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伦理问题.ppt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3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5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十一章: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伦理问题
1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了解我国居民群众生育观念的传统与现实;
重点掌握我国现行人口控制的政策、方式及其道德要求;
明确优生学的社会价值、道德要求以及与人工流产有关的道德难题。
2
教学步骤:
投影展示案例,提出讨论问题
学生结合本章内容预****课文,分析案例
大课堂案例讨论
课堂讨论小结
3
案例分析
1999年9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120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有科学家提出伦理学与科学没有什么关系。有位伦理学家提出一个典型案例,反驳这种观点。他说:我们应该不应该将一个IQ很低但身体健康的人的器官,移植给五位对国家有重大贡献因某一器官衰竭而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精英?对于这一假设,从医学技术上看,是能够做的事情(技术不成问题)。
科学家们一时陷入沉思。大家普遍认为这个手术不应该进行,但至于为什么大家很是困惑。有人认为,从后果论来看,进行移植可以对国家、社会带来很大的效用,这种移植似乎可以;另有人认为,根据道义论大师康德的道德原则“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个IQ很低的人本身是目的,而不能作为别人的手段,所以,这个移植手术显然是不应该的。这样看来,在道德理论上,义务论是最主要的,而后果论是次要的。
你支持肯定的观点还是否定的观点?为什么?
4
小结: 肯定论者是从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来分析问题的,不能仅仅顾及低智商人的权利而忽略整个社会,使用低智商人的器官虽然有侵犯其权利的嫌疑,但可以挽救更多的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况且低智商者还是家庭和社会的包袱,发明新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剥夺人的权利,而是在于造福于人类。
否定论者是从人的价值、精神的价值,人的尊严、权利、价值等方面出发,提出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的目的就在于人自身,从而使人成为一种具有崇高精神,追求自觉、自主、自为的真正主体。M·海德格尔曾叹息,现代社会发达的技术吞噬了人,功利的考虑排挤了思辨,自然成了贯彻人的意图的材料,而人本身也成为用于高级目的的材料。
5
一、人口、生育观与计划生育政策
1、人口概念和本质属性
人口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由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有一定数量和质量、有生命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人口是人口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体。
6
人口的属性:
人口的自然属性(人口自身的生物本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人口的社会属性(指人口作为一切社会生活主体所具有的特征)是人口的本质属性。
人口和生育观互相关联。生育观是指人们对生育问题的看法,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世界观、人生观在生育问题上的表现,它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迁而变化。
7
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基本观点:128
“两种生产”的观点。
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的观点。
人口虽然不能决定社会的面貌和社会的性质,但是,人口可以加速社会的发展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统一的观点。
“过剩人口”观点。
8
世界关注的人口问题:129
一是粮食短缺;
二是劳动力就业压力大;
三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四是生活福利得不到改善
9
我国现阶段的人口特征:129
一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二是人口基数过大。
三是生育高峰期过长。
四是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
10

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伦理问题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319 KB
  • 时间2018-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