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地理: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以及导学案 陈敦照.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新课标要求: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山地的内、外力因素”。
本标准中的“分析”属于理解性的知识层次,理解的前提是要“结合实例”,即要求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能够理解内、外力因素对山地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山地形成这一节安排在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是在前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地质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它不仅是前节内容的延伸,还为学生理解各种地貌的分布,甚至多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分布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节课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中
所起的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山地的形成;二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由于教材本身的内容比较多,且比较抽象,一课时不能完成,因此我作了一些调整,把各种山地的形成安排为第一课时,即本教案设计内容;
三、学情分析:
通过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学****学生已经了解到地表形态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为本节对各种山地的形成及特征的探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依据。但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还有待提高,而本节内容却比较抽象,所以学****起来会比较困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背斜和向斜的基本形态,辨别背斜、向斜的能力,掌握褶皱、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培养学生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山地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2)断层的形成
六、教学难点
背斜和向斜的地质意义
(2)分析地形倒置原理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模拟演示法、探究式教学法、模型展示法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型
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导入]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回顾复****上一节内容导入新课, 展示喜马拉雅山华山富士山等图片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引入山地形成的原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板书)
【新课学****br/> 同学们预****课本后,知道山地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吗?(生:略)对,山地主要有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褶皱山。
一、褶皱山(板书)
要学****褶皱山,首先我们知道褶皱,我们主要从褶皱的概念、形成、基本形态以及判读方法等几个方面来学****褶皱。
(一)褶皱(板书)
1. 概念(板书)
[演示讲解]一般来说,原始地壳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越靠近地层上部的岩层形成的年代越近。地球上的岩层就像我手中的这本书一样,是一层一层的,我们可以知道岩层是由老到新变化的。当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的作用时,岩层会发生弯曲,我们把这样一个弯曲叫做褶曲,把向上拱起的这部分叫做背斜,向下弯曲的这部分叫做向斜,把这一系列的弯曲叫做褶皱。刚刚演示了褶皱的一个简单的形成过程,我们能不能根据我们的演示总结褶皱的概念。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就叫做褶皱。(边板书边讲解)简单的说褶曲就是一个弯曲,而褶皱就是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褶曲:一个弯曲
褶皱:一系列的波状弯曲(板书)

地理: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以及导学案 陈敦照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561190791
  • 文件大小1.80 MB
  • 时间2018-10-13