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浙大西迁情.doc


文档分类:通信/电子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浙大西迁情,求是精神
——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有感
10月7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校长李峰的带领下来到湄潭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西来庵,在那里受到伊丽老师的热情接待,先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
她介绍了下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的概况和浙大在湄潭办学期间的
铁事轶事。
1937年11月,抗日战争的硝烟逼近杭州,浙江大学不得不举校西迁。这次西迁途经赣、湘、粤、桂4个省份,行程2600多公里,于1940年抵达贵州省遵义市。由于遵义办学条件有限,理学院、农学院以及师范学院的理学部又迁往
75公里外的湄潭县城。
70年前,一所大学的入迁,在一座封闭的深潭里激起文明进步的浪花;而这方质朴的山区,也丰满了一所名校的精神
湄潭人保守,男子得用帕子包头,姑娘们压根儿不可能在河里游泳。但游泳是浙大体育课的必修项目。当男女生们在湄江练****游泳时,当地的老百姓惊呆了,有的还向县政府告状“有伤风化”。不过,看多了,也就慢慢接受了。
1945年浙大购地几十亩,修建了贵州省第一个拥有400米跑道的运动场,并举行了西迁后的第一次全校运动会,在湄潭乃至贵州都引起了轰动。
湄潭没有电,从没见过日光灯等电器。浙大物理系搬来后,在湄江边的双修寺内建起了简易的物理楼,布置了电学、光学、近代物理、实验技术4个实验室和一个修理工场。竺校长决定每年的
6月6日“工程师节”这天,所有的实验室和工场向当地人免费开放。
当地很多老人还记得那些“节日”:浙大将一架报废的飞机拆迁过来,做风洞教学实验。当地人围着庞然大物指指点点,很是小心翼翼又很是惊喜连连,场面像足了过节!而校长竺可桢更明确告诉各个系:不要吝啬,要让更多的百姓了解科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持浙大办学。
著名的生物学家谈家桢教授,也随校一路西迁至湄潭。在这里,他充分利用当地的生物资源进行研究。树林里、湄江边,经常能看到生物系师生捉昆虫的身影。当年和学生们一起捉昆虫的孩子们,现在已是耄耋老人了……
而湄潭深深浅浅的县史上,从此也烙下浙大的痕迹。
那个叫“湄红”的新茶,就是浙大迁到湄潭后,协助当地研发的新茶品种;湄潭的精耕细作水平远近闻名,那是当年浙大农学院在湄潭设的农业推广部,培育出了7个水稻、小麦、杂交油菜良种和9个优良果树品种,推广了先进的耕作方式;而那个名叫“罗登义果”的贵州名果,就是以浙大
农学院教授罗登义命名的:1942年起,罗教授对贵州170多种水果蔬菜进行研究,发现刺梨的维生素C含量尤其丰富;还有那个“浙大防洪堤”、“浙大码头”,那是浙大土木系师生勘测设计完成的,从此后让当地少遭了多少水灾……
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有90%的大学受到日军的轰炸和摧毁,约106所高校被迫迁移,但万千师生一路办学不止、教学不止、求学不止,文化的种子撒播到穷乡僻壤,产生出更多的力量。这是被后人称为“一次荡气回肠的文化长征”。
今天的湄潭人反复在说,浙大人的到来,就是对“文化长征”的最好诠释。
一群浙大的“
部落”教授,一次次穿行于中国东部的杭州与西南部的湄潭
1946年5月,浙大从贵州回迁到杭州,湄潭再次沉寂。但这种沉寂并没有太久,在近40年后,又再次被浙大人集体激活。
1985年,浙大教授、昆虫学家唐觉回到了湄潭。他是农学院1941届毕业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湄潭呆了整整7年。他和蔡邦华教授曾在湄潭一起开创了我国五倍

浙大西迁情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花落
  • 文件大小41 KB
  • 时间201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