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复习必修三.1中国传统文化...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4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教版必修Ⅲ文化史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 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 3 课宋明理学
第 4 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西汉

宋明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明清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课标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试大纲:
单元线索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形成
汉代成为正统
宋明发展为理学
明清新发展
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两宋程颢、程颐和朱熹、明朝王阳明思想主张
李贽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反君主专制
概念、形成原因、表现与意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 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的时间及其思想文化原因?
2 、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3 、“百家争鸣”是什么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什么基础?
4 、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他的教育主张是?
5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有什么积极作用?
6、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他主张实行什么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7、荀子主张统治者用什么施政?
8、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他的政治主张是?
9、法家的思想主张有什么意义?
10、墨子的主张主要有?
第 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间及其根本原因?
2 、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3 、“百家争鸣”是什么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什么基础?
4 、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他的教育主张是?
5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有什么积极作用?
6、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他主张实行什么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7、荀子主张统治者用什么施政?
8、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他的政治主张是?
9、法家的思想主张有什么意义?
10、墨子的主张主要有?
春秋战国时期, “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老子和庄子; 商鞅和韩非子
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春秋晚期,“仁”,“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实行仁政
“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道”,“无为而治”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尚贤”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概念: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以形容学派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他们互相诘难,彼此吸收融合。
1、“百家争鸣”的概念
2、原因:
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
社会大变革(根因)
3、主要代表:
道家老庄;儒家孔孟荀;
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
4、特点:
5、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其主张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人性论
教育
思想
文化贡献
“仁”(核心)、“礼”(目的)、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
二、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影响深远
2.

复习必修三.1中国传统文化..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