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刮痧疗法.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经络全息刮痧法
楼喜强
丽水市中医院
1
经络全息刮痧法--倡导绿色的健康理念!
2
经络全息刮痧法教学大纲
刮痧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痧证”的概念。
经络全息刮痧法的机理与临床作用。
经络全息刮痧法的操作与手法讲解。
经络全息刮痧法的适应症、禁忌与慎用症、注意事项及晕刮的处理。
临床应用刮拭技巧与技术特点。
刮痧疗法的现实意义和应用现状。
3
刮痧的起源与发展
刮痧(Skin scraping) ,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起于民间,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
《世医得效方》卷二“沙证”(当时用“沙”字而未用“痧”字)一节说:沙证“古方不载……所感如伤寒,头痛呕恶,浑身壮热,手足指未微厥,或腹痛闷乱、须臾能***”,又说:“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今考之,此证乃名干霍乱,此亦由山岚瘴气,或因饥饱失时、阴阳***而致。”
4
“沙”是指一种病证,具体地说“搅肠沙”就是指心腹绞痛、高热头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闷难耐、冷汗自出、手足发凉,能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致人死命的干霍乱证。
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属感染、乃至烈性传染病霍乱、副霍乱等病证。
“沙”字在明代的医书里就都作“痧”字了。
5
《世医得效方》对于“痧证”的治疗,提到了刮痧治法。用苎麻蘸水,于颈项两肘臂两膝腕等处戛掠,见得血凝皮肤中,红点如粟粒状,然后盖复衣被,吃少粥汤或葱鼓汤,或清油个葱茶,得汗即愈”此皆使皮肤腠理开发松利,诚不药之良法也。”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刮痧法”。
6
清代康熙14年(公元1676年)郭右陶所撰的《痧胀玉衡》。该书对痧证的病因、病机、证侯分类、症状表现及治法用方,对刮痧、放痧、淬痧等的具体方法和适应证,皆有详细记载。
7
中医“痧证”的概念
从痧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来看,《痧胀玉衡》认为:
“痧证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
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
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
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
8
槪而言之,“痧”,是指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疫气、秽浊之气后,毒邪内郁外发所造成的多种证候,主要可以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病毒或细菌所引起的多种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还有气候因素所导致的疾病如小暑,以及误吸毒气,秽气所造成的肺水肿、晕厥等等,都可以归属中医“痧证”的范畴。
9
在痧证的病程中,由于病毒的侵害、细菌***或毒物毒性的作用,大多可见到粘膜、肌肤之下呈现出血点或充血点,状如沙粒,或散在,或密集,或聚积成片,或融合成斑块,因此中医就以“痧”字来命名这些病证,并统称“痧证”,还把这些***叫“痧毒”。
10

刮痧疗法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anfand
  • 文件大小427 KB
  • 时间2018-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