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真正的求知。
1、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重点)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重点、难点)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重点)
一、文本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确,虽然我们的头脑几乎被知识挤得满满的,而一提到动手作业,我们几乎都不知所措,十分害怕。今天,我们有幸读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它将会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真正的求知,它会拨开我们心灵的迷雾,使我们真正见到求知天地的青天丽日。
二、预****交流
1生字注音
肇(zhào) 朱熹(xī) 中庸(yōnɡ)
论语(lún) 埋没(mò) 彷徨(pánɡ huánɡ)
儒家(rú) 探索(suǒ) 测量(liánɡ)
2词语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3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12岁时随全家迁往台湾。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4相关知识
我是学实验物理的,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如果没有实验的证明是没有意义的。当实验推翻了理论以后,才可能创建新的理论,理论是不可能推翻实验的。
——丁肇中
三、互动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点拨明确】中国学生学****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阅读课文,你能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出本文的提纲吗
【点拨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论点)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论述文章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层(2~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强调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二)深层探究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点拨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163 KB
  • 时间2018-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