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反思与物:技术历史境遇与当代境遇的碰撞.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反思视域与物视域:技术历史境遇与当代境遇的碰撞上海市教委创新重点课题《现代技术在人类空间构成中的作用》(09ZS003)阶段性成果;
[摘要]:对技术现象的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表象式、伦理式的思维,而是要理解这些表象之所以如此的深层次根源。从境遇角度反思技术就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途径。技术的历史境遇将自身表现为历史性缺席,这一境遇是由于哲学的反思传统、哲学中的神学品性双重品性所导致,其结果是哲学史中所表现出的以物形式存在的技术被遗忘。当代境遇中技术则将自身呈现为工具、进步物和体验物等多种形式,其实质是以物为存在形式的技术将自身确立为视域、构成现实性的东西。历史境遇与当代境遇的碰撞意味着技术撕裂了反思主体。理解当代技术对于主体所造成的影响必须经历一种范式的转变:从“人—技术”向“人—技术—人”的转变。
[关键词] 技术历史境遇现代境遇
从总体上看,技术在历史和当代的境遇是截然相反的。技术的历史境遇我们称之为历史性缺席;技术的当代境遇我们称之为当代性在场。对于历史性缺席,我们已经有过揭示:“技术的历史性缺席、边缘状态是一种必然,实践活动与理性活动的区别使得作为实践的技术在重理论的传统下被认为是不值得从事的事情;技术与神性相违背的性质使得哲学对技术持躲避的态度,而且,技术也因为本身的形而下而被哲学所忽略。”[1][3] 杨庆峰:《技术历史境遇的哲学反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3),第42页、41页。
现在看来,原先对反思品性的分析显得薄弱,不仅需要继续对与历史境遇相连的反思传统给予分析,还需要直面技术的当代境遇,对技术的当代性在场现象保持一种不同于批判主义者的慎思。
一、技术的历史性缺席与哲学的反思品性
技术的历史境遇主要表现为在反思性主体传统中实践活动的被遗忘;在观念性存在传统中物的被遗忘;在观看性呈现传统中“做”被遗忘。反思性主体传统意味着哲学确立自身的方式,在这种确立方式中主体成为根本的,而主体的内核则是自我我思;观念性存在传统则意味着哲学确立真实存在的根据,在这种确立方式中观念存在是自明的;观看性呈现传统意味着哲学呈现事物自身的一种方式,在这种呈现方式中观看成为根本的东西,从感性直观到范畴直观都是这一方式的表现。如此,技术的历史性缺席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技术的历史性缺席是显性的不在场。“显性”意味着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源自对技术本质的理解。哲学原初赋予技术的是获得确定性或真的方式,“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1)技艺是灵魂理智部分的获得真或确定性的五种方式之一,是理智获得与那些不仅可变而且可制作的事物相关的确定性方式。”[2] 亚里士多德:《尼格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页。
这种理解本应该让技术存留在哲学的视野中,但是不知道何种原因技术被理解为实践的活动。这一关于本质的理解方式的确立使得技术从哲学视野中缺席。尤其是技术是工具、中介的理解方式更将技术的显性缺席给予推波助澜。
反思技术历史境遇的途径在于“必须将哲学的两种品性考虑在内,每一种因素在技术的被遗忘历程中担当着相应的责任。”[3]这里所说的两种途径就是上面所说哲学的反思品性与神学品性。我们这里着重对反思品性作出更为深入地揭示。
与这种反思品性直接关联到哲学的反思性主体传统。在反思传统中实践活动被遗忘。哲学家更青睐于理论和反思,他们更喜欢沉

反思与物:技术历史境遇与当代境遇的碰撞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n22x33
  • 文件大小50 KB
  • 时间2018-06-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