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宏观经济学第2章.ppt


文档分类:经济/贸易/财会 | 页数:约6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Economics 第十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国民收入均衡公式
第二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三节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四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五节收入的变动:乘数理论
一、均衡国民收入的含义
与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
二、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不能
用来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一节国民收入均衡公式
三、国民收入均衡公式
1、均衡国民收入的含义
2、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
均衡国民收入的含义
产品市场中的均衡国民收入或均衡产量是指与总需求相等时的国民收入。与核算中的国民收入不同。核算中的国民收入是已经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它与总需求既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而均衡国民收入总是与总需求相等。
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
总需求=国民收入(总供给)
如果总需求小于国民收入(总供给),即产品供大于求,厂商就会缩减生产,国民收入将减少;如果总需求大于国民收入(总供给),产品供不应求,厂商就会扩大生产,国民收入将增加。只有当社会总需求恰好等于国民收入(总供给)时,社会生产才既不缩小,也不扩大,国民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
第一节国民收入均衡公式
一、均衡国民收入的含义
与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
二、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不能
用来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国民收入均衡公式
二、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不能用来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国民收入的三个核算恒等式: GDP≡C+I+G+(X-M),GDP≡C+S+T,C+I+G+(X-M)≡C+S+T。之所以不能用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过程,是因为:
1、恒等式中的各项指标都是既定不变的量
无论是支出中的个人消费C、企业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还是收入中用于个人消费的收入C、私人储蓄S、政府税收T,都是已经发生了的因而是既定不变的量。
2、三个核算恒等式左右两边的总量是恒等的,不会出现不相等的情况。
第一节国民收入均衡公式
1、实际支出、意愿支出与
非意愿支出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社会总意愿支出的组成
3、国民收入均衡公式
4、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与
核算恒等式的区别
一、均衡国民收入的含义
与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
二、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不能
用来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国民收入均衡公式
实际支出、意愿支出与非意愿支出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实际支出是指已经实现了的支出;意愿支出是指当事人想要的支出或计划支出;非意愿支出是指当事人不想要的而又不得不进行的支出。
实际支出=意愿支出+非意愿支出。显然,实际支出中的意愿支出一定等于需求。令总需求=总意愿支出,则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就变为:总意愿支出=国民收入。
社会总意愿支出的组成
社会总意愿支出由个人意愿消费、企业意愿投资、政府意愿购买和国际部门的意愿净出口4个部分组成。其中:
(1)意愿消费=实际消费(C);
(2)意愿政府购买=实际政府购买(G);
(3)意愿净出口=实际净出口(X-M)。
(4)企业的意愿投资=实际投资—非意愿投资=I—非计划存货投资。
从而有:社会总意愿支出=C+(I-非计划存货投资)+G+(X-M)。
国民收入均衡公式
C+(I-非计划存货投资)+G+(X-M)=GDP
C+(I-非计划存货投资)+G+(X-M)=C+S+T为了书写方便,以后仍然用I表示企业的意愿投资。这样I就有两种含义:实际投资与意愿投资。到底是哪一种含义,可以根据上下文加以辨别;国民收入用Y表示,简称收入。于是,上述国民收入均衡公式就变为:
C+I+G+(X-M)=Y;C+I+G+(X-M)=C+S+T

宏观经济学第2章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82470368
  • 文件大小1.15 MB
  • 时间2018-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