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理性的缺席》word版.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理性的缺席
——赵鑫珊《人是什么》指瑕
《人是什么》是赵鑫珊先生的一篇佳作。作者旁征博引,优美的语言予人美的享受,精警的观点亦颇能给人启发。但读来总觉得有一些零乱、冗杂感,以下试作具体的分析。
一、缺乏照应
文章开始,在引用爱因斯坦的几段回答之后,作者使用了一个总起句:“不同的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答案。”下面列举古今贤哲的回答,照应了“不同的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但“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答案”则缺乏照应。该句(“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答案”)之后,作者使用的词语是“比如”,读者阅读至此,期待的自然是某人不同时期的不同答案。但下面只说“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时候就非常忧郁,特别暗淡。”也许作者认为雨果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乐观、光明的回答可以略去不说。不过对读者而言,“比如”后面的句子还是让他们的阅读期待落空了,举例与总起句在衔接上显得不够严密。
二、误入歧途
作者认为:“生活中的痛苦(只要这种痛苦是真挚的,善良的),一俟到了回忆中,往往也会觉得它有淡淡的甜美,化成深沉的诗”。这个议论是紧扣回忆的,接着对普希金“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的引用也十分得宜。但下面“这就像枯藤、老树、昏鸦这些令人伤感的对象一经成了诗歌和绘画的题材,往往就会给人以最高的美学享受。——我把这种最高的美学享受称之为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就开始由回忆这一心理活动转向“忧郁的甜美”这一艺术境界。由此作者在歧途上就越走越远:“肖邦的19首夜曲为什么能牵动你的心,勾你的魂?就是因为这位多愁善感的“钢琴诗人”用旋律和音响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诗境。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两句诗,何以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它在你心中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境界。”沉浸于“忧郁的甜美”而不能自拔的作者,似乎忘记了肖邦的19首夜曲并不都是表现回忆;他尤其忘记了,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恰恰是对未来的嘱托——如果你记得临别时我穿的绿色罗裙,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怜爱那青青的芳草。
三、转移方向
在论述憧憬未来对把握现时的作用时,作者提出“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下面又引用了莱辛的名言“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但我们不难发现莱辛强调的是“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即强调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而不是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的关系,而这些与作者原本的关注点是背离的。下面作者又说“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这里,我们不禁要提出疑问:“不断追求”可以指在现时中用积极的行动争取达到某种目的,言其不懈进取;“充满希望”也可以指在现时中对达到某种目的信心满怀,言其乐观向上。作者把“憧憬未来”置换为“不断追求、充满希望”就大大弱化了时间意味,而文章相当大的篇幅却正是在时间的向度上展开的(第二部分的领起句是:我想,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

《理性的缺席》word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unjun2875
  • 文件大小67 KB
  • 时间2018-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