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新课程下数学课怎样把好教材关》.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新课程下数学课怎样把好教材关》
一、解决问题的内容,要抓住“描述──建模──说理”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人教版“解决问题”内容的编排,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各部分内容中,有的是以一个单元的编排形式呈现,有的则编排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之中。例题的编排都呈现了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现实情景,有的给出其中一个条件和问题,另一个条件则需要在情景中去寻找;有的给出的是已经数学符号化了的数学材料;有的情景图中还蕴涵解决问题的多种信息;有的还表示出不同学生想出的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怎样准确把握这部分内容呢?笔者以为,在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定位后,要注意抓住“描述──建模──说理”的过程。“描述”是结合教材情景,通过观察与发现,对采集到的数学信息进行表述;“建模”是建立“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模型;“说理”是在“建模”的基础上,所回答的“为什么”和“怎样想”的过程。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29页解决问题例3,是解决与“平均分”相联系的简单实际问题,也是第一次出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教学。教材呈现了小朋友做游戏的情景图,并提供了“有15人做游戏”的数学信息,还静态地隐藏了另两条数学信息,一条是“有3组”,另一条是“每组5人”。由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分别提出“平均每组几人”和“可以分成几组”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这样的教材内容,如何抓住“描述──建模──说理”的过程呢?例3的教学,教师应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围绕直接呈现的信息“有15人做游戏”,围绕间接呈现的信息“平均分成3组”“每组5人”进行表述,这样的表述就是“描述”的过程。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根据“有15人做游戏”“平均分成3组”(或“有15人做游戏”“每组5人”)这两条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即“每组几人”和“可以分成几组”问题提出后,可借助除法初步认识的知识经验,确立像这样的问题要用“除法”来计算。这个过程就是“建模”的过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建立后,学生会列出15÷3=5(人)和15÷5=3(组)的算式,再提出“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除法解答?”,这时学生的回答就是充分“说理”的过程。
二、计算教学内容,要遵循“对比──说理──训练”的原则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在编排计算内容时,最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地进行计算教学,而是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题的编排都是从现实问题情景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大都提示并展示出学生的多种计算方法,有的提出用估算、口算和笔算的方法;有的展示出因题而异灵活不同的算法。怎样准确把握这部分内容呢?笔者认为,计算内容的最后落脚点仍定位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上,要遵循“对比──说理──训练”的原则。“对比”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对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比较;“说理”是对相应的计算说明理由的过程;“训练”是指设计相关的****题,组织有效练****的过程。
例如: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一方面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加强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具体情景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另一方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新课程下数学课怎样把好教材关》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8-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