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文化涵化与民族关系.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化涵化与民族关系
摘要:文化涵化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在文化涵化的过程中,湘西地区不仅在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获得巨大发展,而且也推动了该地区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谐。因为,它能使湘西地区各民族人民增进相互之间的民族认同感,并在掌握汉族认知符号系统的基础上,树立国家观念,从而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内部凝聚力。�
关键词:文化涵化;民族关系;团结和谐�
中图分类号:G05;C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5-0119-05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08K009)�
作者简介:胡晨,女(土家族),湖南龙山人,硕士,吉首大学文学院教师。�胡炳章(1955-),男(土家族),湖南龙山人,吉首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国学界有关文化涵化的研究,大约兴起于1980年代,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绝大多数的研究成果均停留在对文化涵化的过程研究上,即着力探讨汉民族文化对各民族地区文化的涵化现象或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涵化现象,很少有人借用文化人类学的
“涵化”理论研究我国的民族关系,从而使得学者们的研究大多止步于文化现象描述阶段,而缺乏更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以湘西地区民族关系发展为个案,从文化涵化的角度对湘西地区民族关系何以能长期和谐发展的问题寻求初步的解答,并以此求教于诸位方家。
一、文化涵化的功能分析
1936年,美国人类学家赫斯柯维茨等人指出:“当拥有不同文化的个人的群体间直接的接触,继而引起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涵化。这个概念说明涵化与文化变迁和同化具有不同含义,前者是涵化的一个方面,后者是涵化的一个阶段。”[1]赫斯柯维茨等人对“涵化”概念所下的定义,在人类学界堪称经典。这一定义至少厘清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文化涵化是一种自然的客观现象,也就是说,只要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文化发生“直接的接触”,那么,自然就会出现文化涵化现象。二是文化涵化并非只是单向度的涵化,也有可能出现双向互动现象,即你涵化了我,我也涵化了你,但是这种双向涵化并非同等关系,其中强势文化对相对弱势的文化所发生的影响要大得多。三是涵化并不等于“文化变迁”,不等于文化的同化,但是文化的涵化却能够引起文化的变迁或文化的同化。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发现赫斯柯维茨等人的这一定义,更多的是针对文化涵化的社会功能立言,其所谈论的多为文化涵化的社会作用。我们认为,这种对文化涵化的社会功能的描述,特别是对文化涵化的结果描述,是有着一定的道理,也符合社会历史事实的。
当强势文化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以后,强势文化自身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这种明显的文化优势,将会对弱势的一方形成某种压力(这种压力并非只是政治上的压力,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悬殊所构成的某种群体心理压力),从而使弱势文化逐渐向强势文化靠拢,并吸取强势文化的长处,改变自己的传统文化模式。尽管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来看,世界上所有存在的文化在其各自的生长背景和发展进程中,都是合理的、优秀的文化,因而文化本身并无高低之分。但是,一旦其文化的生长背景发生变更,也就是说,当社会处于发展进步之际,文化的先进性问题将会凸显出来。尤其是一些文化在科学技术上的先进性,足以突破人们内心深处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坚守的防线,使得人们不得不承认他文化的优势和自身传统文化的劣势。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的优劣高低并不需要依靠政治的压力得以显现,而完全是以其自身的优势,自然地在弱势民族的群体心理上呈现出来。美国人类学家C•恩伯、M•恩伯在其《文化的变异》中指出:“人毕竟不是海绵――不会自动地把周围的东西通通吸进去。……而事实显然不是这样。传播具有选择性还因为文化特质在其可以进行交流的程度上有所不同。诸如机械过程和技术这样的物质文化要素,以及像体育运动这样的其他文化特质并不特别难以表现。因而,它们是靠自己的优点而得到其他文化的接受或受到排斥的。”[2](P540)
随着对外来文化科学技术层面的优势的承认与吸收,也就等于在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中,打开了一扇心灵的大门。尽管文化的传播具有自身的选择性,但是物质文化层面的优势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对外来文化精神层面的一定的兴趣。另一方面,强势文化往往还会借用其政治上的压力进行强力推进,更使得强势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涵化力度获得增强。在这两种力量的合力作用下,优势文化的涵化就会从物质文化层面进入到精神文化层面,从而逐步完善文化涵化的整个过程。
就文化涵化的功能效应而言,会“引起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认为主要是在文化涵化过程中,有可能引发群体以及个体对外来文化内在的认同,用文化人类学的术语表示,就是“心理涵化”。当处于弱势文化的一方,长期在强势文

文化涵化与民族关系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ptpek785
  • 文件大小39 KB
  • 时间2018-06-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