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一章-佛教哲学构成和流派.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一章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佛教为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古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悉达多是名字,乔答摩是姓氏。后世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尊称,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是在古代东方历史上提出了独特的价值标准的思想家,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家。
佛教历史悠久,影响深广。自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至今佛教已经延续了2500多年。它曾经广泛地辗转流传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中国、朝鲜、日本、越南、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蔚为壮观。它对上述国家的政治、经济、哲学、道德、文学、艺术、医学、风俗****惯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和广泛的影响。近代以来,佛教也流传到欧美等国。佛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
第一节佛教、佛法与佛学
佛教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各国的佛教流派都声称崇奉三件物事:佛、法、僧。这三者被称为佛教的“三宝”。三宝就是构成佛教整体的三大支柱。“佛”,指佛教的创始者、祖师释迦牟尼,也泛指一切佛。“法”,指释迦牟尼传授的教理,实际上是包括释迦牟尼以及后代佛教学者所阐发的佛教教义,是教化、开悟众生的理论学说。“僧”,指释迦牟尼建立的教团,泛指信奉、弘扬佛教义理的僧众。佛、法、僧包含了佛教的信仰对象,信仰理论和信仰徒众,由此三者又展开和形成为更复杂、更全面的系统结构。佛教就是由佛、法、僧三者综合构成的宗教实体。
第一节佛教、佛法与佛学
佛法,即佛教的各种教义和学说。它有两层意义。一,佛教认为佛所说的法门,能令众生获得解脱,故称为“法”。二,是道理的意思。
佛法分为四种,即四种道理: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法是指佛教的全部典籍。理法是指教法中所阐明的义理。行法是指依理法而进行的戒、定、慧三行,即如何持戒、如何修禅定、如何获得“大智”的宗教践行。果法即修行圆满后儿证得的所谓菩提、涅槃等圣果。(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说定学;律藏是说戒学;论藏是说慧学。释迦牟尼佛入涅盘之后,大迦叶尊者率领五百证果罗汉在七叶窟结集三藏。阿难尊者将佛一生所说的法,记录成为经藏。优波离尊者将佛所规定的戒律,整顿成为律藏。大迦叶尊者将佛弟子读经研律的心得,收集成为论藏。)
佛法虽称有84000法门,但其大纲是教、理、行、果。所谓“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剋果”,就囊括了全部佛法。
第一节佛教、佛法与佛学
全部佛教学说,是论证人们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问题,也就是解脱论。解脱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达到解脱目的的方法、功夫和条件;二是解脱境界。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佛法中的教、理、行属于因,果属于果。
佛学,指戒、定、慧三学。戒学,戒指戒律,是防止人们作恶业的。定学,定即禅定,修持者思虑集中,观悟佛理,以断除***。慧学,慧即智慧,谓能使修持者断除烦恼、迷妄,以获得解脱。所谓“依戒资定,依定发慧,依慧断除妄惑,显发真理”,就概括了佛教修持者全部的修学内容。戒、定、慧三学是互相联系、依次推进的连续性过程,是佛教学说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佛教哲学的构成
佛教三学中主要是慧学包含了哲学内容。戒学和定学主要是属于道德修养学说。
佛教的根本目的是企图脱离和超越现实生活而求得解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佛教始终在寻求人生乃至宇宙万象的真实本质。为了适应对信徒说教和跟外学斗争的需要,并随着佛教理论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历代佛教思想家日益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高度阐明教义,从而也日益增添了佛教的哲学色彩,丰富其哲学内容。佛教的理论一般是从境、行、果三方面进行论述的。境,是佛教对世界的认识,行和果是佛教的实践活动。佛教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境这一范畴的论述上,也就是对境的所谓真实本质的各种说法上。
第二节佛教哲学的构成
佛教哲学既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它既属于认识的范围,又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真实”,佛教也称“真性”、“真实性”,是佛教哲学对象的中心范畴。
为了寻求这种“真实”,佛教经历了内容由简到繁,范围由小到大,程度由浅到深的思想历程。一,着重考察人生现实问题;二,探索人与宇宙交涉的问题;三,是扩展和深入到全体人生、整个宇宙,着力探求人生的意义、宇宙的真相。这是佛教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线索。
第二节佛教哲学的构成
佛教寻求人生的“真实”,是着重对人生作出价值判断,即以为人生的意义是苦,人生的理想在于断除现实生活所带来的种种痛苦,并求得解脱。这是一种独特的价值判断、独特的人生观。佛教寻求人生的“真实”,这个“真实”,正如著名佛教史研究专家吕瀓先生所指出的,并不是从知

第一章-佛教哲学构成和流派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lm860108
  • 文件大小218 KB
  • 时间2018-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