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关于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理论分析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关于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理论分析论文.doc关于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理论分析论文
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的爆发使我国审计职业界再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审计风险。如何规避审计风险,保护自身发展,成为业界关注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许多学者认为,这些审计失败事件的发生是由于落后的审计模式所造成,而国际上许多知名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因此,我国业界应引人这种较为先进的审计模式。对此种观点,我们不敢苟同。
从审计模式的演进史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账项基础审计(古代至20世纪40年代)、制度基础审计(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风险基础审计(20世纪80年代至今)。账项基础审计也叫数据导向审计或凭单审计方法,是审计模式发展的第一阶段,它以凭单审核为重心,以审查账目有无舞弊为目标,以数据的可信性为着眼点,以会计科目为人手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模式。其局限性体现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采用的是有限制的抽样技术,抽查风险很大,容易发生错漏现象;不容易发现会计工作中的程序性错误。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是继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财务审计模式。它以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以验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为审计目标。与账项基础审计模式相比,制度基础审计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审计模式。但是,该模式必须以内部控制的存在并可以信赖为前提,而内部控制本身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且该模式没有与审计风险联系起来,没有将降低和控制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从而也不能为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供指南和帮助,导致审计资源的不恰当分配。
由于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不足,20世纪80年代,在该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制度基础审计阶段产生的统计抽样、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等重要的审计方法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时期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吸收了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合理内容,并加以扩展和补充,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如,都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审计程序都有很多步骤组成,重视准备(计划)阶段,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都受到对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影响;实质性测试是审计程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等等。
由于审计理念的转变,风险基础审计是一种不同于以往审计模式的新的财务审计模式。其与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审计目标上的差异。
制度基础审计是以鉴证会计报表的公允性为审计目标,而风险基础审计则把揭错查弊作为与验证会计报表公允性并重的审计目标。
2、审计程序上的差异。
制度基础审计是以评估内部控制为起点,根据对内部控制制度可靠性的分析,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风险基础审计则是以风险评估为起点,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分析,来确定影响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因素和检查风险,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风险的控制和评估贯穿于风险基础审计的始终,运用审计风险模式指导整个审计工作。
3、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同。
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中使用的内部控制概念,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而在风险基础审计阶段,开始以要素来解释内部控制。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1992年进一步将其分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形成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概念,强

关于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理论分析论文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53 KB
  • 时间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