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对药食同源的看法--.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关于药食同源
中药是我们祖先在几千年的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同疾病做斗争的智慧成果。最初人们并不知道哪些是食物,哪些是药物,经过反复的尝试和经验的积累,发现有许多动、植物既可作为食物来食用,亦可作为药物来治疗病患,此所谓“药食同源”。
传说神农遍尝草木,开拓食物来源并发明医药,故有“药食同源”之说。昔人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将饮食与药物并论。同时认为可供饮食的动、植物及其加工制品虽种类繁多,但均属于五色、五味以及寒热补泻之性的范畴。与药物应用的道理并无二致。所以医家对于饮食的宜、忌、调制方法亦颇费心机,在古医籍中多有论及且有专著。早在公元前《黄帝内经》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论述,指出食物要全面,营养要平衡,合理服用谷、果、肉、菜的基本原则。汉代张仲景很重视滋养食品入药的应用,他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有40个食为药用、药食结合的处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中把食治专立一科,收集唐代以前的食疗方剂,并叙述了多种食物的性味和治疗作用,明确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认为食物本身就有防病治病、补益人体的作用。历代本草专著如《神农本草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所载药物不少是可供药用的食物(包括谷物、蔬菜、果品、调味品等)。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可供入药的食物以及其他大量动植物类食物,虽然也都有四气五味之分,在功能上有补、泻、温、清之别,而它们实际上究竟还是食物。在公元1249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制方用药特别注意药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总的原则是
“药借食威,食助药力”,道出了“药食同源”并非“药食无别”之理。
中药药效与饮食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用食物来治疗疾病,保养身体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食物有许多是药食相兼的,它们既是食物又是传统的中药,如生姜、大枣、龙眼、核桃、麻子、山楂等等,在日常生活中这些食物取到一定的保健作用,如果与性味相似的药物互相配合应用,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加药物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祖国医学认为药物有四性,而食物亦有四性。中药的性即寒、热、温、凉,一般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治疗效果加以归纳出来的,是以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的,即药物有明确的寒热温凉之分。而食物也有相应的寒热温凉之分,确定食物四性的依据和药物四性依据是相似的,食物与药物寒热温凉都是通过食用后作用于机体的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作用是一致的。所以人们应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性寒或性热的食物来进行调整,以利于药效的发挥。一般而言,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以及养阴生津、平肝潜阳等作用的药物大多是寒凉性的药物,食物如绿豆、黄瓜、柿子、龟、牡蛎、苦瓜、萝卜、西瓜、梨、薄荷、紫菜等性多寒凉,食用后能起到清热泻火、解毒消炎的作用。具有散寒温中、助阳补火、行气益气等作用的药物是温热性的药物,食物如姜、葱、蒜、鱼、韭菜、龙眼、荔枝、核桃、辣椒、羊肉等性多温热,食用这些食物能起到温中、补虚、除寒的作用。
药物的味即辛、甘、酸、苦、咸,食物也是如此,不同的味对人体有不同的疗效作用。辛味有发汗解表、疏通血脉、运行气血、化湿开胃的作用;甘味有补虚、调和脾胃、调和药味缓急、止痛及缓和药性的作用;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生津止渴、滋阴润燥的作用;苦味能泻火、消暑、清心明目的作用;咸味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的

对药食同源的看法--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枷
  • 文件大小50 KB
  • 时间2018-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