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9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一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考纲要求] 。 。
、外力因素。 。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A表示横波
较慢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B表示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2)不连续面:
名称
波速变化
①表示莫霍界面
此面以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增加
②表示古登堡界面
此面以下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变慢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①三个圈层:图中C为地壳,D为地幔,E为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②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部,由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由岩石组成,包括C层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岩石
形成
常见岩石
岩浆岩
岩浆冷却凝固
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石灰岩、砂岩和页岩
变质岩
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
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高温重熔。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外力作用比较
作用
特点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热能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形态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坦

(1)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运动

(1)褶皱
(2)断层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流水作用
河谷、峡谷
冲积扇或洪积扇,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沙丘、沙垄
[温馨提示]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是指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在一定作用下的相互转化过程,具体内容简化为右面的模式图和文字说明:
(1)岩浆经侵入或喷出,冷凝成岩浆岩(即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这一过程(图中①)为冷却凝固作用。
(2)岩浆岩、沉积岩及已形成的变质岩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下,固结成沉积岩,这一过程(图中②)可称为外力作用。
(3)岩浆岩、沉积岩及已形成的变质岩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作用下,变成变质岩,这一过程(图中③)为变质作用。
(4)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重熔成新的岩浆,这一过程(图中④)为重熔再生作用。
此图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所示: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各种变式图的技法
(1)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源于岩浆,终止于岩浆;而且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
(2)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所以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
考点
常考题型
地壳物质循环
利用地理景观图考查地壳物质的判断
利用地理过程示意图考查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例1] (2011·全国高考)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思维流程]
第(1)题,
―→―→
第(2)题,
―→
[答案] (1)D (2)C
请完成课堂对点练****题组一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示意图

褶皱和断层是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的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0012230
  • 文件大小16.23 MB
  • 时间2018-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