫笔》的第二部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继续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
[互动设计5] 思辩讨论
(1)安心为奴的,作者是哀怜;揭竿作乱的,作者又批判。请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点拨] 揭竿作乱的人应该有让天下百姓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的胸襟和愿望,而不仅仅是为了黄袍加身。安心为奴就会失去做人的基本尊严。
(2)关于鲁迅思想核心的探讨。
鲁迅原名——树人 鲁迅思想核心——立人 “树”和“立”是同一意思,都是使动用法,即“使人树”、“使人立”。“人”即“国民”,在鲁迅看来,中国国民从来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无论是阿Q、孔乙己,还是祥林嫂、闰土。鲁迅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使之“立”起来。鲁迅先生的思想核心是“立人”,而“立人”的根本在于“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自由。
(3)对于本文的艺术特点,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你谈谈。
直写事实,由小见大。鲁迅曾说:“‘杂文’有时确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一些本来不被人看见或不被人注意的东西,一放大到杂文里,特点就显现出来,便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产生艺术的力量。
(4)世纪回眸,从本文中你感受到鲁迅先生伟大在哪里?
鲁迅先生高瞻远瞩、博大、深刻,他总是思考国家民族的根本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他指示的历史方向是完全正确的,20世纪中国变革的历程,它证明他是完全正确的,他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他正确地把握了历史潮流,他对中国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他的洞察力简直穿透了几千年绵长的时空。
[互动设计6] 总结扩展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眼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对现实的思考让他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可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找到改变这个社会的具体方法,第三样时代是怎样的时代?他没说。怎样争?他没说。在《故乡》里,他希望下一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未曾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他没说。他只是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我们能体会这位名满天下的伟人他内心的悲哀吗?他在探索着,他也在激励着我们去探索。鲁迅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快满70年了,可他的思想仍然在激励我们,让我们在先生希冀的目光中,奋然前进吧!多媒体出示鲁迅照片并播放配乐朗诵带《怀鲁迅》(郁达夫),师生沉浸在对鲁迅先生深深的缅怀中,结束本课。
[互动设计7] 拓展延伸
灯下漫笔(二)
但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们多起来了,加之以外国人。我常常想,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捧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
我们的古圣先贤既给与我们保古守旧的格言,但同时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中国人的耐劳,中国人的多子,都就是办酒的材料,到现在还为我们的爱国者所自诩的。西洋人初入中国时,被称为蛮夷,自不免个个蹙额,但是,现在则时机已至,到了我们将曾经献于北魏,献于金,献于元,献于清的盛宴,来献给他们的时候了。出则汽车,行则保护:虽遇清道,然而通行自由的;虽或被劫,然而必得赔偿的;孙美瑶掳去他们站在军前,还使官兵不敢开火。何况在华屋中享用盛宴呢?待到享受盛宴的时候, 自然也就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有些乐观的爱国者,也许反而欣然色喜,以为他们将要开始被中国同化了罢。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亲”,今人还用子女玉帛为作奴的贽敬,又荚其名曰“同化”。所以倘有外国的谁,到了已有赴宴的资格的现在,而还替我们诅咒中国的现状者,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
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份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见《现代评论》二十一期)。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
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至于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这文明,不但使外国人陶醉,也早使中国乙切人们无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个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
高一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