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山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典范.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山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范
——房山区霞云岭乡龙门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典型经验

龙门台一位73岁的老大爷激动地说:做梦都不敢想,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比石板房强多了,还是共产党好哇,让我们的生活不比城里差了,真是越活越有奔头!这是龙门台村民搬进新民居后,发自内心的感慨。龙门台村新民居改造上了中央《新闻联播》,被誉为北京山区新民居改造的典范。
龙门台村位于房山区霞云岭乡西北部深山,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成村。因地处大石河上游深山沟中,河床狭窄,中间一巨石将河水分流,巨石上建龙王庙,并有小桥与村相连,故名龙门台。东邻北直河村,西邻十渡镇,南邻庄户台,北邻四马台。108国道穿村而过,是到百花山风景区的必经之路。,,占60%,耕地面积560亩。村有265户526口人,劳动力252人,其中外出打工80人。
近年来,龙门台的集体经济一直是零收入。然而就是这个零收入的深山小村,居然做出了平原村、富裕村也没能办成的事。建设连栋别墅,彻底改变乡亲们上千年来世代居住的低矮石板房,建成了农村新型社区,村民过上了低碳的现代化新生活。
龙门台地处山区,居住分散,由龙门台、杨树洼、金草梁、何家台、豹台、前口、窑儿背七个自然村组成。这些自然村多则五十几户、少则十几户,房屋多数建于六、七十年代,人均不足十平方米,石头垒墙,石板瓦盖顶,房间狭窄低矮,冬不暖,夏不凉,冬季取暖烧柴禾烟熏火燎,烧煤成本高。七个自然村除龙门台和何家台两个自然村,其它五个自然村居住环境恶劣,交通、购物、就医、上学等生活不便,饮水困难,还是泥石流多发区。
新农村建设以来,龙门台支部一班人以改善村容环境,打造宜居环境出发,组织村民开展了道路硬化、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栽花种草,村容村貌越变越美。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发展新产业,家家种起了薄皮核桃,少的一户也有几百棵,形成了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加上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日子越过越好。但住房老旧、缺水等生活困难越来越突出,成了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一块“心病”。经过反复研究,毅然决心,整合村庄,将地处环境恶劣的杨树洼、金草梁、豹台、前口和窑儿背等五个自然村的村民迁至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背风向阳的龙门台和何家台,整体规划,建设适合农村的新型别墅。
龙门台旧村改造的设想,与北京市京郊农村民居改造规划不谋而合。得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确定了市住建委抗震节能型农宅;太阳能采暖;山区险户搬迁;“五项基础设施”等多项政策集成,农民个人承担一部分。资金有了着落以后,村干部积极努力,多方征求意见,对村旧房进行丈量、照相评估,反复研究修改拆迁方案,几经村民代表讨论修改,最后形成拆迁方案。同时成立了村民协调小组,干部带党员,党员包群众,深入宣传,有问必答,打消了群众的种种顾虑,签订了旧房拆除承诺书。发放了搬迁费,
党员带头不提条件,不搞特殊,率先搬迁。对搬迁困难的农户,村里派人派车给予帮助。村干部的“公开、公正”,耐心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周到的安排,保证了老旧房屋的顺利拆除。
为了使新村建设科学合理,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聘请了专业的设计公司对新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在别墅户型设计上,要适合农民家庭居住,还要满足生产生活所需,同时还可做旅游接待,适合城里人

山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典范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