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批判——读《教育失误论》有感.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育需要批判
——读《教育失误论》的几点体会
寒假接近尾声,年前的忙碌、年后的喧闹都已经过去,终于可以坐下来静静地读点书、写点东西了。连忙抽出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孙孔懿先生的著作《教育失误论》,再次翻开来,,一天一夜,一口气又读了一遍。这本书购买于2009年暑假,记得当时只浮光掠影地翻了一遍,总体感觉不错,作者的理性、智慧,思维的缜密、逻辑性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第二次阅读,体会更加深刻。
第一,教育需要批判,直面失误。
这本书属于当代教育新理论丛书(新世纪版),1997年初版,2003年再版,著名学者刘佛林、顾明远、鲁洁分别为其写了序。“作者从反面审视现实教育的新视角,分析教育失误的表现与危害,探究失误的机制和病理,思考避免失误的途径与措施,态度真诚,分析全面而深刻”,我以为,鲁洁的这番评价是中肯的。
例如,作者认为错误的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造成消极影响的方式与过程,可以分为若干种具体情况:片面教育导致受教育者片面发展,过分强调统一的教育磨平受教育者的个性棱角,发泄式的“教育”给学生心理留下终身的伤痕,过分的关心爱护使受教育者丧失生存能力,对后进学生失望的暗示强化了后进生的自卑心理,身教失慎养成受教育者的不良****性。
并进而“分类剖析”:教育失误体现为价值取向的偏蔽,重社会,轻个人;重
“精英”,轻大众;重虚名,轻实质。表现在教育目标上的偏离,着眼应试,放松素质养成;面向少数,冷落大多数学生;偏重认知,忽视非认知因素;求同伐异,压抑创新精神。体现在教育内容上的偏废,随意更改课程,限制课外阅读,脱离社会生活,过于集中统一。还体现在教育方式上的偏颇,体现在学生评价上的偏差等等。
掩卷静思,不得不叹服作者笔触之犀利。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三轮,离本书的再版已经又过去了七年多时光,基础教育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国家出台了“减负”要求,江苏专门出台了规范办学行为的“五严”规定,轰轰烈烈,方兴未艾。从另一个角度看,不正说明了教育失误存在的严重性、纠正失误的必要和艰难吗!其实,我们教育人都该有这般直面失误的敏锐与冷静,有剖析之、批判之的勇气。这便是我再次翻阅此书,并要为作者的所思所言欢呼的原因之一。
第二,批判需要理性,纠正失误。
教育延续到今天,批评如影随形。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各个方面对教育的批评之声便已不绝于耳,如《值得中国人担忧的教育危机》、《夏令营中的较量》以及围绕《学****的革命》的一系列争论,近年来对于“减负”“择校”的喧嚣,影响波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作者在书中明确表示,“近年来的批评并不少见,但真正的批评,有诚意、有分析、有见解、有价值的批评十分难得。常见的是——缺乏善意、缺乏深度、缺乏对策”。此话我赞同,教育需要批判,批判更需要理性,批判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构建,为了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了孩子们的幸福成长。这也正是本书令我赞叹的又一个原因。
按照作者的观点,教育失误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教育失误一般是指由教育决策者造成的教育决策失误,包括他们为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发展战略等方面产生的失误;微观层次的教育失误,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失误。本书着重研究“微观层次的教育失误”,对普通学校教育中的一系列失误现象不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类剖析”、“成

教育需要批判——读《教育失误论》有感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3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8-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