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吴钩略考.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吴钩略考
吴钩是传说中的兵刃,从高古血色的神话中一路走来,自来都与侠客、酒、诗以及驰骋战场的渴望相伴。并且已经凝结为一个永久的理想意象,在传统中国式文人的心中代代相传。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多数人对吴钩的最初认识都来自于李白的这首《侠客行》。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的这首诗无疑也是使吴钩一词广为流传的最佳载体。此后千年中“吴钩”一再的在诗词中被提到并强化为固定的意象。温庭筠有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辛弃疾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感慨。”青年时代的李鸿章曾经写下“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觅封侯”。近代著名女侠秋瑾则在风云激荡中吟成了“时局如斯危已甚,闺装愿尔换吴钩”的时代强音。
一、关于吴钩的形制之争。
吴钩到底形制如何,一直颇有争议,众说纷纭。主要的说法有三,即弯刀说;宝剑说;和弯钩说三种。以下分别论述之。

弯刀说的主要依据有两个,首先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一段记录:“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其次在于陕西临潼秦兵马俑的出土实物,经鉴定认为即是吴钩。
图1 即出土实物。
青铜钩体弯曲,分为身、柄两部分,一次铸成。钩身齐头,截面作枣核形,对开两刃。柄系实心的椭圆体,,~。
图2 钩的柄首部形制很清晰。
除临潼兵马俑外,尚有极少量出土实物在古兵器藏家手中珍藏。

主要依据:吴钩之吴,指吴越之吴,系国名也。“钩”则来自名剑“纯钩”。吴钩一词泛指古吴国出产的名剑。也称金钩。《越绝书》:“赤瑾之山,破而出锡,若邪之溪,涸而出铜,欧冶铸以为纯钩之剑。”《》:“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锋鄂,则水断龙舟,陆团犀甲。”
从诗词中看,李白的<<侠客行>>中开篇就是”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但在同一诗的后面再次提及这位侠客的兵器时,却是“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身在逃亡之中
,动则与人白刃相见的侠客,显然不会轻易更换自己****练熟悉的兵刃。刀法与剑法更是相去甚远,那么李白笔下的吴钩,应是一柄锋锐的名剑无疑。
唐人卢弘正《兴唐寺毗沙门天王记》所描绘的形象为“右扼吴钩,左持宝塔”。通过对佛教毗沙门天王形象源流的对比发现,此处的吴钩同样只能做直刃剑之解。
王维有“麒麟锦带配吴钩”,张载《登成都楼》诗:“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可见吴钩是插于鞘内佩于腰间的。如果吴钩是如秦兵马俑出土实物一样大弧度弯曲的型制,其鞘将只能是单面鞘,非要制作成双面鞘的话,将宽到非常碍眼的程度。虽然唐朝兵器实物出土数量之少几乎成谜,唐代壁画与陶俑的发现数量却非常之多,但几乎从未见到过类似型制的器物出现。中原地区也几乎没有单面鞘的流传。典型的隋唐佩刀(剑)的外部型制基本都是直刃式的。从这一点上看,唐人口中笔下的吴钩,确实也应该是属于直刃剑的型制。

也即是吴钩基本等于近代武术中使用的钩。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既宝莫邪,复令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千金。”有人贪赏,乃杀其二子,以血衅金,遂成二钩,献之,王曰:“钩

吴钩略考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uhouhui915
  • 文件大小142 KB
  • 时间2018-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