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社会思想史.doc


文档分类: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周公的天命观在吸收殷人信仰观念的同时提出新内容,周公提出“惟命不于常”意味着上天的意志和命令是可以改变的,天命不再永恒的被赐予,由此衍生出的天命惟德和天意民情,它预设了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道德性质密切相关,认为天命系之于民情,违逆民意即是失德,这有可能失去天命,这一切赋予周初天命观道德伦理内涵。
:周公认为要保有天命就要敬明其德,这个德包括个人的品德和政治上的德政,后者又主要包含慎罚和保民。
:是周公敬德思想的一大主题,也是德政的基本内容之一,主张行使刑罚要合意合宜,不以个人喜怒之心用刑,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滥杀无辜。
:是敬德敬天在实践中的体现,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关爱百姓,对人民疾苦和老弱孤幼给予特殊关注和相应的保障。
:
1 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2 宗法文化:“亲亲”“尊尊”,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后世影响: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宗法意思浸入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确立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

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类推。这种社会组织系统称为宗法制。宗法制度是西周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礼的形式离不开仁的精神,仁是质而礼是文,礼体现出仁的精神,仁是礼的内在基础与灵魂,礼是仁的外在体现与依托,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书本版)在孔子看来,“礼”是行为规范,是外在的;“仁”则是道德要求,是内在的。(2分)但二者又有密切关系:严格地遵守“礼”,也就是仁。遵守礼的行为,体现在心理上,即其内心体验,就是仁;仁的道德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复礼”、守礼。(3分)“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没有内心的仁,礼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辅相成。(3分)(这个看出来了吧,考试版的,至于那个更好你自己看着办。)
:仁是在社会中做人的道理,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为人。仁要在人际关系中体现出来孔子认为首先爱的是自己的亲人,然后在由亲而疏、由近及远,最终达到博施于民而济众。由此可见,推己及人是仁的一个重要内涵。总之,仁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基本准则。一方面要求培养个人的道德,另一方面它又要将个人的到的成就,客观上却表现于人与人的关系中,由推己及人而融个人与社会于一体。
: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人与它物的区别在于人的道德属性,但人的道德属性属于后天的人为,而人的生理欲求则来自于先天的赋予,“性”作为一种本能,其本身无所谓善恶,但任由发展就会危害社会,因此认定人性本恶。
10.“明分使群”:在荀子看来,要建立作为社会意义的“群”,首先必须对人群进行必要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的位置,这也就是“分”。“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
11...化性起伪: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人与它物的区别在于人的道德属性,但人的道德属性属于后天的人为,而人的生理欲求则来自于先天的赋予“化性起伪”即将人的生物属性改造成具有“礼仪”的社会属性,这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具

中国社会思想史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59 KB
  • 时间201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