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其是之谓乎”中“之”词性分析.doc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其是之谓乎”中“之”的词性分析
摘要“之”有动词、介词、助词、代词、连词等五种词性。“之”作动词时,是“往”、“至”的意思,作代词是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之分,作介词时,解释为“于”,作连词时,解释为“与”,作助词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无义,一种是“相当于‘的’”。然而在“其是之谓乎”这个句子中,“之”是助词,是提宾标志,无词义。
关键词“其是之谓乎”之助词提宾标志
“其是之谓乎”语出《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首先,我们对这个句子进行分析。“其”是语气副词,表推测;“是”在这里不可能是系词,在先秦时期,“是”是代词,译为“这”、“这个”,作“谓”的宾语。“谓”是一个实义动词,译为“说”、“指”。“乎”是一个语气词。这句话译为“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那么这个“之”到底是什么词性呢?
根据《辞源》对“之”的解释,“之”有以下几种词性:一、动词。1、往。《战国策·齐三》:“(苏秦)对曰:臣请为君之楚。”2、至。“至死靡它”。二、代词。1、它,他,他们。《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2、这,这个。《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室宜家。”《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三、介词。于。《礼·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四、连词。与。《书·立政》:“其勿误于庶狱,惟有司之牧夫。”五、助词。。《诗·大雅·假乐》:“之纲之纪。”2、相当于“的”。《庄子·盗跖》:“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也?
”“之”总共有五种词性,其中动词、代词是实词,介词、连词、助词属虚词。“之”表代词时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下面我们就用排除法对“其是之谓乎”中的“之”的词性进行讨论和分析。
是否为代词
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有一篇文章名为《郑伯克段于鄢》,他把这篇文章的“其是之谓乎”的“之”解释为代词,复指“是”。(详见《古代汉语》P13)那么这个“之”是不是代词呢?有没有复指的这种情况呢?我们先看看代词的概念。
代词:指代某种对象,是一类特殊的实词。(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
下面我们来看看公认的无歧义的“之”作代词情况。
,逝不古处。(《诗·邶风·日月》)
,不养父母,反不如之二女。(元张可久《朝天子·读孝女卢氏传》)
以上两例,“之”都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后面接名词。“‘之’+名词”相当于“定语+中心语”的结构。
,匍匐救之。(《邶风·谷风》)
,故克之。(《曹刿论战》
例3、例4的“之”都翻译为“他们”,是人称代词。“动词+‘之’”相当于动宾结构,“之”相当于宾语。同时我们翻译的时候也会把“之”所指代的对象翻译出来,如
“还不如这两个女儿”和“对方亏损我们有余,所以能攻克他们”。我们来对比一下“其是之谓乎”中的“之”。之前我们已经分析过“是”为指示代词,“谓”为动词,译为“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从译文来看,“之”没有翻译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就下结论:“之”不是代词,起码不符合我们之前所说的两种情况。其实,我们还得注意,王力先生解释“之”为代词时,后面加了“复指‘是’”,也就是说“之”没必要翻译出来。因此我们又得讨论“之”有没有复指的情况。
所谓“复指”,就是重复指向同一事物。有些学者认为“之”复指的情况是有的,前置宾语用“是”、“

“其是之谓乎”中“之”词性分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gdntv68
  • 文件大小165 KB
  • 时间201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