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医疗改革困境的经济学分析.doc


文档分类:经济/贸易/财会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医疗改革困境的经济学分析.doc医疗改革困境的经济学分析

一、“双向以药养医”模式

改革初期,由于城镇公费医疗和劳保卫生体制的存在,“以药养医”模式主要通过同等疗效下用贵药(利润含量高)代替一般药,增开非处方滋补品,并最终由“单位报销”的形式出现;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伴随药品流通领域和医疗器械市场的放开,传统的医疗单位单方面“以药养医”模式则逐渐转变成医药厂商与医疗机构共谋的“双向以药养医”模式。
“以药养医”模式的产生源于医改领域市场化的推进与政府失灵的并存。一方面,药品、保险、医疗器材等与医疗相关的产品都被采取市场化改革,而政府控制下的医疗服务价格却依然低于市场价格,并由此造成医疗服务机构的收益迅速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对医院的财政补贴逐年下降,为保持医院的正常运转,政府许可了医院通过药品和检查费用收入提成进行补贴的做法。这样,医院为了保持其收益,被迫在医疗服务之外设法通过药物和检查等手段来赚取收入以补贴亏空,所谓的与医药厂商进行共谋、并追求“以药养医”的模式也随之产生。

二、从供求曲线来分析目前医疗服务市场供给诱导需求的模式

目前医疗服务市场存在三个主体:医药厂商、医疗机构与患者,药价升高的原因可以从三者间的供求关系进行分析。本质上看,因为医药是由企业生产后,经由种种渠道转移给医疗机构进而服务于整个医疗过程,因此其交易关系要涉及到医药厂商、医疗服务机构以及患者三方。交易主体的不同导致了医疗过程交易关系上的复杂性,并直接引起了内部和外部双重交易关系的存在。
医疗过程的完成还必须依赖于医药产品的投入,而在医药厂商和医疗服务机构相互分离的情况下,医疗过程中投入的医药产品必须借助于医药厂商和医疗机构间的事先交易,由此产生了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内部交易关系。这成为药价升高的第一个环节:医药厂商与医疗机构间的均衡及其移动(见图1)
1、药价升高的第一个环节:医药厂商VS医疗机构
医药生产厂家单靠降低成本无法负担高启的“明扣”、“暗扣”,于是只能提高价格,“羊毛出在羊身上”。对照上图,即厂家的供给曲线由S1向左移动到S2的位置。
医药产品的内部交易并不直接面向产品的最终使用,而只是构成了产品使用的一个过渡环节。最终的产品使用是由患者通过与医疗服务机构间的外部交易关系加以进行的。这决定了医疗服务体系内部交易关系的显著外部性,即内部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利益。更具体地说,由于交易和使用的错位,医疗服务体系内部交易关系的这种外部性是负的,即交易双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必然会损害到患者作为最终使用者的利益。

在医疗机构诱使消费需求增多的情况下,图1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即由于患者需求的增多,医疗机构所需要的医药产品也增加了,此时图1的需求曲线右移到D2,与S2一起,形成了新的均衡点E3。比较E1和E2、E3点价格和数量都上升了。新的更高的医疗产品价格成为了医疗机构新的更高的成本,可能会带来新一轮图2所示的涨价和诱导消费直至图2到图1的新一轮的循环。
理论上看,负外部性可以通过最终使用者对于内部交易过程的有效监督和控制来加以解决的。但在实践中,因为医疗服务体系外部交易关系中医疗机构和患者间天然的信息不对称,实际上医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很难对内部交易关系施加真正有效的监控,由此造成了医药产品价

医疗改革困境的经济学分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2 KB
  • 时间2018-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