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的京剧艺术教学文稿.ppt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八章
中国的京剧艺术
京劇
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得名, 但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 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 获得空前成功。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头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发明,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
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
古希腊——悲喜剧
印度——梵剧
中国——戏曲
戏曲:
是融歌舞剧为一炉,以剧本为载体、唱腔为主体、表演为中心,包括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
京剧的形成:
标志:
四大徽班进京(1790年)
成熟:
1840年
京剧的唱腔:
皮黄腔
西皮腔——源于甘肃陕西一带
二黄腔——南方长江中下游
清朝庚戌年(公元一七九零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全国各省有名的戏班,都被召进北京演戏庆寿。
首先,“安庆”徽戏班的名旦高郎亭应命率“三庆班”入京祝寿,随后,“四喜”“春台”、“和春”也接踵而来。这是徽戏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戏曲舞台。当时,被统称为“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为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的庆典演出结束后,没有南返,留在了北京。
从当年的十月中旬起,他们就转入民间戏曲舞台献艺了。
在当时北京城内,大街小巷,随时可以听到对“四大徽班”的赞扬之声。
“徽戏”的名声,一天比一天大,北京城的大戏园几乎都被“徽戏班”占领。
清嘉庆、道光年间,“汉戏”也流传到北京。“汉戏”旧称“楚调”,也叫“汉调”,声腔以〔西皮〕为主,以〔二黄〕为辅。
“徽”、“汉”两个剧种合作演出近三十年,相互借鉴、不断改进,再加上受北京语言的影响,声腔逐渐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当时人们把这种发生变化后的唱腔称之为“京调”。
他们凭借自己精湛的唱念功力和渊博的艺术才能,在“京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种地方戏曲“声腔”、“表演”之精华,融会贯通,纳为己用。
终于,在咸丰年间,一个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的新剧种——“京剧”诞生了。
从“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晋京,到京剧的诞生,大约经历了六十年左右的孕育过程。
京剧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它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粹。它不是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地方剧种,而是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弋腔”和诸多地方小调的精髓,根据北京的语言特点,加以融化衍变而成的“国剧”。
生:、性格、表演特征、“唱功老生”、“做功老生”、“文武老生”、“末”、“外”、“长靠武生”、“短打武生”、“红生”、“娃娃生”、“小生”、“武小生”、“纱帽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等.

中国的京剧艺术教学文稿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坚持
  • 文件大小5.67 MB
  • 时间2018-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