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意义和积极影响申论.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近期,多家媒体开设要闻专栏,连续以多个整版的超大篇幅,对京津冀一体化,即区域协同发展进行系列报道。众多作为当今中国最具权威性、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对一个区域的协同发展大事宣传,个中深意耐人寻味。大量篇幅介绍一个区域的发展构想,其中必有令人关注的背景和亮点。
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
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演变说起。作为国家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始于1953年,当时的功能定位是三个中心,即:“我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到1957年,新的方案首次提出“建子母城、卫星城,避免人口过分集中”问题,一年后对这一方案的说明中又进一步明确“在工业发展上要控制市区,发展远郊区”。15年后的1973年新方案提出更加具体的三点要求:一、建新工厂到远郊;二、市区工厂要挖潜;三、逐步建一批小城镇。当时有中央领导曾提出:“北京要建国际交流中心,重工业不要再搞了!”,但未引起共识性重视,规划方案中也未反映。1983年出台的方案有了较大变化,对城市功能定位是“政治、文化中心”,取消了“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工业基地”的提法。同时,首次提出“严格控制人口”。1993年,北京出台了《1993-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对功能的表述是“两个中心”和“两个特点”,两个中心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两个特点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同时提出到2010年要实现两个转移,即:一、城市建设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远郊作战略转移;二、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按当时的规划,到2010年,北京市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500万,城镇用地为900平方公里。但是,这个目标到2002年就实现了,整整提前了八年。2004年又出台一个“2004至2020年总体规划”,要求人口控制在1800万,。这些事实说明北京规划空间容量已经饱和,根本无法容纳新的人口增量。更令人揪心的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几近失控,与之俱来的住房紧张,房地价上涨,水资源短缺,教育、医疗、治安管理等各种矛盾都迫使北京必须尽快找到作为一个大都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此,一些有战略眼光的学者提出“大北京战略”,后来又有人提出“京津一体化”、“环渤海一体化”和“环首都经济圈”等新的构想,建议在京东、京南、京北建三个新城,同时再划进七个人口在3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环北京建一个封闭的城市带,形成一个特大规模的发展特区,这个特区将享受比当年深圳更加优惠的政策。
2010年10月,中央一位高层领导视察河北时提出:“河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应发挥优势,打造环首都经济圈,实现和北京双赢。”一番话引起了河北高度重视。再早的时候,即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国曾召开第16次全国市长联席会议,会上大家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经济迅猛发展羡慕不已,在羡慕的同时也联系实际提出应凭借河北腹地广阔优势、北京首都公共资源优势、天津北方大港优势,加快推动环渤海区域合作步伐。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建议只是停留在讨论、争论、议论阶段,并未提升到诉诸行动的高度,直到2011年,河北省提出一个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方案”,北京提出“打造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规划方案”,才引起各方专家共识性重视,明确写入了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意义和积极影响申论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quhe72
  • 文件大小40 KB
  • 时间2018-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