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学民俗学经典课件——民俗学原理绪论.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6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主讲:邱国珍
作者介绍:
乌丙安
男,1929年12月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蒙古族。1955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
目录
第一论:民俗主体论
第二论:民俗控制论
第三论:民俗符号论
第四论:民俗传承论
第一论民俗主体论
引言关于民俗学
●“Folk-lore”
1846年英国的威廉· 汤姆斯首次创造了“Folk-lore”这个术语。
Folk-lore的原创语义“人民的知识”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Folk”可以译作“人民”,也可以是“民族”、“民间”、“世人”、“人”等等。“lore”是“知识”、“学问”,在这里受“Folk”限定,它指的是“民间的知识”。
●“Folk-lore”、“ Folklore”、“ Folkloristics”
三者的关系与区别:
“ Folklore”这个词是以撒克逊语的“Folk”和“lore”合成的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因此, “Folk-lore”与“ Folklore”同义。
近些年来,鉴于“Folklore”一词既指“民俗”又指“民俗学”,容易混淆,国际学术界又以“ Folkloristics”一词专指“民俗学”,而将“Folklore”专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以便区别。
●中国民俗学
在中国,“民俗学”这一词的使用,是1913年12月周作人先生在他文章《儿歌之研究》中首次使用。
9 年后,即1922年12月17日,北大《歌谣》周刊的《发刊词》使用了“民俗学”这一学科名词。
●“民俗”、“风俗”、“民情”、辨析
上述名词,我国古已有之。以“民俗”为例:
“楚民俗,好庳车。”(《史记·孙叔敖传》)
“变民风,化民俗。”(《汉书·董仲书传》)
但作为学科名词的“民俗”,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在早期的民俗学者中对此并没有取得共识。1923年5月24日北大成立了“风俗调查会”。此前,常惠(时任北大《歌谣》周刊编务)提议组织“民俗学会”;张竞生(时任北大教师)提出成立“风俗调查会”。
此前,1921年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月刊第七卷上,发表了胡愈之的《论民间文学》,文中说:“Folk-lorle——这个字不容易译成中文,现在只好译作‘民情学’。”
在国外也有类似情况。如日本称“土俗学”、“民间传承”等。
小结:
1、我国古代的“民俗”不同于后来的学科名词“民俗”;
2、“Folklorle”在我国早期,曾被译作“民俗”、“风俗”、“民情”。一些早期的民俗学者直到30年代还打算把“Folklorle”译作“谣俗学”或“民学”。现今,也有把“民俗”称之为****俗”、“礼俗”的。
一、民俗的构成
1、民俗构成的诸概念
A、民俗质
构成民俗事象的最原初、最基本的质料(material),简称民俗质。它是构成民俗事象的材料。
凡是俗民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或者想象到的、接触到的事物,不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可能是构成民俗的材料。
农业的鼻祖——炎帝
《格萨尔王传》
如:乌鸦
红盖头
白麻布
民俗语言系统:
神话
传说
故事
史诗
歌谣

大学民俗学经典课件——民俗学原理绪论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3.45 MB
  • 时间2018-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