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信仰 正义 慈悲.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信仰正义慈悲
【摘要】文章从佛教的角度阐释现代法律,认为法律与佛教的最高宗旨是殊途同归:首先,从终极目标来看,法治的目标是要达到文明的秩序,社会的和谐,人权的被尊重和保障。其次,法治社会必须要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是法治的前提。再次,佛教的自律和修行启示我们,法治社会正义的实现,个人正义是基础,要实现个人正义还是要从人心开始,从个体的自律和修养开始。第四,好的法律必须包涵佛家提倡的慈悲心。这种慈悲心要真正代表和体现公民的利益和意愿。第五,法治的精神需要培养,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为法治的真正实现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即每个人都需要大乘佛教的奉献精神。
【关键词】佛教;法治;信仰;正义;慈悲
一、现代法治的理想诉求
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据此意义,法治社会的基本标志应当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的社会关系均纳入法律(制度及程序的)轨道,接受法律的治理,而法律是建筑在尊重民主、人权和潜能,保护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就是说法治之治是良法之治;凝结着人民公意的宪法和法律高于任何个人、群体、政党的意志,有至上的效力和最高的权威;国家的一切权力根源于法律,而且要依法行使;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因性别、种族、肤色、语言和信仰等特殊情况而有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差别,非基本权力和义务的差别只应与职位相连,而职位对一切人开放;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合法或准许的,每个人只要其行为不侵犯别人的自由和公认的公共利益,就有权利(自由)按照自己的意志活动;公民的权利、自由和利益机会非经正当的法律程序和充足的理由不受剥夺,一切非法的侵害(不管是来自个人或国家)都能得到公正、合理、及时的补偿。[1]现代法治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法律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进而使社会有序运转。换言之,法治的目标是要达到文明的秩序,社会的和谐,人权的被尊重和保障。从终极目标来看,其落脚点最终还是人类的幸福和美好,这一点与佛教有异曲同工之妙。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诸佛教。佛教制定有许多戒律,但其侧重点并不在于调整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而是强调从个体身口意的自律,进而达到内心的清净。内心清净,则世界清静。正如《维摩诘经》所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2]虽然佛法是出世间法,而法律是世间法,但娑婆世界却是有情众生修行的最佳起点,所以在佛教所专注的六道之中,人道仍然属于重点。佛教以利益一切有情为出发点,主张灭除贪嗔痴三毒,以实现人心的净化;提倡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通过对人思想、语言、行为、职业、意念等多方面的规范,以达到社会的有序和美化。如果每个人都能如法的修行和自律,娑婆世界自然就会变得清净美好。但就这一点来看,法治社会所追求的境界和佛教对世间的期望境界有非常相近之处。
二、被信仰的法律与法治
《华严经》中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无上道。”[3]信、解、行、证是佛教通行的修行次第,信是第一位的。信,含有信仰、尊敬、热望等含义,是对佛陀的恩惠和慈悲产生的净信与欢喜。净土宗提倡信、愿、行,也非常强调信的重要性。?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

信仰 正义 慈悲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ggqyk17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